白帝託孤真的只是劉備的試探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白帝託孤引發千古爭論,難道只有帝王術而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公元二二三年夏四月,蜀漢的第一任皇帝劉備在白帝城病重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在此之前,劉備進行了著名的白帝城託孤,或稱永安託孤。


永安託孤一事,歷來有很大爭議。

爭議點通常集中在那八個字: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對此,有的人予以高度的讚美,稱之為君臣相知的典範。

有的人則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帝王權謀。

真相到底如何?

1.兩種相反的聲音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這樣評價永安託孤:

「先主(劉備)志向遠大,意志堅強。

待人接物,有漢高祖的遺風。

他把國家都託付給了諸葛亮,而且心思單一,毫無保留。

君臣之間坦蕩無私,自古以來未曾有也。

顯然,他是擁劉派,對於劉備不吝讚美之詞。

  

元朝的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時也大加讚賞:自古以來託孤的人,沒有像劉備那樣明白事理、心性洞達的了。

清朝人趙翼在他著名的《廿二史札記》中也持肯定態度:千年以後猶見其發自肺腑的本意,難道還不是真性情的流露嗎?

有擁劉,自然有反劉。

最早的批評聲音來自晉人孫盛。

「劉備對諸葛亮的遺命,真的是糟糕的一塌糊塗。

有人說劉備的本意是為了表明託孤的誠心,以及團結蜀人的意志。

但君子卻說:不然。

假如所託的是忠臣,就不用這樣的說教。

如果所託非人,那麼這不就是開啟了他的篡逆之心嗎?

所以,自古託孤顧命之時,講的都是有理的善言。

那些奸詐詭辯的話,不是用來託孤的。

幸好劉禪暗弱,沒有猜忌心,不然就會禍起蕭牆啊!」

顯然,在孫盛看來,劉備臨終的託孤行為,充滿著陰懷詭詐,猜忌之心昭然若揭。

只是劉禪暗弱無能,才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

與孫盛持同樣觀點的、最有名的便是清代的乾隆皇帝。

他在《御批通鑑輯覽》中毫不客氣的說到:

「劉備平常用魚水來比喻自己和諸葛亮的關係。

他對於諸葛亮的忠貞難道不了解嗎,託孤時為什麼還要搞這一套猜疑的話呢?三國時期的人互相都推崇狡詐,真令人鄙視!」

乾隆站在帝王的視角來評價劉備的行為,自然有其獨特的分量。

如此,面對以上兩種相反的聲音,哪一種對呢?

2.托的是什麼?

無論是讚美劉備心胸坦蕩還是批評他陰險詭詐,立足點都在那令人費解的八個字。

然而要想真正搞明白劉備的意圖,必須要跳開那八個字,用一種更開闊的視野來審視整個永安託孤。

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永安託孤托的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這不是明擺著的嘛,劉禪太小,治國能力不足,劉備是讓諸葛亮輔政治理國家呀。

的確,輔佐劉禪治國確實是託孤的一大內容,但並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廣為人知的《出師表》已經點明了一切。

在這個奏表中,諸葛亮提到了當年的託孤一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上面段落中說的「臨崩寄臣以大事」,指的就是託孤之事。

具體什麼事?當然就是諸葛亮現在要決心去做的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很顯然,劉備臨終託付的大事,就是讓諸葛亮北伐中原,復興漢室。

這才是永安託孤里最重要的內容。

但問題也就此來了,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口號就是復興漢室,按理說,北伐中原屬於理所應當的。

他為什麼非要在臨終前一再強調此事,為此不惜給諸葛亮特殊授權,甚至讓兒子「以父事之」呢?

3.生死關頭的新政權

答案還是在《出師表》中。

原文開頭這樣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在這裡,諸葛亮將劉備駕崩時蜀漢的局勢形容為「危急存亡之秋」。

這是誇張還是事實?

劉備本來頗有政治名望,無論是曹操、袁紹還是劉表都對他很是敬重。

正是基於這種名望,建安十六年時,益州牧劉璋才會邀他入蜀。

然而,劉備卻效仿呂布當年的所作所為,以一種卑鄙的方式攻占了益州,並將劉璋遷往荊州軟禁了起來。

這樣的行為使得劉備前半生所積累的政治聲望瞬間化為烏有,由此帶來兩大嚴重問題:

其一,孫劉聯盟變得岌岌可危。

聽到劉備取得蜀地後,孫權憤怒至極罵道:猾虜乃敢挾詐!由此,孫權開始重新審視聯盟關係,這為後來殺關羽奪荊州埋下伏筆。

其二,益州內部的人心不附。

雖然劉備積極選取益州人士進入到他的新政權里,但內部的不滿情緒時刻存在著,只是在默默等待著時機。

蜀境之內,豪門士族之間私下裡紛紛流傳著「劉氏祚盡」之類的說法便是一個證明。

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劉備的處境變得更加複雜和嚴峻。

公元二一九年,關羽敗走麥城隨後被殺,荊州丟失,跨有荊益的目標落空。

蜀漢遭受第一次重創。

公元二二一年,劉備稱帝,這年七月正式率兵東征孫權。

第二年六月,劉備大敗於夷陵,八萬精兵損失殆盡,馬良等人也戰死疆場。

蜀漢遭受到第二次重創。

這兩次慘敗使得蜀漢政權陷入空前的危機。

特別是夷陵之戰,本是劉備稱帝後的首次御駕親征,但卻大敗而歸。

這似乎預示著天命並不垂青於劉備。

現在,劉備又即將死去,時間距離蜀漢政權的建立不過三年而已。

這似乎更加表明他所宣稱的如劉秀般復興漢室恐怕並不可能,而那個在蜀地流轉已久的「劉氏祚盡」好像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夷陵之敗和劉備將死之事,動搖了蜀漢立國的合法性基礎。

當一個政權本來就有原罪存在,而其構建的合法性又遭遇質疑時,它離最終的滅亡就不太遠了。

事實也是如此響應的。

就在劉備病重的消息傳出後,高定、黃元、雍闓等相繼叛亂,戰火波及嘉郡、益州郡、越嶲郡、牂牁郡等地,蜀漢半數以上的版圖都籠罩在叛亂之中。

益州內部人心的不穩可見一斑。

然而這只是內部問題。

對外方面,孫劉聯盟破裂,東邊的孫權成了仇敵,需要不時提防著。

曹魏則在北方虎視眈眈,雖然沒有發兵,但正積極策劃著和平演變。

此刻,當真是生死存亡之秋!

所以,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要處理的最優先的問題,也即蜀漢所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是帝業可能不復存在的問題,而不是被取代的問題。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劉備託孤時不可能再玩什麼帝王權術了,他必須要真誠地與諸葛亮交心,竭儘可能地樹立對方的鬥志,鼓勵他去完成復興漢室的帝業。

至於他的真實想法如何,重要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風雲事件3——永安託孤

著名的「白帝城託孤」實際上應該是「永安託孤」,因為準確來說劉備實際上是在永安宮託孤的。」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帝王已時日不多,此時朝政局面不佳,兒子還未過而立之年,且難堪重任...

夢三國劉備託孤引發的一樁公案!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今四川奉節縣東)病危,臨終前曾託孤於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於...

劉備傳記

———說破英雄驚煞人蜀漢建立於221年,開基立國者是劉備。劉備志向高遠,才志卓越,百折不撓,艱苦奮戰4 0年建立蜀漢政權,可惜在位不足3年便病逝白帝城,只能含淚以託孤,遺憾多多。繼任者劉禪,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