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室肱股之臣,孔明之死根源竟是禍起蕭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的嬌慣放縱,劉禪的忍讓敬畏,給了孔明一個廣闊的施展空間和自由發揮的歷史舞台。

做為星探,劉備的這個造星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從三顧出山開始直到星落五丈原,二代主公共同締造了一個不可一世的軍事天才!卻又鏗鏘有力的無情的將這個軍事天才寫進了生死簿……

貌似一切都是天意,卻還是有跡可循。

這個命運多舛的奇才,老天似乎開了一個玩笑,導演了一出精彩的人間悲喜劇,這齣好戲在一片歡呼聲中雀躍開場,卻在一片悲泣聲中慘澹落幕。

在三國這樣一個過渡性的短暫的歷史階段中,似乎總是有一雙無形的大手試圖拂去塵埃,努力的露出真面,並告訴後人這看似有人操縱的歷史,實際上皆是大道天成,須做到無痴無嗔,無棄無舍,無欲無求,無為無我……方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切自會豁然開朗……

很明顯,自詡仙風道骨的諸葛孔明一樣也沒有做到。

孔明,這個集智慧和膽略於一身的人,他一生追逐的到底是什麼?是劉備三顧茅廬之恩嗎?亦或先主託孤之重?還是為了漢室江山?

我有時也會犯糊塗,漢室乃劉家天下,在三顧茅廬之前,孔明一沒有食過漢祿,二沒有任過漢室官職,即便是後來跟了劉備,但是在獻帝的眼裡,蜀漢政權就像是汪偽政府一樣的存在,從來沒有得到過他的認可……

獻帝也從來沒有在武鄉候的晉升報告上授璽蓋印……孔明那匡扶漢室的情懷與死戰到底的豪情壯志究竟源自哪裡?是什麼能讓孔明把匡扶漢室當成自己家一樣的畢生事業?

即便是漢室應該匡復,那麼還有比大哥諸葛瑾更適合的人選嗎?孔明上有胞兄下有族弟,卻分侍三國,箇中緣由,知音何求?

孔明削尖腦袋想要爭取的,歇斯底里想要追求的,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水鏡先生曾云:臥龍既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這是警言,也是命運。

二十七年風雨歷程,二十七歲嘔心瀝血,最後卻病逝殯天……

遙記當年初出茅廬,意氣風發,舌戰群儒,借東風,氣周郎,那時的孔明可曾算得二十七年後的自己會命隕疆場?

五丈原上暑熱難耐,然而孔明的結局卻令人感到秋風蕭瑟一般的蒼涼。

當年柴桑祭公謹,字字泣血,句句悲愴,這凝淚的祭文是冥冥之中孔明為自己寫下的嗎?

孔明在荊州,夜觀天文,見將星墜地,乃笑曰:「周瑜死矣」。

孔明為何發笑?因為開心。

這個笑,是成功者的笑,是發自內心的竊喜。

終於去掉一個強勁對手。

因為周瑜的死,就是由於諸葛亮多番施展妙計所致,明明知道周瑜身有箭傷,不能動氣,卻故意用計三氣周瑜。

可是,在東吳諸將面前,諸葛亮卻嚎啕大哭,淚如泉湧。

這表演天賦,也就只有劉備摔阿斗可以相媲美……

然而人在做天在看,離地三尺有神佛!

二十七年後,歷史戲劇般的重演,當曹魏也在暗自竊喜的時候……

孔明,你是否有一句xxxx想說?……

雄師仍在,八陣猶存,斯人已逝,遺恨千古。

終究孔明還是走了,死因明確,死於憂鬱成疾。

孔明為何會罹患此疾?細細想來,竟然是禍起蕭牆……

後主劉禪,生性儒弱,膽小怕事,若他當真信賴孔明,又怎會輕信佞臣之言,將遠在祁山為國效忠,捷報頻傳的大軍無辜召回漢中?只為保全一帝之位?不曾想後世趙構十二道金牌急招岳飛的結果。

可是劉禪招孔明,一道就夠了,這足以證明孔明的忠誠。

孔明帶著鬱悶與不解終究還是回師了,儘管心有不甘,可是只能壓抑在心裡,畢竟劉禪還是自己的主公,而自己這個相父也沒有太多的教導過這個晚輩後主。

劉禪讓孔明軍團錯失戰機,讓孔明在也沒有多餘的生命可以揮霍,也讓孔明鬱結於心,最終導致含恨而終。

禍起蕭牆內,癥結也許就在於此?

當初出山之時,臥龍曾對其弟囑曰: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

待吾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然而,叮囑猶在耳,一代奇才卻已永眠五丈原。

天命不可違,孔明若是能夠學一學姜維的屯田避禍,又何至於讓歸隱田園成為南柯一夢呢?

該放下時就要放下,沒有人可以完美無缺。

偉人也會犯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當一條路走不通時,試試另一條路,也許就會柳暗花明。

有的時候,執著也許就是一條絕路……

明哲保身,激流勇退,有時也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人生選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爭霸戰之蜀國:成也孔明 敗也孔明

三國時期一直是大家都非常喜歡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猛將如雲,名士輩出。實力最弱小的蜀國建立時,就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而且五虎上將的粉絲也不在少數。魏國則有典韋、張遼、李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