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誓死不棄百姓!仁義君王感動百姓,與他生死相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建安十三年秋八月,曹軍大舉南下,此時,荊州牧劉表病危,形勢混亂,治下人心惶惶。
九月,曹操至新野,此時劉表已去世,其子劉棕舉州投降。
此時,劉備屯駐樊城,劉棕不敢將已降曹的消息告訴他。
後來,劉備察覺,劉棕才通知劉備。
這時曹操大軍已到宛城。
諸葛亮勸劉備乘機併吞劉棕,把荊州控制在手。
但劉備念及劉表情意,沒有同意。
劉備自知單憑自己的力量,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曹軍的鋒芒,只得南撤江陵,以作權宜之計。
荊州吏民,紛紛跟隨著劉備南撤,連劉棕的部下也多願跟從,因而隊伍越聚越大。
等到達當陽時,「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裡。
」走得太慢了。
劉備的仁義,讓那麽多的百姓,生死追隨,讓所有的人備受感動。
但是這些百姓的行動太緩慢,而曹軍最慢也日行三十裡,況曹軍先鋒多為騎兵,不日即可追上行動緩慢的劉備軍民。
如果曹操追上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眼看敵軍逼近,有人勸劉備說:「我們行動太過緩慢了,如果我們放棄百姓,還可以有一線生機,如果我們跟百姓一起走,那麽我們只有死路一條了。
」其他的將士,也都這麽認為。
劉備卻說:「百姓追隨著我,是信任我,我怎麽可以為了自己活命,而拋棄他們呢?我們一起走,即使是死了,我們也要和百姓一起!」眾將士無不為劉備的仁義而感到羞愧。
劉備仍與眾人緩慢南行,後在諸葛亮的妙計下,擺脫了這次困境。
雖然劉備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是他的仁義讓天下眾多豪傑,生死相隨,最終,在三國鼎立的時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劉備對於「仁」,有著比一般人更為深刻的體驗。
正如劉備自己說的那樣「操以暴,吾以仁。
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
」這段話可以概括為劉備的為政為人之道,取勝成功秘訣。
在當今之世,不也是如此嗎?
「仁」是治國平天下之人,最為首要的道德修養,這種修養既不是附庸風雅,更非矯揉造作的自我表現,而是人人都應該具備的生命之寶。
朱熹說:「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仁者無敵的背後,是一個人的道德力量對外界的影響,不受誘惑而自定,不受紛擾而自明。
劉備和曹操的本質區別,最終決定了雙方的成就高低
文/羽觴看三國,有很多人看不懂一點。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到底看上了劉備哪一點,那麼死心塌地為他賣命。事實上,要說劉備英明吧,還真算不上。想當年,劉表占著荊州,放著大好機會不出擊,到最後周邊...
讀三國人物之劉備——哭出來的江山
哭每個人都會,但必須是立時立景立情就得有眼淚流出來。不經過專門訓練,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辦的到的。三國時代的劉備文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武不能披堅執銳衝鋒陷陣,但是,他嘴角一彎就淚如泉湧的本事,那真...
閒論三國 諸葛隆中對名揚千古 殊不知曹魏隆中對更勝一籌
說起隆中對,大家首先想起的都是諸葛亮和劉備初次見面的縱橫捭闔,「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
趣評《三國演義》:長坂坡張飛三吼為什麼能嚇跑曹軍?
建安十三年,曹操親自領軍攻打荊州,劉表病逝之後,他的次子劉琮就投降了曹操。這個消息也沒傳給劉備,當劉備知道整件事的始末時,曹操已經兵臨宛城。劉備率軍落荒而逃。這個時候,劉備手下的謀士們,就勸說...
未得諸葛亮之前,劉備卻在一次交手中大破曹操
可是一到襄陽郊外,就被擋住了不准入城,荊州的實權派——也就是諸葛亮老丈人的內兄蔡瑁,早把劉備列為最不受歡迎的人。理由是劉備為人中之龍,就連曹操也對他敬畏三分,把劉備留在荊州,就是養虎為患,反受其...
當陽攜民敗北,沒有最慘只有更慘的劉備
人常說,否極泰來。可問題是,你永遠也不知道會明天發生什麼,也無法預先猜到「否」在哪兒。比如劉備,他可能覺得被呂布恩將仇報偷襲徐州,無處可去時是倒霉到了極點,可是緊接著又被曹操打的兄弟失散,自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