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誓死不棄百姓!仁義君王感動百姓,與他生死相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安十三年秋八月,曹軍大舉南下,此時,荊州牧劉表病危,形勢混亂,治下人心惶惶。

九月,曹操至新野,此時劉表已去世,其子劉棕舉州投降。

此時,劉備屯駐樊城,劉棕不敢將已降曹的消息告訴他。

後來,劉備察覺,劉棕才通知劉備。

這時曹操大軍已到宛城。

諸葛亮勸劉備乘機併吞劉棕,把荊州控制在手。

但劉備念及劉表情意,沒有同意。

劉備自知單憑自己的力量,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曹軍的鋒芒,只得南撤江陵,以作權宜之計。

荊州吏民,紛紛跟隨著劉備南撤,連劉棕的部下也多願跟從,因而隊伍越聚越大。

等到達當陽時,「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裡。

」走得太慢了。

劉備的仁義,讓那麽多的百姓,生死追隨,讓所有的人備受感動。

但是這些百姓的行動太緩慢,而曹軍最慢也日行三十裡,況曹軍先鋒多為騎兵,不日即可追上行動緩慢的劉備軍民。

如果曹操追上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眼看敵軍逼近,有人勸劉備說:「我們行動太過緩慢了,如果我們放棄百姓,還可以有一線生機,如果我們跟百姓一起走,那麽我們只有死路一條了。

」其他的將士,也都這麽認為。

劉備卻說:「百姓追隨著我,是信任我,我怎麽可以為了自己活命,而拋棄他們呢?我們一起走,即使是死了,我們也要和百姓一起!」眾將士無不為劉備的仁義而感到羞愧。

劉備仍與眾人緩慢南行,後在諸葛亮的妙計下,擺脫了這次困境。

雖然劉備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是他的仁義讓天下眾多豪傑,生死相隨,最終,在三國鼎立的時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劉備對於「仁」,有著比一般人更為深刻的體驗。

正如劉備自己說的那樣「操以暴,吾以仁。

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

」這段話可以概括為劉備的為政為人之道,取勝成功秘訣。

在當今之世,不也是如此嗎?

「仁」是治國平天下之人,最為首要的道德修養,這種修養既不是附庸風雅,更非矯揉造作的自我表現,而是人人都應該具備的生命之寶。

朱熹說:「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仁者無敵的背後,是一個人的道德力量對外界的影響,不受誘惑而自定,不受紛擾而自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志之昭烈帝劉備

三國志之昭烈劉備(一)公元一百六十一年,幽州涿郡涿縣,孝廉劉弘家中誕下一子,被取名劉備!公元一百六十六年,劉備之父劉弘準備接任父親劉雄東郡范令一職,但卻在赴任的途中病死!註:劉備祖父劉雄曾被舉為...

劉備真的仁義嗎?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好像是「仁義」的代表,他是大漢皇叔,有仁義之君的美名。劉備宣稱為了大漢天下而奮鬥,一生之中以仁義立身,三讓徐州,攜數萬百姓渡江,帶兵入川,為關羽報仇,以及白帝城託孤,一些列...

讀三國人物之劉備——哭出來的江山

哭每個人都會,但必須是立時立景立情就得有眼淚流出來。不經過專門訓練,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辦的到的。三國時代的劉備文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武不能披堅執銳衝鋒陷陣,但是,他嘴角一彎就淚如泉湧的本事,那真...

未得諸葛亮之前,劉備卻在一次交手中大破曹操

可是一到襄陽郊外,就被擋住了不准入城,荊州的實權派——也就是諸葛亮老丈人的內兄蔡瑁,早把劉備列為最不受歡迎的人。理由是劉備為人中之龍,就連曹操也對他敬畏三分,把劉備留在荊州,就是養虎為患,反受其...

當陽攜民敗北,沒有最慘只有更慘的劉備

人常說,否極泰來。可問題是,你永遠也不知道會明天發生什麼,也無法預先猜到「否」在哪兒。比如劉備,他可能覺得被呂布恩將仇報偷襲徐州,無處可去時是倒霉到了極點,可是緊接著又被曹操打的兄弟失散,自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