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糊塗帳: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統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赤壁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
但赤壁到底在哪裡,其說不一。
蘇東坡那首膾炙人口的「人道是三國周郎 赤壁」的黃州,據考古學家說,倒不是進行那場大戰的場所。
無論是真是假,這首詞說出了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 赤壁之戰是「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周瑜,把號稱八十三萬人馬的曹操打敗的。
而《三國演義》中,把指揮這場戰爭的總司令頭銜,加在諸葛亮身上,實際是一種掠他人之美的行為。
這不是諸葛亮的錯,是後來一心想美化他的作家們的錯。
公元208年,取得荊州的曹操,大軍壓江,志在必得,根本未把對手周瑜看在眼裡,但想不到這位官渡大捷的英雄,卻在 赤壁碰壁。
大人物常常瞧不上小人物,但偏偏栽倒在小人物手裡,是使歷史上許多蓋世英雄為之蒙羞的故事。
《資治通鑑》引習鑿齒論曰:「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以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述《漢晉春秋》時,距
赤壁之戰也就不過百多年,應該說,他的這番評斷,對於曹操的敗因的分析,接近於歷史真實。
這場戰爭的失敗,敗在曹操的勝利沖昏頭腦上,一個太驕傲的人,便忘乎所以;而忘乎所以,也就失去了對於事物的清醒認識。
天平一傾斜,便只看到於自己有利的方面,自然也就只能作出錯誤的判斷,招致失敗的結局。
敗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兵員疫癘,不習水戰,降卒貳心,火燒連營。
若從決策者主帥個人察究的話,習鑿齒所說的「驕」,是
赤壁失利的根本因素。
因此,凡驕傲自矜,倚勝恃功,頭腦發熱,自我膨脹者,無有不敗的。
西楚霸王如何?不也刎別烏江?所以,在決策中,如何摒除個人感情用事的因素,和自身性格弱點的障礙,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就成了影響事業成敗的關鍵。
曹操這一敗的後果,「俯仰之頃」,三分局面就定下來,他一生中再也休想渡過長江,而成全了一個「人道是三國周郎 赤壁」的周公瑾。
赤壁之戰,東吳是主體,劉備不過是盟軍罷了。
實際上,周瑜是三軍統帥,諸葛亮連參謀長這樣一個角色也不是。
但經小說家鋪陳演義之後,主次位置竟顛倒調換過來。
諸葛亮成了運籌帷幄,指揮若定,高瞻遠矚,英明正確的統帥,借箭借風,料事如神,這當然是後人的發揮創造了。
其實在《三國演義》里描寫的正面戰場上,並無蜀軍一兵一卒,他指揮誰去?當時孔明先生,充其量也就是一名軍事觀察員,或聯絡參謀而已。
公元210年( 赤壁之戰剛過去兩年),周瑜給孫權的信中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由此可知,他對於劉備,乃至對關、張,都不敢掉以輕心的。
獨對諸葛亮的作用,隻字未曾提及,也許在 赤壁,時年三十歲的諸葛亮,還不夠資格與比他長六歲的周瑜,來共同指揮這場戰役。
但《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卻從此成為氣量狹窄,毫不容人的典型,這實在是可怕的扭曲。
史實中的周瑜「性度恢宏」,孫權與陸遜討論時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
程普說過:「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而且他「長壯有姿貌」,「少精意於音樂」。
可見他不愧為蘇東坡筆下的「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風流人物。
在宋代,評價三國時,人們並不以蜀漢為正統的,所以,他說「三國周郎 赤壁」而不說孔明
赤壁。
但經後來小說家的虛構,揚抑之間,兩人一則為神,一則為小肚雞腸的小人了。
曹操在荊襄之役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東吳。
因為,戰爭是解決政治、軍事、經濟等矛盾的最後手段。
所以,曹操和孫權的這場決戰是不可避免。
但任何形式的戰爭,都是實力的較量。
孫權始終下不了決心應戰,他確是被曹操聲勢浩大的八十三萬兵馬嚇住了。
猶如角力,力氣大的,總是要占優勢,這也是共識。
但實力強的一方,未必就是最後的勝者。
周瑜看到了這點,因為戰爭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也是人類有史以來,以生命為代價的最大賭博,是伴隨著時代進化演變的魔方遊戲。
它是個不停地產生誤區,又不停地製造機遇的龐大迷宮。
所以,周瑜敢於以東吳較少的兵力,再加之與劉備結盟的支持,有和曹操一決雌雄的信心所在。
敵我雙方都存在著太多的彼此未知之數,和無法準確把握的變化和可能性。
因此,在戰爭進行過程中,會有許多偶然因素,變生不測,打亂部署。
措手不及,一錯百錯有之;棋高一著,全盤皆活者有之。
也有不少以為勢所必然的事情,卻有意外的結果,於是,絕處逢生,化險為夷有之;得勝之師,全軍覆滅有之。
這些,是戰場上屢見不鮮的。
善戰者便在這誤區與機遇,偶然與必然的不停變化之中,揚長克短,把握時機,趨利避害,應變圖勝。
於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驕傲的曹操,敗在了「雄姿英發」的周瑜手下。
仗是周瑜打的,但功勞全算在諸葛亮身上。
這種不公平的事情,難道僅僅在小說中發生過嗎?最後連曹操也不得不狡猾地間接承認:「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他也認為他的對手是周瑜,而沒有孔明的份。
只有大都督周瑜,才是指揮 赤壁之戰的主帥。
可歷史上的許多糊塗帳,要回歸它本來的面貌,卻也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周瑜——一個被抹黑了千百年的高富帥
周瑜(175-210),字公瑾,廬舒(今安徽舒城)人。是江東的士族地主,很有勢力。孫策起兵時,他大力相助。孫策死後,他全力輔佐孫權,成為東吳軍隊的年輕統帥。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十...
三國之大江東去(一)
這是一個三足鼎立的舞台,這裡曾經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國,究竟是英雄的傳奇,還是智者的比拼?穿透演義迷霧,還原歷史真實。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
三國演義裡面的,周瑜,不為人知的秘密
你眼中的周瑜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赤壁之戰的前因後果又是如何?後人根據《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將周瑜誤讀為一個心胸狹窄之人。事實上,周瑜不僅胸襟寬廣,而且多謀善斷,是一個幾近完美的儒將形象。品讀歷史...
揭開歷史迷霧,不吹不黑,認識赤壁之戰的真正英雄周瑜!
大家好,我是不吹不黑的公子不羽,從今天開始我每天都會給大家講一些咱們熟知的歷史人物,讓大家儘量多了解一些,看清一些真正的歷史人物。咱們來說一說被《三國演義》黑了很久的周瑜周大都督。「既生瑜,何生...
蘇軾為何極致推崇周瑜?他眼中的周瑜和曹操!
三國時期的歷史,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中非常出彩的一段。後世人認識到這段歷史,大多數都源自於《三國演義》。而實際上,不是三國演義成就「三國」,而是三國那個群雄並起、英才輩出的年代成全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大不同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
三國時期周瑜的死因為何說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周瑜到底怎麼死的?是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周瑜之死說法眾多、有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呢?按照歷史考證,周瑜死並非諸葛亮所氣,相反,周瑜是一個儒將,對諸葛亮並無嫉賢妒能,而是恨其才智不能為東吳所用而已...
原來羅貫中也是「黑亮」族 一頂大帽子就這麼扣在孔明的頭上!
《三國演義》中,視諸葛亮為平生大敵的,除了魏蜀爭霸時期的司馬懿,還有一個人,幾乎恨諸葛入骨,這個人就是周瑜,周瑜用盡心機謀害諸葛亮的種種打算失敗之後,留下最著名的的警語,便是周瑜臨終前發出的感慨...
此人才是赤壁之戰的主角,能力不輸諸葛亮,別在被三國演義給騙了
三國演義是家喻戶曉的一部名著,大家也都十分熟知。三國里有一個典故十分出名,就是諸葛亮三氣周瑜,最後氣的周瑜吐血而死,英年早逝。在大家的心目里,周瑜是一個心胸狹隘的小人,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氣死了也...
從廟堂到江湖:周瑜的人設是如何走向崩壞的?
拜《三國演義》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東漢末年及其後的魏蜀吳三國時期,成為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作為江東孫氏集團的大都督周瑜,他先跟隨孫策建業江東,又在孫策死後,輔佐其弟孫權鞏固疆土,並經赤壁一戰...
《三國演義》到底影響了多少人,周瑜36歲被氣死,歷史真相是什麼
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病重的周瑜說完最後一句話,溘然長逝。《三國演義》中周瑜的形象,是個嫉賢妒能、小肚雞腸的人物,一生與諸葛亮鬥智,最終被諸葛亮活活氣死。這其實是一個極大的誤讀,真實的周瑜...
周瑜之死大揭秘:諸葛亮「三氣」所致,還是另有隱情?
說到三國,很多人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了解這段歷史的;而《三國演義》中最聰明絕倫的人是誰呢?無疑是蜀漢丞相諸葛亮了。在諸葛丞相流傳下來的各種畫像,和近些年的螢屏形象中,「羽扇綸巾」似乎是他的標配:
周公瑾被諸葛亮三氣而死 周瑜氣量被冤枉上千年
一本《三國演義》讓一代名將周瑜幾乎成為了嫉賢妒能、器量狹隘的「代名詞」,蒙受了近兩千年來難以洗刷的「不白之冤」。那麼真相真如羅貫中先生所描述的那樣嗎?
此人是三國最完美儒將,演義中卻成了小肚雞腸被孔明打壓致死之輩
我們看過的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里,有一出眾所周知的情節: 東吳大都督周公瑾,風流倜儻,能征善戰,多次禦敵以不敗之地。可惜卻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因不忿諸葛亮比自己才高謀遠,多次和孔明明爭暗鬥,結...
歷史上的糊塗帳: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統帥
赤壁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但赤壁到底在哪裡,其說不一。蘇東坡那首膾炙人口的「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的黃州,據考古學家說,倒不是進行那場大戰的場所。無論是真是假,這首詞說出了一個無可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