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代十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文的題目叫七代十國,是因為今天的主人公是後周世宗柴榮,還有宋太祖趙匡胤,這兩個人的一絲一毫的改變,都有可能改變歷史行進的軌跡,或是四代十國,或是六代十國,也可能是七代十國。
歷史上的五代十國也是大分裂的時代,但是這次的大分裂比起以前的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黑暗的程度遠遠比不上以前,一會兒我一一解說。
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
實際上十國當中有六個在960年之後滅亡,北漢在最後,被滅時已是979年。
五代是中原上的五個王朝,先後與之並存的十國除北漢外都在秦嶺—淮河以南。
歐陽修在他寫的《新五代史》里常用嗚呼開頭,這並不是他裝腔作勢,不說其他,單後來的殘酷刑罰「凌遲」(即千刀萬剮)就是在五代亂世出現的。
但這時期又是走向統一安定的時期,後周柴榮十年統一戰爭為北宋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其他方面,如火藥、印刷術的發展,詞的出現,也是有所成就的。
唐朝末期,藩鎮割據勢力進一步發展。
唐朝滅亡後,在中原一帶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
五代存在了凡53年,共更換了八姓十四君。
後梁建立後,梁太祖朱全忠與河東軍閥、沙陀貴族李克用繼續爭奪霸權,交戰不已,各地藩鎮的驕橫局面也沒有多大改變。
912年,朱全忠被其子殺死後,政局更為混亂,結果為後唐所滅。
後梁統治共17年。
923年四月,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稱帝,國號唐,十月攻滅後梁,建都洛陽,史稱「後唐」。
莊宗斃於流矢,李克用養子李嗣源入洛陽稱帝(明宗)。
唐明宗改革了莊宗時的一些弊政,在位七年,戰事減少,農業屢有豐收,人民獲得了短期的喘息。
明宗死後,由於最高統治集團內部互相攻殺,不久被後晉所滅。
後唐統治14年。
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割讓幽雲十六州(今河北、山西的北部和內蒙古的一部分)、歲貢絹帛三十萬匹和認遼朝君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等條件,取得遼兵的援助,推翻了後唐,建立了政權,國號晉,遷都開封,史稱「後晉」。
後晉以後,幽雲十六州成為遼軍南下攻掠中原的基地,致使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的破壞。
947年初,遼兵攻入開封,後晉亡。
後晉凡十二年。
當遼兵攻入開封后,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晉陽稱帝,仍用後晉天福年號,爭取後晉舊臣歸附。
當遼兵北退後,他很快進入洛陽和開封,並在開封建都,國號漢,史稱「後漢」。
後漢高祖做了11個月皇帝就死了,其侄劉承祐繼位後,忌殺大臣,天雄節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漢,隱帝被殺。
後漢僅統治四年就滅亡了。
951年正月,郭威在開封稱帝,國號周,史稱「後周」。
周太祖出身貧寒,知道民間疾苦,稱帝後虛心納諫,生活節儉。
他吸取前四代過分信任武夫的教訓,留心人才,并力圖革除弊政,採取了嚴懲貪官污吏、獎勵生產、廢除苛捐雜稅以及免除牛租等措施,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社會生產得到發展。
954年,周太祖死,養子郭榮繼位(世宗)。
周世宗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礎上,繼續革新政治,訓練軍隊,開始進行統一戰爭。
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
十國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也有的是你在這邊唱,我在那邊跳的。
假說從後周世宗柴榮開始說起。
柴榮是五代期間不可多得的聖祖明君,他在經濟、政治及軍事上進行了整頓和改革,為之後的宋基本同意奠定了基礎。
柴榮僅僅在位五年,不要多說,哪怕在位二十五年呢,歷史都將扭轉。
柴榮鼓勵開墾荒地,留駐逃荒的百姓,有待從遼國返回的漢族百姓,減輕貧苦農民的賦稅,但增收官僚、地主的田租,倡導平均主義,興修水利,抑制寺院經濟,嚴肅軍紀,抗擊北漢、契丹的聯合入侵,攻取天水、鳳縣、武都,取得了入漢中攻蜀的有利條件,三次親征南唐,取得江淮之地,從遼國手中奪回了瀛、莫、易三州和三關。
這就是世宗柴榮在五年內所做的事情的一部分。
當時的後周,國力強盛,聲威大振,北邊的遼國不敢南下,南方的南唐劃江屈喘。
讓我們再給柴榮二十年的壽命,後周雖然地處四戰之地的中原,但是柴榮西邊已經取得了入川的有利地形,南邊已經控制了江淮一帶,扼守住了南方割據勢力可做迂迴的咽喉,北邊震懾了遼國,復奪三州三關,遼人不敢南下。
既然時間已經給了柴榮,那麼擺在他面前的只是統一天下的順序問題了。
自五代以後,開封逐漸成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然開封地處平原,但是當時的黃河經常改道,恰好為開封提供了以黃河為主防禦設施的便利條件,主要抵禦來自北方的進犯,而南方則是自己的後方,或者是一些不思進取的勢力,因此柴榮的主要矛盾在於北方的遼國,先平定南方還是先進攻遼國,後世的趙匡胤採用了趙普的意見,先易後難,先掃平南方的勢力,再返回頭消滅北漢以及收復幽雲十六州,柴榮不妨也採用「後人」的方法,反正南下的幾條路都在自己手中。
於是,過程我不用多說了,結果幾乎和後世的北宋相同,再去征討遼國的時候,柴榮也是擁有了足夠的底氣。
那到底能不能一舉消滅遼國呢?後世的北宋沒有做到,反而將遼國越養越大,最終成為自己的心腹大患,但是我認為柴榮是可以將遼國消滅的,那時因為後周實行的軍事制度和之後趙匡胤改革了的軍事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
柴榮實行的禁軍制度,因為五代時期,柴榮也深知武將擁有兵權,可以廢立皇帝,剝奪武將的兵權又不現實,因為那是個分裂且戰亂四起的年代,因此,柴榮集中了能控制的幾乎所有精銳部隊,組成禁軍,趙匡胤就是禁軍的將領,這支禁軍的調動權在皇帝自己手中牢牢掌握。
柴榮在位五年,御駕親征的戰役幾乎用去了四年的時間,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呢,就是因為柴榮要親自指揮外出的軍隊,除了柴榮深諳兵法韜略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兵權在握,可以強化皇帝的威嚴與實權,如果是在治國之時,我們可以覺得這種做法是屬於不會授權,久而久之國家好像只有皇上一個人在幹活,低下的臣子越來越無能,但是柴榮這時候處於戰亂年代,這種做法還是行之有效的。
而趙匡胤呢,他在建立宋朝後,採用了比較平和的「杯酒釋兵權」的做法,接觸了幾員戰功卓著的大將的兵權,然後在地方實行文官負責制,沿襲柴榮的禁軍制度,但是指揮作戰的將軍們,則是要與地方軍隊的將軍們來回來去的輪換崗位,地方軍也隨時要調到中央做禁軍,禁軍也要隨時戍邊,目的是為了使士兵與軍官互相不熟悉,這樣可以防止低下的人擁戴將領做出什麼謀反的事。
這種做法雖然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減低軍隊譁變的危險性,但是將與兵互不熟悉,互不適應,打起仗來,士氣如何調動,部隊如何整體調動,所以,趙匡胤和趙光義兩位也曾御駕親征遼國,但最終都功敗垂成。
柴榮的禁軍制度至少在戰爭年代是非常適應當時的環境需要,因此柴榮征遼,很有可能成功,收復幽雲十六州應該沒問題,再之後的遼國也將陷入無險可守的境地,直搗上潢府,迫使遼人提前三百年西逃、北遁、東遷,打亂了後世的蒙古、女真、甚至花剌子模的歷史軌跡,偶然成為必然。
如果柴榮的死,能夠換來宋朝的來臨,也是值得的,因為趙匡胤確實是一位比較有成就的皇帝,至少在處理功臣的問題上,他要比漢高祖、漢武帝、朱元璋等人明智的多。
「杯酒釋兵權」,這一高超到極致的政治手腕,就連現如今也令人嘆服。
然而,趙匡胤身後的事情卻也留下了不少玄疑,趙光義不能不說也是一位比較有造詣的帝王,不論是「金匱之盟」,還是「燭影斧聲」,畢竟他使得大宋王朝得以延續下去了,統一了大部分中華所謂的正統之地。
如果趙光義不具備他已經具備了的條件和素質,那麼,宋也可能是「梁、唐、晉、漢、周」之後再添上一個「宋」,十國雖然結束了,但是五代依然會延續,宋的身後也許又會如十國一樣分崩離析,等待六代十國的終結者是誰,也許是北方的遼,也許是東北蠻荒之地的女真,歷史不需要也許,歷史需要我們現代人去揣摩時運,知道自己現在所處的環節,別再犯前人的錯誤,珍惜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經驗和教訓。
不論是四代十國、六代十國、七代十國,都是假設的,真正的還是五代十國,趨向統一是那個年代的特點,不會有逆歷史潮流的勝利者的!這句話最重要。
帶您了解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
五代十國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
21歲為生計走出家門,十四年後坐擁天下,我們能向他學什麼?
趙匡胤生在兵荒馬亂的五代時期,統一的唐王朝滅亡以後,天下大亂,整個中國陷入藩鎮割據、民不聊生的混亂境地。在那個時代,皇帝如同走馬觀花一樣換個不停,在短短54年時間裡,一共產生了14個皇帝。那時候...
柴榮是怎麼做了後周的皇帝怎麼又被趙匡胤篡位的
黃巢起義後;柴榮是怎麼做了後周的皇帝又被趙匡胤建立【大宋朝】 黃巢進入洛陽,因為太過殘暴,史上最為殘暴的屠城由此開始,他們以人為軍糧,姦淫後殺吃肉,河南節度使朱溫藉此機會反叛,黃巢終被自己的侄子...
中國歷史上一個時代的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
五代十國並非指一個朝代,而是指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於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五代指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十國指五代之外相...
五代北宋雙城記:處於兩京地位的古都洛陽、開封
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
沒有能收回幽雲十六州,宋朝「先南後北」的戰略究竟是對是錯?
北方幽雲十六州一直控制在遼國人手裡,這幾乎相當於在宋朝君臣的頭頂懸著一把利劍。宋朝的首都開封位於中部的平原之上,四周沒有任何的山脈作為依託,唯一的屏障就只有黃河。但是在冬季黃河會結冰,這下子都...
「五代十國」到底是哪五代?哪十國?
公元907年至959年(共計53年),史稱「五代十國」。在這50餘年間,中原地區共有五個王朝前後交替,而南方地區則前後存在十餘個割據政權。接下來我們依照王朝更替順序來介紹「五代」:
中國歷史最讓人惋惜的皇帝,他多活十年,將改寫中國歷史
說起皇帝,大家都聽過秦皇漢武,那都是在歷史上留下功績的人,也有一些不那麼完美的皇帝,比如楊廣,雖然有功績,但太愛折騰,有的皇帝是上錯崗了,比如宋徽宗,當藝術家那是沒得說,但當皇帝就太差勁了。更多...
五代十國為什麼沒有變成六代十國?這其中的細節你知道嗎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而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