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騙自己了,你那不是真讀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
有一天,小雪很困惑地跟我說,自己很認真學習,只要一有時間,就會閱讀很多新知識,感覺自己每天都是滿滿的收穫。
可是,這麼多年下來,真刀實槍地干工作,總覺得技不如人,論業績更是相差甚遠。
小雪認真地給我列舉了她看了哪些書籍,收聽了哪些音頻課程,參加了公司辦的哪些培訓課程。
我一聽嚇了一跳,這小姑娘的學習量很是驚人,平均一年閱讀近30本書,比起中國人平均一年不到一本書的量多得多。
不了解的人肯定會說,真是個愛學習的勤奮女孩。
後來了解到,小雪是什麼書暢銷就讀什麼書,而且,讀書的速度很快;特別喜歡書中的故事情節及新鮮的話題。
那些費腦子的書基本上不愛讀,用她的話來說,能輕鬆理解,這樣讀書的效率高。
可是,小雪看似讀了不少書,實則浪費時間而已。
俗話說,讀書不在多而在精。
何謂精,就是要深度學習。
光認知到,並沒有變成真知識,而是信息。
信息,對於行動來說,並沒有多大的用處。
那些喜歡玩手機,閱讀各種信息的人,看似閱讀量很大,其實最終沒什麼用。
那些成天書不離手的人,也未必都是在真讀書。
2
聽到有人說,喜歡讀那些輕鬆不費腦子的書。
可是,不費點腦子就是不行,那只是知道或愉悅一下而已。
一般越費腦子的知識越容易鑽進腦海,且經久不衰。
曾看到一篇文章說,不以輸出為目的的讀書,不是真讀書。
即讀的時候就會很隨意,不求甚解,書一讀完就忘記裡面講了什麼,典型的隨讀隨忘,表面上看這本書讀完了,實際上只是翻了一遍而已,「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一切隨風而去了。
3
讀書時,腦海中其碼要思考這三個問題,這是讀書的基本前提。
1.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即找出這本書的主題,核心分主題有哪些。
2.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光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得有自己的判斷。
3.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作者哪些想法給了你啟發?和你有關的是什麼?要找出更深的含意或建議。
第二,閱讀一本書,要對書的框架有清晰的認知。
並不是每本書都值得讀,也不是每一個章節都需要閱讀,而是找到書中的核心知識點,必須是對自己真正有用的底層規律性的東西。
大多數人掉進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要從海量知識中辨別出其中的「王炸」,一通百通!
第三,將書讀進腦海里去,理解書中的精髓。
假如,要提高寫作水平,就不能只看表面文字,要深入研究其體裁、結構和語言,認真探索其思想與特色,才可能變成自己寫作的補品。
同時,聯想作者的寫作背景、目的,反思自己過去,儘量提出一些疑問。
第四,做好讀書筆記,寫好批註。
例如,列寧為寫《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參考了583本書,寫下了幾百萬字的讀書筆記;毛主席看一本十萬字的《倫理學原理》,寫了一萬二千字的批語,且對批語還作修改。
第五,寫下自己的過失,提出相應的改進計劃。
這個最重要,也是大部分人沒有做到的。
所謂學習,是學+習,讀書只是「學」而已,「習」往往是最重要的,需要練習和實踐。
第六,讀完一個新知識,要與人分享與討論。
對我來說,學習成效最大的是自己所講的課程。
講得越透徹,說明感悟就越深刻;講得不好,就是感悟不夠深。
於是,我讀到一個新知識或新觀念,就在各種場分享出來。
而每一次分享都是對新事物的複習,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做筆記,寫過失,定計劃,與人分享等都是輸出的一種形式,如此可以強化印象,效果開始呈現。
有人曾問,你經常寫文章哪有那麼多的題材,其實,有的時候是我閱讀了一本書或某篇文章,結合個人的理解,寫下的總結。
4
我認為,真讀書,就是一場「守破離」之旅。
《守破離:如何成為一個精進的人》
蔣小華最新力作
大咖吳曉波力薦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沒任何卵用
本文較長,也比較枯燥,但都是作者多年心血的分享,厲害的招式都比較難練對吧,所以你懂的都在說知識改變命運,可真正感知到被知識改變命運的人,身邊找不出幾個吧。現代社會變化的這麼快,知識的作用最多讓你...
如何快速獲取一本書的精華,高效閱讀
不得不說,在剛一聽到《如何閱讀一本書》這個書名的時候,心裡是沒那麼認可的。作為一個極度追求自由的人,讀書應該是一件自由自在甚至隨意且個性化的事,如果事事那麼講目的,連讀書這麼愜意的事情都要被條條...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該如何讀書?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大約統計了一下我的讀書情況,2016年4月至9月,共計閱讀40+本書,8月24日進駐簡書,加上這一篇,共完成9篇讀書筆記。大概總結一下,6個月時間,每個月平均閱讀7本,與大神...
這樣做讀書筆記,又專注又高效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36氪經授權發布。大部分人做讀書筆記,往往都是兩種模式。第一種,是用文字或思維導圖的形式,把整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