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三國演義》騙了,絕不是諸葛亮!空城計的創始人到底是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看了一個文章,說諸葛亮是空城計的創始人,下面跟了很多評論,有人說諸葛亮不是,趙雲才是;有人說黃忠才是,更有甚者說張飛長坂坡用的才是正宗的空城計.......這些說法傳的神乎其神!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覺得這簡直是對歷史的扭曲。

諸葛亮甚至就沒有用過空城計,憑什麼說他是空城計的創始人?

歷史上第一個成功使用空城計的人,不是三國時期的任何一個!而是春秋時期的叔詹!

根據《左傳-莊公》記載,魯莊公28年(公元前666年)的秋天,當時的楚國令尹公子元率領擁有600乘戰車的強大兵力進攻鄭國,鄭國作為一個小國無力抵抗楚國的兇猛進攻,楚軍一口氣殺到鄭國的都城之下,正在其大臣們無計可施主張求和的時候,鄭國的上卿叔詹(類似於丞相)考慮到城內百姓甚多,兵力薄弱力敵和投降都不是上策,並且盟友齊國一定會出兵相助,只要他們把內城守住,援軍以來國難必解!

叔詹傳令士兵們都打散埋伏在城內,城裡的店鋪全部正常營業,要求市民和往常一樣逛街的逛街,購物的購物,所有人不得露出一絲慌亂。

待所有事情準備完畢後,則命令守門士兵打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一副完全沒有防備的樣子。

楚軍的統帥公子元見況不解,打了這麼多年仗,從來沒見過這個打法,於是不敢貿然攻打城池。

率領眾將領爬到城外的小高山上遠眺城內,只見城內確實沒有什麼防備,街上百姓穿梭如常,但又似乎朦朦朧朧得看到了鄭國的旌旗甲士,最終合計覺得其中必然有詐,於是決定按兵不動。

楚軍這邊不動,卻給齊國帶來了寶貴的增援時間,當時齊國是東方大國,他聯合當時的魯國、宋國一起日夜兼程地去增援鄭國,很快就逼近了楚軍。

尹子元聞報,三國兵甲都來圍攻我?心想既然斷難取勝,還不如先撤為妙,臨走時為防止鄭國軍隊從後偷襲,特意下令在全軍撤退的時候一定要小點聲,就連戰馬也要裹上蹄子;所有營寨不拆,旌旗不拔以迷惑鄭軍。

等到第二天一早,疏湛帶領文武群臣登上城樓勘察楚軍狀況,他說;"楚軍已撤,諸位可以放心了。

」可是旁邊的大臣卻看不懂,問之。

曰:「群鴉盤繞,帳中無人矣」。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明確記載的空城計。

小知識

對於三國時期是否真正有人用過空城計?答案是肯定的,但那個人貌似不是諸葛亮,三國時期的趙雲、文聘、朱䴉都成功地運用了空城計,孔融也用過,但失敗了,最後在親兵了保護下落荒而逃。

具體在這裡就不多做闡述了,感興趣的網友可查閱史料。

希望大家正視歷史,千萬不要把小說和歷史搞混了。

小說往往具有傳奇色彩,很多東西都是勾畫出來的,因此切不可盡信。


註: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配圖,僅以演義里的圖視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的空城計

空城計曾被列為三十六計之一,常被兵家所運用。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流傳久遠、家喻戶曉的一個。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駐軍陽平關時,派魏延等帶兵攻魏,只留少數老弱病殘守城。忽然接...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歷史深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原文: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譯文:與敵比較,我們的力量本來就顯薄弱,如果進一步顯空虛,就會讓敵人難以揣摩產...

此人不是諸葛亮,被稱為空城計使用第一人!

」我本是臥龍崗散談的人,論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爺下南陽御駕三請,聯東吳滅曹魏鼎足三分」。這是著名的京劇片段《空城計》,說起三十六計中的空城計,大家想到的必是諸葛亮城頭撫琴智退司馬懿十萬大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