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帝王趙光義,是如何泯滅人性,戲謔小周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光義小周后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詞人,在中國詞壇享有十分高的地位。

李煜作為皇帝,相傳有兩個天下聞名的美人,分別是大周后和小周后。

這兩個人是一對姐妹,都長得傾國傾城,是當時冠絕天下的美女。

趙光義畫像

在周后去世之後,李煜又勾搭上了自己的妻妹小周后,對他十分寵愛。

不過李煜作為皇帝卻沒有什麼治國之才,南唐很快就被宋太祖給消滅了,李煜和小周后也一統被俘。

而在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之後,早就貪戀小周后美色的趙光義強行霸占了小周后。

說起來小周后被俘是宋太祖之時的事情了。

不過宋太祖卻沒有染指過小周后,按理來說宋太祖雖然並不是對美色十分喜好的人,但是也曾經把後蜀主孟昶的愛妃花蕊夫人納為了貴妃,但是卻放過了小周后,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宋太祖比較欣賞李煜的才華的緣故。

小周后劇照

在宋太祖突然暴斃之後,趙光義繼承了帝位。

趙光義可不會像他的兄長那樣仁慈,他對小周后的美色早已垂涎三尺,時常把她召入宮中來滿足自己的慾望。

而小周后在回去之後,則是對李煜又哭又罵,埋怨他的無能和懦弱。

李煜則在傷心痛苦之中,寫下了《望江南》、《子夜歌》等名曲。

趙光義這個色膽包天的人強行臨幸了小周后還覺得不滿足,還叫來了宮廷中的畫師把他臨幸小周后的場面進行了描繪,於是便有了《熙陵幸小周后圖》。

「熙陵」指的就是趙光義,因為趙光義死後被葬在了河南鞏縣的永熙陵,於是便有了這個稱呼。

從這裡可見趙光義對於美色近乎瘋狂地貪婪。

趙光義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在中國的歷史上,人們對於宋太宗趙光義的評價是不怎麼高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兄長也就是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然後竊取了原本應該是屬於趙匡胤後代的皇位。

但是我們如果拋開對他的個人道德的評價來看趙光義的皇帝生涯,應該說他還是做出了一定的政績的,他的主要政績應該是在開拓疆土方面。

趙光義劇照

趙光義於公元976年登基為帝。

在即帝位之後,他繼續致力於完成兄長趙匡胤來不及做的統一全國大業。

在978年的時候,因為他的施壓和威嚇,占據附件漳州和泉州兩州的陳洪進向北宋朝廷投降,割據兩浙的吳越王錢俶也宣布歸順北宋。

第二年,他御駕親征太原,消滅了北漢政權,由此結束了自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割據的局面,基本統一了中國南方地區。

在一統南方之後,趙光義又將目光對準了北方,他對於收復被遼國占領的燕雲十六州一直抱有強烈的信念和決心,這不僅是因為燕雲十六州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一旦獲得這塊地方,北宋就可以大大加強對北方政權的防禦,而且也是由於這裡原本是屬於漢人的土地。

於是在979年,趙光義不經準備和籌劃,就貿然派兵攻打幽州,意圖打遼國一個措手不及。

不過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順利,遼國知道之後,立即派遣精銳部隊援救幽州,結果宋軍因三面受敵而大敗,連親臨戰場的趙光義都受了箭傷。

自此北宋再也沒能收復這裡。

應該說趙光義是做出了一番政績的,不過他在朝政上也犯過不少的錯誤,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為他所犯的錯誤就對他徹底否定,這是不科學也是片面的評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太宗趙廣義究竟有沒有謀殺趙匡胤的嫌疑

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象徵著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的位置一般是由上一位皇帝傳給自己的子嗣的,而且這個子嗣一般的要求的是嫡長子,這就是著名的「嫡長子繼承制「。千百年這個規矩幾乎很少被打破過。不過凡事總會...

揭秘宋遼戰爭真正的英雄並非楊家將

宋遼戰爭的起因是宋遼戰爭曠日持久,北宋兩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收復燕雲幽州地區,雙方久攻不下,而持續的戰爭已讓雙方國內民怨沸騰,國庫空虛,兩國終於於公元1004年,訂立盟約,互為兄弟之國。

李煜亡國之君的窩囊生活

公元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南唐李煜為了表示他不對抗宋,對宋稱臣,將自己的稱呼改為江南國主。 973年,宋太祖命令李煜去開封時他託病不去。宋太祖就派曹彬領軍隊去攻打南唐。 974年十二月,...

夢斷燕雲——宋太宗趙光義最大的敗筆

宋太祖趙匡胤臨終前幾乎統一了南方,就剩下了一直挂念不忘的燕雲十六州,這也成了他的終天遺恨。那麼收復燕雲的重任自然要落在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身上了。宋太祖的死留下了「斧聲燭影」的千古之謎,...

北宋伐遼為何失敗,毛主席兩語道破原因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駕崩,趙光義登基為帝。史稱宋太宗,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祖之弟。即位後,降服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滅亡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形...

宋遼戰爭簡介

宋遼戰爭,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來,終於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一系列宋遼間以燕雲地區領地爭端為主的長期戰爭。最終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結束了25年宋遼戰爭。百年後金朝建立,宋徽宗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