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遼戰爭真正的英雄並非楊家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遼戰爭的起因是

宋遼戰爭曠日持久,北宋兩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收復燕雲幽州地區,雙方久攻不下,而持續的戰爭已讓雙方國內民怨沸騰,國庫空虛,兩國終於於公元1004年,訂立盟約,互為兄弟之國。

公於979年,趙太宗趙光義一直想要結束南北群雄割據的局面,統一中國,收復遼國占領的幽州之地,於時發動了第一次的北伐大遼,宋遼戰爭拉起了帷幕。

不曾想這一戰爭持續了25年至久,深刻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在趙光義之前的趙光胤就曾五代十國末期的各國紛爭,深為感觸,應運而起,代周稱帝,一心想要結束亂世紛爭的大世,完成統一中國的心愿,常言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代十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昏暗交錯的亂世紛歌。

各國之間的常年的征戰兼并,生靈塗炭,百姓漂零,各地英雄豪傑趁勢而起。

這種時代背景造就了亂世英雄的情懷,就不難理解趙光義的北伐統一中國的理想。

雖然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趙光義也險些在幽州城下中箭喪命,但是這些失敗沒有阻止他的第二次北伐的決心。

在休養生息幾年後,遼景宗逝世,幼主即位,母后專權,這讓當時的北宋朝臣,以為正是趁虛而入的好時機,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遼國雖是政權更迭,但是朝廷上下一心,而且大遼蕭太后政治清明,任人唯賢,國家下上一片和睦順遂。

錯估的遼國局勢,讓北宋的第二次北伐陷入了久戰不下的拉鋸戰中。

宋遼戰爭是怎樣發生的

宋遼戰爭從公元979年打到1004年,歷時25年之久,對於這樣的一場曠日持久的長期戰爭而言,戰爭的動機已不是攻城略地,泄恨報仇這類小私小義能支持的。

澶淵之盟 訂立畫像

在宋太祖趙匡胤確定「先南後北」的大統方針後,宋太宗趙光義繼承遺志,於公元979年,滅掉北漢後,立即揮軍北上,劍指幽州燕雲地區,軍隊規模之大,決心之盛,讓人不難聯想這是趙光義在經歷五代十國動亂紛爭的亂世情懷,當然,這也與當時的軍事理論以打突襲游擊戰,講究速戰速決有關,這是那個時代小國林立,邊境不分所決定的,後來,在遇到北方廣袤的大遼時,這樣的戰術就不起作用,趙光義的第一次北伐以在幽州城下中箭負傷結局,他僥倖逃脫遼軍的合圍,回到北宋後,開始長達6年的「弭兵」,其實就是休養生息,整頓兵力,伺機再戰。

儘管期間宋遼兩國小戰不斷,遼景宗逝世後,宋國還趁虛而入,但沒有討得好果子吃,還曾向遼國求和,但被遼國拒絕,但這些都沒有阻礙趙光義的第二次北伐,他還是要實現他的「經略燕雲」的大計。

在第二次長久的征戰中,宋國大多數處於主動攻擊的一方,不論勝負,兩方的戰績持平,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打到最後兩國都支撐不下去了,於是才在公元1004年,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結為兄弟之國,而後雙方維持了很長一段相安無事的局面。

宋遼戰爭巔峰對決干戈動

歷史上的宋遼戰爭,是指從公元979年宋朝立國後,宋太宗趙光義決定北伐收復幽州以來,前後持續25年之久的,以燕雲地區的歸屬劃分為爭端的長期戰爭。

最後於公元1004年雙方訂立澶淵之盟,宋遼結為兄弟之國而結束。

宋遼地圖

北宋和遼國在公元975年互通友好,在公元979年,趙太宗趙光義決定統一中國,收復幽州燕雲之地而發兵北伐,先是進攻和遼國同盟的北漢政權,遭到了遼國的出兵援助。

但被宋軍大破遼軍援線,北漢於該年的5月降宋 ,而後北伐戰線阻礙消除,一路暢通,直達大遼。

次月,宋太宗決定繼續北伐收復幽州,遭到眾部將的多數反對,因為攻打北漢,宋軍已是連續作戰,筋疲力盡,還未休整,更沒有軍餉犒賞,眾將士久坐不發,宋太宗不想失去趨勢追擊遼軍的機會,在只有一位將領同意的情況下,命令宋軍集結,自己率軍北上。

在幽州攻城戰中,久戰不下,被遼軍五院軍及後趕來的援軍包抄,破陣敗北。

趙光義已負箭中傷,逃回北宋 ,這次攻打幽州失利,狠狠了挫消趙光義的銳氣,第一次趙光義的北伐以失敗告終。

在趙光義發動第二次北伐間隙,因為遼景宗去世,雙方相安無事數年,在公元986年,大遼幼帝即位,母后專權,這讓北宋以為是此良機,決定第二次北伐。

其實北宋錯估了大遼國情,當時雖是遼主少年,母后專權,但是遼國集團內部卻是團結齊心,朝臣一心,政治清明,這為第二次北伐的久爭不下埋下伏筆。

《忠烈楊家將》劇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憑什麼就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

大家應該都知道中國曆朝歷代,在剛開國的時候都處於國力上升期,,在隊內對外戰爭上都擁有的優勢。但為什麼,一個統一大半個中國的宋朝,打不下幽雲十六州哪?請讓我為大家慢慢道來。大家都知道宋朝是怎麼來的...

宋遼戰爭簡介

宋遼戰爭,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來,終於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一系列宋遼間以燕雲地區領地爭端為主的長期戰爭。最終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結束了25年宋遼戰爭。百年後金朝建立,宋徽宗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