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伐遼為何失敗,毛主席兩語道破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駕崩,趙光義登基為帝。
史稱宋太宗,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祖之弟。
即位後,降服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滅亡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然而,志得意滿的趙光義興兵征討遼國時,卻以慘敗告終。
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第一點,文強武弱。
北宋建國初期,局勢初步穩定。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避免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
便做了一件後世有名的事情——杯酒釋兵權,使得武將的權力大大削弱。
到了宋太宗趙光義時期,這種重文輕武的程度加深。
所以,當宋太宗趙匡義北伐遼國時,那些統兵將領雖有統領之權,但無掌控之權。
造成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局面。
第二點,民心思定。
北宋雖然經過宋太祖的管理,國力有一定恢復,但畢竟時間太短,加上四處收復國土,百姓想要太平,國家急於休養生息。
然而,已經被勝利沖昏頭腦的趙光義不顧重臣相勸,就揮師北伐。
然而他自以為很懂兵法,其實之前戰爭能夠大獲全勝,都是手下諸將的功勞。
古語云:驕兵必敗。
何況是遇上的實力不弱的遼國呢?
第三點,後勤補給供應不上。
當時全國兵力不過30萬,而北伐時趙光義就帶兵20萬,是全國兵力的一大半。
數量龐大的軍隊,後勤補給十分困難,加上戰場在燕雲十六州,補給線拉得太長,使得後勤供給更加困難。
兵法有云: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後勤都供應不上,失敗是必然的。
第四點,貪功冒進。
當時北伐時,打到燕雲十六州時,當地百姓都夾道歡迎,因為燕雲十六州本來是石敬瑭獻給了遼國。
北伐初期,宋軍是有優勢的,一路上勢如破竹。
宋軍計劃是兵分三路,但其中的東路軍曹彬,米信等將急於立功,貪功冒進。
結果,被遼國誘敵深入,殺得人仰馬翻。
東路陣線的崩潰,使得宋軍戰略失敗,結果,大敗而歸。
宋太宗趙光義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滅掉遼國的壯志是值得肯定的。
但太過急躁,自大妄為,使得北伐遼國失敗。
偉大的毛主席對於宋太宗北伐戰役失敗有過如此總結: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
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兩句話就道明宋軍北伐失敗之因。
毛主席文韜武略真心令我們欽佩!
此戰失敗後,漢人失去此地統治權長達四百年,毛主席一語道破原因
幽雲十六州,也稱燕雲十六州,位置就是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區,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北部的一個屏障,中原王朝如果控制住此地,將依靠山脈遏制住遊牧民族騎兵的南下。反之,北方遊牧民族得到此地,那...
周世宗柴榮不死,燕雲十六州早收復!趙匡胤真比柴榮差這麼多嗎?
周世宗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能夠贏得這樣的美譽,其個人能力、魅力等等都是一等一的,柴榮生前將後周經營的非常強盛,在高平一戰中對陣北漢和契丹聯軍力挽狂瀾獲得大勝,自此在於北方政權的對敵中占據...
宋太祖曾設封樁庫贖買幽雲十六州最後為何卻不了了之
五代十國的時候後晉國君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人的支持於是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至此中原王朝喪失了北方的屏障在戰爭上陷入了被動的局面。等到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之後有宋一朝始終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
文盛武衰:北宋覆亡真相
北宋覆亡真相引言 公元1127年四月初一日,是春末夏初北方最宜人的季節,阡陌縱橫,綠浪翻滾。偶爾的叫天子從草間直衝入雲霄。山河秀麗,引無數英雄縱橫馳騁。在這片北中國遼闊的平原上,此刻卻行進著一...
憑什麼就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
大家應該都知道中國曆朝歷代,在剛開國的時候都處於國力上升期,,在隊內對外戰爭上都擁有的優勢。但為什麼,一個統一大半個中國的宋朝,打不下幽雲十六州哪?請讓我為大家慢慢道來。大家都知道宋朝是怎麼來的...
北宋禁軍想要給趙匡胤之子黃袍加身,沒想到他竟然直接拔劍自殺
五代十國時,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從此,中原王朝便失去了北部險要的屏障。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隨時都可以南下入侵中原。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一心想要收復此地,怎奈天妒英才,趙匡胤英年早逝...
宋太宗趙廣義究竟有沒有謀殺趙匡胤的嫌疑
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象徵著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的位置一般是由上一位皇帝傳給自己的子嗣的,而且這個子嗣一般的要求的是嫡長子,這就是著名的「嫡長子繼承制「。千百年這個規矩幾乎很少被打破過。不過凡事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