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孤例 一人侍三主 劉璋劉備曹丕卻誇他是義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1
建安十六年,益州別駕張松去許昌向曹操獻上益州地圖不曾想卻遭到曹操的鄙夷,一怒之下轉而投奔荊州的劉備,與劉備一拍即合定下了奪取益州的計策。
張松回到成都向益州刺史劉璋建議引漢室宗親劉備入蜀抵禦漢中軍閥張魯,劉璋被張松花言巧語蒙蔽,準備接受張松的提議引劉備入蜀一道討伐張魯。
此時劉璋手下一個叫黃權的人跳出來反對:「劉備驍勇善戰,請他來若以部下之禮待之恐怕滿足不了他的野心,若以貴客之禮待之那麼一山不容二虎。
客人安穩了,主人就要危險了。
以我們現在邊境的情況看其實可以靜觀其變,沒必要多此一舉。
」
劉璋大怒:「劉備乃是漢室宗親,你竟然敢離間我們!」
於是劉璋派人去迎接劉備,將黃權外放為廣漢長。
果然建安十七年,劉備在蜀中廣施恩惠,勢力穩固之後開始向益州發起進攻,劉備手下兵精將勇,益州郡縣紛紛拋棄劉璋歸順劉備。
劉璋感嘆:「後悔不聽黃權之言啊!」
言罷出城投降。
02
益州郡縣之中黃權鎮守廣漢一直拒絕投降劉備,直到劉璋投降的消息傳來,黃權這才無奈地去拜見劉備。
因此黃權成為劉備陣營中最後一個投降的蜀中將領。
《三國志》記載:「璋不聽,竟遣使迎先主,出權為廣漢長。
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
」
黃權投降劉備之後並不像其他蜀中將領一樣三心二意,而是忠心耿耿的追隨劉備,為劉備出謀劃策。
建安二十年曹操帶領三十萬大軍征伐漢中張魯,迅速擊潰了盤踞在漢中的張魯勢力,並喊出來「得隴望蜀」的口號。
黃權第一個站出來建議劉備:「漢中是益州的門戶,曹操得到漢中就猶如割掉了蜀地的大腿和胳膊。
」
於是劉備才認識到漢中的重要性,下令進軍漢中與曹操一戰。
劉備按照黃權的謀劃,抓住張魯剛剛投降曹操的契機,帥軍斬殺夏侯淵奪取了漢中。
後來劉備稱王漢中,封黃權為治中從事。
《三國志》記載:「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
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
」
03
然而劉備好日子還沒過幾天,關羽鎮守的荊州被東吳的呂蒙偷襲全軍覆沒,不久又傳來了在閬中練兵的張飛被刺殺的消息。
Ps.閬中,就是廣告上那個美女老師說的:「閬中的閬」的那個閬中
劉關張誓同生死,生死與共的兄弟相繼陣亡讓劉備暴跳如雷,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發誓定要滅掉東吳為弟報仇。
黃權見眾人都阻止不了主公,只得主動請纓,為主分擔:「吳軍驍勇善戰,我軍乘船順流而下易進難退,就讓我帶領部隊作為先鋒去探聽虛實,陛下在後面坐鎮吧!」
劉備聽後非常感動,卻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而是將黃權封為鎮北將軍,將其放在了長江以北防禦魏國,劉備親自帶兵東下與孫權決一死戰。
《三國志》記載:「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
」
劉備帶領七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殺向江東,孫權派出大將陸遜出兵迎戰,最終陸遜率領軍隊衝破劉備的包圍,將劉備的蜀軍打得大敗而歸,劉備本人倉皇逃回白帝城。
當時黃權正帶領部隊防禦江北的曹魏政權,聞訊蜀軍戰敗長江航道道完全被吳軍阻隔,黃權無法帶軍隊返回蜀中,無奈之下只能投降了曹魏。
按照蜀國法律:「將領投降,全家都要被處罰。
」
黃權投降曹魏的消息一傳來,劉備部下便依律迅速逮捕了黃權的家屬並上報劉備請求斬首。
劉備堅決制止:「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啊!」
遂下令釋放了黃權的家人,並承諾其家人仍享受原有的待遇不變。
《三國志》記載:「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
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待之如初。
」
04
魏文帝曹丕聽聞黃權歸降欣喜萬分,如獲至寶,親自接見黃權並問道:「你前來投奔是仿效陳平、韓信嗎?」
黃權誠懇地說道:「我受到先主(劉備)厚恩,因為他戰敗我無法返回蜀國,又不能背信棄義投降敵國,所以只能前來投奔您。
敗軍之將能夠免死很幸運了,不敢與古人相比。
」
曹丕對黃權的氣度非常賞識,於是封其為鎮南將軍、育陽侯,加侍中。
曹丕對黃權說道:「蜀中投降的人說,劉備已經誅殺了你的家人。
你準備發喪吧!」
黃權雖未得到真相,卻非常篤定地說道:「我對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心志。
真相還沒有確實,我們還是靜待消息吧。
」
果然如黃權預料的一樣,劉備沒有殺害黃權的家人
《三國志》記載:「蜀降人或雲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
文帝詔令發喪,權答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
疑惑未實,請須後問。
」後得審問,果如所言。
」
後來劉備的死訊傳到魏國,魏國大臣紛紛向魏文帝曹丕表示慶賀,唯獨黃權一臉深沉,沒有一絲笑意。
曹丕察覺黃權這個人非常沉得住氣,於是準備作弄一下他。
曹丕命令身邊的宦官去黃權府上傳旨召見黃權,等到黃權走在來皇宮的路上,曹丕便另僕人一個接一個地的前來催促,黃權的隨從和下屬見此情形都嚇得魂飛魄散,而黃權卻舉止自若。
《三國志》記載:「文帝察權有局量,欲試驚之,遣左右詔權,未至之間,累催相屬,馬使奔馳,交錯於道,官屬侍從莫不碎魄,而權舉止顏色自若。
」
不僅曹丕,司馬懿也非常欣賞黃權,曾經問黃權:「蜀中像您這樣的人有多少。
」
在司馬懿給諸葛亮的信中,司馬懿也讚嘆黃權:「黃權是個爽快人,經常坐著聊天的時候,對您讚不絕口啊!」
魏明帝曹睿曾經問黃權:「天下三足鼎立,不知道哪家才是正統?」
黃權答道:「這要驗證於天文。
就像當年天像異常,先帝(曹丕)駕崩了。
而吳、蜀兩國卻平安無事,這便是驗證。
」
黃權說話不曲意奉承,此番回答更是得到魏明帝曹睿的青睞。
魏明帝曹睿晉封黃權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開府」的形式。
05
黃權留在蜀國的兒子黃崇,後來跟隨諸葛瞻抵禦魏國鄧艾的入侵。
黃崇勸諫諸葛瞻快速行軍占領險要地勢,諸葛瞻沒有接受他的建議,最終讓鄧艾趁虛而入。
在綿竹一戰中,黃崇激勵士卒保家衛國,最終殉國。
在戰亂紛紛的三國時期,信義早已成為偽裝的道具,但是黃權能拿捏尺度,既不投機鑽營,又不愚忠,於亂世中斡旋可謂名利雙收,著實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啊!
三國時期的益州爭奪戰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三分了荊州。荊州七個郡,曹操據有南陽郡和南郡的襄陽;孫權呢,據有江夏郡和南郡的江陵;劉備呢,趁著孫權派周瑜去攻打江陵的時候,奪取了荊州南方的四郡,就是長沙、貴陽...
黃權投降了曹丕,為什麼劉備說孤負黃權,黃權也相信劉備沒抓家人
黃權(?—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閬中縣(今四川閬中)人。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將領。 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後被益州牧劉璋召為主簿。曾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因而被外放為廣漢縣長。劉璋敗,才降劉備,被...
他善出奇謀,智謀不在曹操謀士程昱和郭嘉之下!
他是東漢末年的重要謀士,以善出奇謀著稱,被陳壽稱為可比曹操的謀士程昱和郭嘉。他幾次獻計,均取得重大的勝利,名蓋一時,只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在三國後期一展才華,令人遺憾。他是誰呢?
此人投降了曹魏,為何劉備不但沒怪罪於他,反而說是自已負了他
黃權在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有才幹但卻並不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一生可謂十分坎坷,在劉璋處不為重用,後歸劉備卻也遭到猜疑;劉備夷陵慘敗,黃權因歸途受阻而降魏。小說演繹中,對黃權的態度多是責備,如《...
劉備手下一員名將,自己投降曹魏,兒子卻為蜀漢壯烈犧牲!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對於劉備建立的蜀漢和曹魏、曹丕建立的曹魏,二者的關係可謂水火不相容。在劉備生前,和曹操展開了漢中之戰等多次較量。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聯合東吳,多次北伐曹...
此人是劉備錯失的最優秀人才,品德能力不亞於諸葛亮
在蜀漢內部,能力和德行能夠與諸葛亮匹敵的人,只有黃權一人。黃權曾經也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但由於劉備的一個致命錯誤,他永遠失去了這位人傑。黃權是蜀人,本來是益州牧劉璋的主簿。益州別駕張松勸說劉璋迎劉...
劉備手下一員名將,投降曹魏身居高位,兒子卻為蜀漢盡忠戰死
在古代封建社會都說父為子綱,意思是做兒子的要聽從父親的命令,可在三國時期,就有這樣一位名將,他投降了曹魏,為曹魏辦事,兒子卻為另一個國家蜀漢戰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亂世中的無奈:兩個兒子,一個為蜀漢拋頭顱,一個為曹魏灑熱血
魏文帝黃初三年夏季,東吳大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八百里,打得蜀漢皇帝劉備大敗而走,狼狽不堪,只帶小部分人逃到白帝城。蜀漢損失了很多人馬,其中有一支負責監視曹魏動向的江北軍,被吳軍截斷退路,黃...
說點正史:蜀漢二十八臣以外的有趣之人
黃權(?-240年4月),字公衡。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將領。 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後被州牧劉璋召為主薄。曾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因而被外放為廣漢縣長。劉璋敗,才降劉備,被拜...
他一開始投降劉備後竟然叛至曹丕,劉備卻這樣評價他
昨天小編寫了蜀漢中期的大將王平,而我們今天的主角是三國前期的將領。他曾經因劉璋投降而加入劉備,因夷陵之戰戰敗後路斷絕被迫投降曹丕,即使從履歷上看不是一個良好形象,但事出有因,連劉備都原諒他並且不...
劉備: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五虎將光環下的蜀漢英傑系列——黃權篇他本屬於劉璋,曾勸諫劉璋不要讓劉備進益州,但劉璋不聽,最終益州為劉備所得。他後來歸順劉備,劉備非常倚重,殺夏侯淵,據漢中,都是他先想到的,他是黃權,最後投降了...
他率軍背叛蜀漢投降曹魏,反而成為劉備一輩子最愧疚的人
一部三國史數十載,英雄能人輩出,留下無數耳熟能詳的故事。今人或敬其忠勇,或嘆其謀略,似乎都很嚮往那個年代。但亦感其生不逢時,或哀其一生無奈。回首這段歷史,縱然你是千里之駒,有著百般能耐,也得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