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投降了曹魏,為何劉備不但沒怪罪於他,反而說是自已負了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黃權在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有才幹但卻並不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一生可謂十分坎坷,在劉璋處不為重用,後歸劉備卻也遭到猜疑;劉備夷陵慘敗,黃權因歸途受阻而降魏。


小說演繹中,對黃權的態度多是責備,如《三國演義》中就引用了兩首詩來譴責黃權不能堅持己見而改換門庭的做法:

其一:「倒掛城門捧諫章,拼將一死報劉璋。

黃權折齒終降(劉)備,矢節何如王累剛!」

其二:「降吳不可卻降曹,忠義安能事兩朝?堪嘆黃權惜一死,紫陽書法不輕饒。

然而歷史卻對黃權似乎抱有同情,徐眾以「既忠諫於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的評論肯定黃權,陳壽則評價黃權「弘雅思量」。

在筆者看來,黃權確確實實是一個有才且不失德行之人,其一生艱難的背後或隱藏著劉備入蜀後用人之失當。

▲黃權(?—240年4月),字公衡。

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

一、黃權其人

根據《三國志》的相關記載,黃權其人不乏能力。

首先是其戰略眼光。

劉璋迎接劉備入川,黃權曾經鮮明地反對過,他向劉璋指出:劉備素有驍名,如果入川,以部曲對待劉備則劉備必然不滿意,如若以賓客對待劉備,那麼一國不容二主,故而不應迎劉備入川。

如此分析可謂一針見血,然而劉璋並未聽從,反而將黃權降職。

劉備入主西川後,曹操旋即出兵進攻漢中張魯,黃權指出:漢中是蜀地的門戶,如果丟失漢中,則有如砍斷蜀地的腿腳一般,因此必須重視並儘快爭奪漢中。

之後的事實證明,黃權的看法是十分正確的,漢中的得失,關乎蜀漢政權之安危。

▲劉璋(?-220年),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其次是其軍事才能。

《三國志 先主傳》和《三國志 黃權傳》記載,曹操進攻漢中,張魯奔走巴中,此時劉備讓黃權率領人馬前往迎接張魯,而之後張魯投降曹操,黃權雖然沒有完成預期的迎接任務,卻也順手擊破了杜濩、朴胡等少數民族部曲,取得了小的勝利。

能夠在已然徒勞無功的情形下,見機出擊、尋求戰機、取得戰果,足見黃權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才能。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黃權作為極少數有謀略和戰鬥經驗的人員隨同,在兵勢順流而下的情形中,黃權指出:如此進兵,進易退難,希望劉備坐鎮後方,自己代替劉備在前方探聽吳軍虛實。

而劉備卻認為黃權有意阻戰,將他打發到北面防禦曹魏。

最後的結果證明,黃權的擔憂和意見是有道理的,劉備此次用兵過於急躁、失於計較,最後遭受慘敗。


▲夷陵之戰

最後是其人品德行。

黃權並非是孟達那樣的政治投機者,也非法正那樣的睚眥必報者,他有著自己的原則和操守。

劉備入川時,他曾勸諫劉璋卻被劉璋降職外放。

劉備奪取益州時,其部下分定諸郡縣,不少郡縣望風而降,而黃權卻不計前嫌,始終閉城堅守,直到劉璋出降後,黃權才跟隨劉璋歸降劉備。

黃權降魏後,曹丕調侃黃權問其之所以歸降是否是要效仿陳平、韓信,黃權正言道:受到蜀主的恩遇,不能降吳,又因道路阻絕無法返回,因此才投降曹魏,哪裡稱得上效仿古人?後劉備去世,魏國群臣都互相慶賀,而黃權卻無一絲喜悅,曹丕欲嚇唬黃權,一連派遣好幾個使臣責問,黃權的侍從都很緊張,而黃權仍然十分鎮定。

由此可見,黃權有底線、有堅守,能夠坦然面對對待是非,其為人處事算得上磊落,沒有什麼可苛責的。


▲三國地圖

二、降魏始末

《三國志 黃權傳》描述了黃權降魏的過程,即「(先主)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

吳將軍陸議(遜)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

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

」這裡的記載指出,黃權降魏是因為黃權歸蜀的路途受阻,因此被迫投降曹魏,這是歷史明面上的記載。

田餘慶先生曾經提到,黃權降魏,除了歸途受阻,還有是時東三郡的守將、叛逃蜀漢而歸曹魏的孟達所誘降的一種可能。

筆者認為,田先生的看法有道理。

第一,就地理位置而言,劉備打發黃權到北面防禦曹魏,其首當其衝要受到來自東三郡,即西城、房陵、上庸的威脅,而此時東三郡由於孟達叛逃,皆屬曹魏,那麼黃權防禦的對象即是孟達,二人的距離很近,有機會接觸。

▲益州位置所在

第二,就黃權的處境而言,身為益州本土人士的黃權在歸順劉備後似乎不受信任。

先是黃權歸順劉備後,劉備並未給予其重要的職位,只是授予其偏將軍的位置,徐眾在評價這一事件時指出:「武王下車,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所以大顯忠賢之士,而明示所貴之旨。

先主假權將軍,善矣,然猶薄少,未足彰忠義之高節,而大勸為善者之心。

」說明劉備雖然知道黃權有才幹、有德行,但卻仍然對其十分猜疑、不肯重用。

因此,夷陵之戰開始時,當黃權敏銳地指出劉備在戰鬥部署時有問題時,卻被劉備認為是阻戰,以此被打發到北面防禦曹魏。

故而,黃權此時的處境是十分尷尬的,明知伐吳必將受挫卻不能作為而被卡在北面動彈不得。


▲孟達(?-228),字子度(小說《三國演義》中字子慶),本字子敬

第三,就孟達而言,其在蜀漢有類似黃權的經歷,因此孟達在聽聞黃權被打發到北面防禦曹魏時必然深知黃權的處境。

所以,政治投機者孟達為邀功會想方設法和黃權接觸並鼓動其投降。


第四,就形勢而言,夷陵慘敗加速了這一進程。

黃權雖然能夠預見夷陵之戰蜀漢一定吃虧,但是卻沒有料到蜀漢居然敗得如此狼狽,導致北面蜀軍歸途道路受阻,在這種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情況下,黃權回天乏力。

因此,形勢、地理加之自己的處境,給了孟達以誘降的機會。

不過,在筆者看來,無論是被迫降魏還是誘使降魏都只是看到了黃權降魏的一方面。

黃權降魏的原因應當是多方面因素綜合所造成的。

歸途受阻自然是直接促成了黃權降魏,而因在蜀處境尷尬被打發至北面防禦,又從地理、人心上給予了魏國東三郡守將、自己原來的同僚孟達以引誘的機會。

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黃權左支右絀,最終投降了魏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

三、劉備入蜀後用人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黃權降魏的背後表明劉備入蜀後用人的失當。

劉備入蜀後雖然善遇歸降和劉璋的部屬,但對蜀籍官員、名士存有戒心、缺乏坦誠,常有挾嫌抑用之事,對蜀地、益州人士的重視很不足,徵辟也較少,對原任官員也極少予以提拔和重用,上述對黃權的任用就能證明這一點。

此外,劉備亦有縱容舊部肆意妄為甚至於欺壓新降的將領。

上述提到了原屬劉備的東三郡守將孟達就是例證。

孟達曾奉劉備之命收取東三郡,然而劉備在孟達即將大功告成之際空降自己的義子劉封以統領孟達,劉封仗勢欺凌孟達致使孟達事後反叛。

劉備的這些舉措都使得尚不穩定的蜀漢政權逐漸失去了益州本土人士的支持。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孝懷皇帝,又稱後主

黃權降魏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後,蜀漢的大部分元老舊將相繼過世,卻又缺乏新人才的補充,蜀漢陷入了人才嚴重匱乏的階段。

因此,筆者認為,劉備最終不因黃權降魏而收監黃權的家人,反而說出「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的話,是有意識到這一點的。

劉備此言不僅僅是說黃權,而很有可能是為了安撫大戰後益州本土人士之心。

但是,劉備雖然有所意識,但最終並沒有真正改善對益州本土人士的態度,以至於到諸葛亮和劉禪在之後蜀漢的執政中還是沒有充分重視這一點。


公元263年,黃權留在蜀中的兒子黃崇,在隨諸葛瞻抵禦鄧艾入侵時同樣提出了正確的意見卻不被採納,最後,黃崇毅然隨軍戰死沙場。

在筆者看來,黃崇的結果雖然多了一份慘烈,與其父不盡相同,但其所受的不信任大抵與其父當年類似。

黃權父子皆有才德卻屢不為當政者所重視,在筆者看來,這對父子所遭受的坎坷似乎也在隱隱地預示著蜀漢發展的坎坷。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陳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