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死前告誡孫權要除掉此人,孫權當耳邊風,結果12年後差點亡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瑜,於赤壁戰中創造了一個神話,勇謀皆備,才貌雙全,乃世間一等一的人才。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出盡了風頭,可與諸葛亮罵過戰的大將邢道榮卻道出了一句真相:赤壁之功乃周瑜之謀,絕非諸葛亮的功勞。

作為一個謀士,周瑜臨死前屢屢叮囑孫權,說是劉備不除,東吳必危。

只可惜,孫權卻將周瑜的話當成耳旁風,以至於十二年後引起了一場夷陵之戰,差點就被滅了國。

周瑜

在臨死前,周瑜對一件事始終念念不忘,專門給孫權寫了一封信,道盡了東吳此前最大的兩個敵人,一是曹操,一是劉備。

曹操時逢大勢,在三國混得風生水起,是一個明敵;而劉備正處落魄階段,未成大患,是一個暗敵。

正所謂明箭易擋,暗箭難防,一旦有機會降於劉備手中,劉備未來勢必張開血口,咬得旁人鮮血淋漓。

其實,放眼看去,三國中真正看透劉備的只有三個人:曹操、呂布和周瑜。

對於劉備此人,周瑜防不勝防,如若不除去他,始終是心頭一根不能拔掉的刺。

周瑜曾建議孫權軟禁劉備,或者直接殺死他,總而言之陳述了各種不能留下劉備的理由,卻始終未被孫權採納。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比起周瑜,孫權更願意聽從魯肅的建議。

周瑜劇照

因此,在魯肅的勸說下,劉備非但活得好端端的,還從孫權手中拿走了一塊核心地盤--南郡。

此後,劉備借著南郡的枝頭開始騰飛,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

很快,劉備當權不讓,奪下了益州之地,這才讓孫權有了危機感。

見到劉備翻臉不認人,孫權一時惱火,趁著關羽前去攻打樊城之時,領人前去偷襲南郡,結果就是兩人從此結上了怨仇,勢不兩立,水火不相容。

隨著劉備勢力逐步擴大,孫權極度擔心自己的地盤被侵占。

畢竟,於劉備而言,在占領益州之後,他勢必會藉助蜀國的勝利一舉滅掉東吳,先是打垮孫權自己,再與曹操抗衡。

知曉劉備的想法後,孫權更是寢食難安。

對比其他對手,東吳實力並不強盛,兵源也不夠多,能和劉備正面抵抗的大將更是少之又少,除了一個陸遜。

在對戰中,劉備的隊伍不是被打敗的,而是被陸遜一把火給燒光的。

如果沒有陸遜,憑藉劉備如破竹般的氣勢,東吳的結局確實很難說。

老版周瑜

針對這一種種,周瑜死前仍是對劉備念念不忘,也是有原因的。

在周瑜死後的十二年,,劉備發動了一場夷陵之戰,戰火來勢洶洶,而此戰的結果,也讓孫權早年不聽周瑜建議而冒出一頭冷汗。

怪就怪在孫權沒有意識到周瑜的有才之處,對劉備也始終下不了殺戮之手,以至於十二年後差點就被滅了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

東吳四英傑都非等閒之輩

東吳四英傑是指在東漢末期及三國早期的孫吳重要大臣,分別為周瑜、陸遜、魯肅、呂蒙。他們皆是吳大帝孫權的心腹近臣和孫吳政權的股肱之臣,先後為孫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大業。四人並提的說法最早出自陸機的...

你覺得三國演義對周瑜是抬高還是貶低?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水平,其次才是正面作戰。吳軍既然被你們說的這麼菜,關羽所向無敵,所以襄樊後期關羽為何瞬間垮了?正面作戰能力強並不等同於軍事能力就強。還有戰功劃分,赤壁曹操敗的原因有瘟疫和對...

孫權為何要殺關羽?

說到孫權為何要殺關羽?就不得不說孫權為何借荊州的南郡給劉備。 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周瑜領兵攻擊曹仁占據的南郡,歷經一年之久,曹仁棄城而逃,周瑜便占領南郡,而此時的劉備乘周瑜征戰南郡時,乘機南下...

話說三國 揭秘東吳大都督皆短命的真相

作為三足鼎立唯一一個既可以向漢也可以背漢的集團,東吳一直處於顛簸的狀態,但是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這與統治者的英明決策息息相關,而出風頭的一直都是大都督,東吳大都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為什麼坐...

三國時期周瑜的二分天下戰略能成功嗎?

周瑜,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赤壁之戰力挽狂瀾,聯合劉備以五萬大軍大敗曹操二十三萬大軍,使曹操不敢輕易南下,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大環境。歷史上的周瑜曾提出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戰略,二分天下,與諸葛亮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