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師司馬懿的成名之戰 兵貴神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懿被任命鎮守南線,都督荊州、豫州軍事,駐宛城(今南陽)。

這一條戰線,曾是赤壁之戰的生命線,後來由曹仁鎮守,又是與關羽襄樊之戰的最前沿,在三國時期一直是戰略要衝。

這次任命,對司馬懿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從此,司馬懿涉足軍事,手握兵權,在朝中分量日重,最終完成由重臣到權臣的轉變。

司馬懿上任督軍,很快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創造了三國經典戰役的又一神話。

司馬懿鎮守的前線正好位於魏蜀吳三國交界地帶。

宛,在南陽盆地北部,北依伏牛山,為洛陽門戶;東靠桐柏山,接壤東吳重鎮江夏;西北與長安被秦嶺阻隔;向西越過大巴山通往漢中;南面一馬平川,經過襄陽直指南郡。

三面高山,像懷抱,給宛城以安全感,只有南面容易受到東吳威脅。

曹叡派司馬懿鎮守宛城,主要意圖也是對抗東吳。

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在大巴山和秦嶺之上,三千米海拔的華中屋脊,有三座城池,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得之,則可俯視漢中,失之,蜀國軍隊居高臨下,宛城如芒在背。

這三座城池,分別是房陵、上庸、西城,行政區划上屬於漢中,被稱為「東三郡」。

給司馬懿帶來麻煩的,正是這東三郡。

三郡曾經歸蜀國所有,襄樊之戰後三郡為曹魏所得。

房陵郡和上庸郡合併為新城郡,由孟達駐守,治所上庸城。

西城郡則改名魏興郡,由三郡舊部申儀為太守。

孟達,字子度,扶風人。

孟達原為劉璋部下,後背叛劉璋,引狼入室,做帶路黨,幫助劉備竊取益州。

襄樊之戰後,他獻東三郡,投降曹魏,深受曹丕賞識。

曹丕拜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任命為新城太守。

甚至把他召到洛陽,和他出則同車,入則共輦。

曹丕厚待孟達,引起魏國大臣不滿。

司馬懿是表現最為強烈的一個,他多次向曹丕進諫,認為孟達先事劉璋,後投劉備,再降魏國,是不折不扣的投機分子,不適合委以邊疆重任。

劉曄也認為孟達貪圖小利,不是忠義之人,不能信任。

但曹丕不聽。

揣測曹丕的用意,大約是借孟達收買人心,希望蜀吳兩國更多的邊將投誠。

曹丕駕崩後,孟達知道魏國反對他的人很多,終日惶惶,不知該如何是好。

正在這時,蜀國丞相諸葛亮伸來了橄欖枝。

興復漢室是諸葛亮孜孜以求的目標,是蜀國的最高綱領。

現在蜀國弱、魏國強,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雙方差距勢必越來越大。

諸葛亮心急如焚,不顧國力孱弱,決定北伐,在亂局中捕捉機會,贏取勝利。

諸葛亮出山時,曾為劉備制定了一個著名的隆中對策。

規劃的北伐路線有兩條:一條是出秦嶺,占據關中;另一條是出荊州,直抵宛洛。

荊州丟失後,這條規劃只能跛足前行。

現如今如果能有一支軍隊從上庸、房陵殺向宛洛,也是不錯的選擇。

於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的同時,著力策反孟達。

孟達是心胸高傲之人,唯有對諸葛亮敬佩有加。

諸葛亮利用這一點,派人給孟達送信,談交情,敘友情,表示不會追究孟達背叛的責任。

孟達將信將疑,搖擺不定,但已有歸蜀的意思。

為了儘快促成孟達歸順,諸葛亮決定釜底抽薪。

孟達跟魏興太守申儀不和,諸葛亮故意把孟達打算降蜀的消息泄露給申儀。

申儀不敢怠慢,馬上遣人報告給司馬懿。

孟達得知消息泄露,更加惶恐,只好下定決心,叛魏降蜀。

司馬懿督軍荊州、豫州,新城正在他的軍事範圍。

司馬懿決定先穩住孟達,避免打草驚蛇。

司馬懿給孟達寫了封信,大意說:文帝很信任你,對你委以重任,放在邊疆,作為抵禦蜀國的屏障。

反觀蜀國,對你切齒痛恨,一直想置你於死地。

諸葛亮過去拿你沒有辦法,現在用盡心機,鼓動你歸降,就是要引誘你,報你當年叛蜀之仇。

如果你答應降蜀,將把自己置身於危險境地。

孟達果然是搖擺人士,被司馬懿花言巧語迷惑,又猶豫不決起來。

諸葛亮深知他的性格,怕他反覆,不斷督促他儘快舉兵歸順,並提醒他防範司馬懿突然襲擊。

首鼠兩端,終究不是辦法。

時間不等人,必須做出決斷了!再三權衡後,孟達給諸葛亮回信,表示已經下定了決心。

他在信中透露了自己的如意算盤:

司馬懿駐軍宛城,離洛陽八百里,離我的新城一千二百里。

得知我起事的消息,上奏天子,得到允許方可發兵。

如此往來反覆,及至魏軍兵臨城下,已經是一個月以後的事情了。

那時我已備戰充分,各項軍事部署充分妥當,城防鞏固牢靠,魏軍遠途奔襲,勝負難料。

何況,新城地域縱深,地勢險要,道路艱難,司馬懿必定不會親自前來。

如若派其他將領來攻,我更能穩操勝券了。

為穩妥起見,他請求諸葛亮支援接應。

諸葛亮接到他的信,叫苦不迭。

俗話說「兵者,詭道也。

」孟達以常情常理推算司馬懿,無疑是坐著不動等著挨打,定然凶多吉少。

他粗略計算一下,即使當即派兵援助,恐怕已經來不及了,只有祈禱孟達好運。

如果是諸葛亮跟司馬懿鬥智,二人會棋逢對手,孟達還差得很遠。

關於怎樣對付孟達,司馬懿軍帳里那些將領們也爭論不休。

有人認為,孟達尚在猶豫徘徊,這時候應以攻心為上,盡力拉攏爭取。

有人建議,新城郡易守難攻,魏軍糧食不多,應該等後援充盈,再發兵不遲。

幸好司馬懿並不糊塗,他力排眾議,說:對手舉棋不定的時候,正是守備鬆懈的時候。

一旦等他們安排停當,再進攻就困難了。

司馬懿拍板定案。

兵貴神速,他沒有按常規表奏天子,等待朝廷指令,而是特事特辦,先斬後奏,親自帶兵日夜兼程,在陡峭險惡的山麓中緊急行軍,一天走兩天的路,只用八天時間,就到了新城郡治所上庸城下。

這一條線,穿越著名的武當山,深入大巴山,峰巒迭翠,險崖瀑飛,錦石溪流,雲遮霧繞,林木蔥鬱,風景宜人。

但司馬懿和他的軍隊,毫無心情欣賞美景,他們直撲目標,給孟達來了個措手不及。

孟達還在為舉兵的事進行具體安排時,登城一望,城下黑壓壓全是魏兵。

這太不可思議了!

沒等孟達迷瞪過來,魏軍就像漢水潮湧一樣湧向城池。

司馬懿身先士卒,親臨城下指揮作戰,從八個方向攻城。

孟達也算是有軍事才能的人,一邊頑強抵抗,一邊向蜀、吳兩國求救。

可惜兩個國家在附近都沒有大量駐軍,只能派小股部隊救援。

司馬懿早有準備,將援軍截擊在半路,同時以更猛烈的攻勢攻打上庸城。

十六天後,孟達手下部將見大勢已去,開門投降。

孟達被殺,傳首洛陽。

兵不厭詐、先斬後奏、先發制人、出其不意、速戰速決,是這場戰爭的軍事智慧。

司馬懿運用嫻熟,一點也不像沒有作戰經驗的新手。

司馬懿一戰成名,一躍成為一流戰將,可以和當世任一高手相提並論,決戰沙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孟達敗亡背後的那些人和事

孟達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早年效力劉璋手下的他,在劉備入川時,投靠了劉備,當劉備清洗劉璋舊部時,孟達投靠曹魏。降魏後不久,他又試圖重新投靠蜀漢,結果被司馬懿所敗。孟達的敗亡並非政治取向,而是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