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出師表》之謎,究竟是不是諸葛亮所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後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

此時正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結束之後。

在第二次北伐臨行之際,諸葛亮向後主劉禪獻上了這篇《後出師表》。

但是這《後出師表》的真偽卻一直有爭議。

主要爭議點一直圍繞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趙雲的死亡時間不對。

《後出師表》記載:「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

」《後出師表》作於建興六年,而《三國志》記載趙雲死於建興七年。

《三國志》記載:「明年,亮出軍……亮令雲與鄧艾往拒,而身攻岐山。

」趙雲在建興六年參加了第一次北伐,諸葛亮不至於轉眼就忘了趙雲是死是活吧。

第二,出處有問題。

《三國志》當中並沒有記載《後出師表》,最早的出處記載於三國時期吳人張儼的《默記》。

諸葛亮的上表蜀國官方民間不見收錄,卻被一個吳人記載,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

第三,感情色彩不正常。

《後出師表》的結尾有這麼一句話:「至於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這句話翻譯改過來大概意思就是我已經盡力了,是輸是贏已經不是我能左右的了。

如果說要進行的是第五次北伐,有這樣的頹唐之氣還可以理解。

第二次北伐前不應該有這種情緒。

當然這三個理由也不是無懈可擊的。

第一,這裡的「喪趙雲」可以是指趙雲已經不能再領兵作戰了,而不是說趙雲已經死了;第二,因為戰亂等原因可能導致《後出師表》丟失導致陳壽沒有看到,所以才沒有將其編入《三國志》當中;第三,諸葛亮上表時的情感只能靠推斷,誰也不敢肯定說諸葛亮當時的心情一定是怎麼樣的,而且「至於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這句話可能只是諸葛亮的自謙之詞。

所以《後出師表》究竟是不是諸葛亮所做只能留給後人爭議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出師表是否有貓膩?夢三國的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許多歷史學者都言它假,主要是因為陳壽《三國志》沒有採用,《諸葛亮集》也沒有收錄,另外文中個別詞句意思與歷史事實根本不符。《後出師表》出自《張儼默記》,「默記」的意思是憑記憶默寫出來的...

前出師表無人懷疑,後出師表就有點假了

諸葛亮那篇《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在讀者中是最熟悉的了,流傳後世,體現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這篇《出師表》在《三國志》以及《諸葛亮集》裡面都有,真實性不容...

該成語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但創造者另有其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看到這個標題,大家不用猜都會知道這個成語是什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錯,的確是這個成語。這個成語的出處在哪,對於大家來說,也不是個難題:《後出師表》。那麼,為什麼說...

哪位大將的死,對諸葛亮的震動最大?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奇才,蒙受劉備知遇之恩,輔佐劉備南征北戰,三分天下。劉備死後,諸葛亮著實傷心悲憤了一番,心痛之餘擔起了託孤輔政和克復中原的重任。因為先前關羽失荊州致使隆中對的計...

《後出師表》的作者之謎,以下四點道出懷疑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世對諸葛亮的讚頌。諸葛亮是在中國人心中有較高地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歷史記載,公元227年出祁山之前,諸葛亮呈遞了《前出師表》,第二年再出祁山之前又寫《後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