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為什麼有「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民間有句老話: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少不看水滸」,是說年輕人讀了《水滸傳》,容易激發過剩的雄性荷爾蒙,跑上梁山做「替天行道」的買賣。
「老不看三國」,是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到處充斥著詭詐與欺騙,成年人讀了會變成曹操那樣的老奸巨猾。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絕世雙璧,《水滸傳》走的是底層路線,寫的是江湖俠客,以及仕途上的落魄不得志者。
水滸雖然寫的是北宋末年的宋江農民起義,但內容多屬虛造,九分虛一分真。
與《水滸傳》同時代問世的《三國演義》走的則是高層路線,依託漢末三國的歷史架構,寫的是諸侯逐鹿,縱橫捭闔,氣勢磅礴,讓人心折!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社會影響極其深遠,三國這段歷史也借著羅貫中的那支妙筆,成為中國人最熟悉,也最親切的時代。
曹阿瞞是個白臉奸雄,諸葛軍師是個半仙,周都督賠了夫人又折兵,關二爺仁義忠孝,劉皇叔哭過鼻子、摔過孩子……
因為《三國演義》的名氣響得嚇死牛,西晉史家陳壽苦心瀝血編撰的正史《三國志》反倒不太為人熟知,更遑論南朝宋史家裴松之《三國志注》了。
《三國演義》被羅貫中寫得花團錦簇,絢爛奪目,但畢竟是一部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允許虛構的。
清人章學誠將《三國演義》的歷史真實度(參照正史)比為「七分實,三分虛」,確實很有灼見。
有個問題一直縈繞心中:同樣是大統一王朝崩潰後出現的亂世,三國和五代十國的歷史軌跡極為相似,雖然這兩段歷史羅貫中都寫了,但為什麼羅貫中要詳寫三國而略寫五代?《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苦心瀝血之作,而《殘唐五代史演義》卻寫得七零八落,不成片段。
其實客觀來說,羅貫中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五代十國(羅貫中只寫五代)雖然承盛唐之後,卻顯得暮氣沉沉,欺世盜名者如過江之鯽。
正如元朝人張鳴善在《水仙子·譏時》所諷刺「說英雄誰是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飛熊」。
五代十國能稱得上英雄者寥寥數人而已,多是一些狗熊在窮折騰。
好容易出了一個英雄柴榮,卻如流星般划過了歷史的天空,而羅貫中《殘唐五代史演義》也不過用三言兩語就帶過了柴榮。
五代十國的故事雖然夠精彩,和明星如雲的三國相比,似乎少了一層「商業價值」。
三國時代從東漢末年算起,長不過百年,卻英雄紛起,豪傑遍地,「商業價值」極高。
一代風流才子蘇東坡迎風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三國和五代十國就像是一條拋物線的兩個點,三國是「往上拋」,而五代十國則是「往下掉」。
自「安史之亂」後,中國正處在一個歷史大轉型時期,由粗豪奔放進入了縝密嚴細,五代十國自然不討人歡喜。
五代十國雖然上繼盛唐,下承隆宋,但宋朝人對五代十國多半沒什麼好感,尤其是歐陽修,將五代十國罵得幾乎一無是處。
雖然三國是漢末唐初三百年天下大亂的開始,但畢竟就整個歷史發展階段而言,三國處在了歷史上升時期。
三國是亂世,不過卻亂得精彩,肉麻一點說,「亂出了藝術」,三國熱自然就長久不衰。
三國熱實際上並不是從羅貫中開始的,早在隋唐時期,三國的故事就已經家喻戶曉,「得之於道路,傳之於眾口」。
別的不說,三國的那些明星大腕們都有自己的粉絲團,最典型的是諸葛亮,他的粉絲遍及古今。
曹操也有大量的粉絲擁躉。
明星不是衡量一部戲或一個團隊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標準。
曹操、諸葛亮、劉備、孫策、孫權、關羽、張飛、趙雲、荀或、呂布、馬超、周瑜、司馬懿,哪個單挑出來都是能壓住場的一線明星。
誰不喜歡星光燦爛的陣容?見了明星我們一樣會尖叫,螢光棒滿天飛。
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們花錢就是要來看明星的!
當然明星扎堆容易造成劇情被弱化,但三國顯然沒有受到這個定律的影響,三國的人物層次分配得非常合理,一二三線都有,還有大量跑龍套的群眾演員。
我們不但記住了活躍在三國舞台的各路明星,也記住了精彩的三國故事,一張票看兩路戲,賺了。
也許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心中的那個近乎完美的三國,更多的是指公元184年東漢黃巾起義以來,到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五十年的精彩歷史。
尤其是東漢末年那二十多年時間,幾乎包攬了三國歷史最精華的部分。
比如孫策平江東、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借荊州、馬超復仇、劉備入蜀、失荊州、失空斬、星落五丈原等。
其實要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三國真正開始於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曹操、孫策、袁紹、呂布、劉表、苟或、荀攸、龐統、法正、郭嘉、周瑜、魯肅、呂蒙、關羽都是東漢人。
不過正因為三國的精華部分都在東漢末年,所以陳壽寫《三國志》時,也沒有嚴格拘泥於時代分界線,直接把東漢末年划進三國時代。
就比如我們現在講春秋、戰國,這兩個偉大時代實際上都應該稱為東周,可大家都習慣了春秋戰國,沒人再計較什麼東周了。
我們有幸處在舊歷史階段的終點和新歷史階段的起點,曾經的金戈鐵馬、廟堂謀略、兒女情長,都被我們收覽眼底。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用現在時髦的話說,歷史是一個大課堂,我們能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站在歷史面前,每個人都會感覺到渺小,我們應該充滿敬畏地去審視歷史。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也有許多角度和側面,供我們切入,去尋找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感動。
我們站在歷史的新高度往回看,那一個個熟悉的身影,那一個個精彩的片段,總會在夜深入靜的時候,悄悄地走進我們的內心深處,繼續上演著他們的經典。
三國之氣勢,足以傾倒古今,嘗臨江邊,沐浩蕩之風煙,嘆一身之微妙;慕鳥魚之暢情,悲物事之牽錮。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不由得心湖慨然。
最喜斜倚水邊樹,飲水上風,聽水中語,頓有不知今夕何夕之痴。
「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三國之事,三國之人,已越千八百載而直抵今人之前,卻無半點疏隔之感,謝陳承祚乎?謝羅貫中乎?或是謝曹劉關孫、諸葛司馬乎?天知道。
文/姜狼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哪本書更貼近真實的歷史?
「曲有誤,周郎顧。」——《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引「時人謠曰」的六字民謠,形象地描繪了周瑜從小就「精意於音樂」的天賦,說明周瑜的儒雅氣質與廣博修養。那麼,為什麼《三國演義》要「貶瑜」,說他「氣...
《三國演義》優美段落摘抄,字字珠璣,氣勢磅礴,家有學生必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
「智妖」諸葛亮的這「四大戰役」,其實歷史上都和他沒什麼關係!
於《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我們構築了一個烽火連天、爾虞我詐的三國時代。如我們所知,《三國演義》的底色是「擁劉反曹」,因而蜀國陣營中的一眾將士皆有著不俗的表現,關張趙馬黃皆耳熟能詳,特別是諸葛亮...
周瑜氣量狹小是謠傳:音樂素養高且必修養廣博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國時東吳大將,年輕時跟隨孫策,二十四歲拜中郎將,人稱「周郎」。江東喬(橋)公有二女,皆美貌超群;孫策自娶大喬,周瑜娶了小喬。周瑜後輔佐孫權,任前部大都督,風流倜儻...
三國時代既不統一又當亂世,千百年來為什麼一直是熱點話題
文/王逸風中國史上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被人熟知的歷史,往往是一個朝代的開國或盛世時期,比如漢初唐初明初,比如漢武帝時期,唐玄宗時期,明洪武時期等等。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三國時期。三國時期,魏蜀吳...
扒一扒《三國演義》的梗(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話說《三國演義》可是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一本書了!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忽悠歷史的十三處?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優秀的長篇歷史演義,也是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典文學作品之一,它在我國早已家喻戶曉。一個遙遠的歷史題材小說,為什麼一直牽動著千百萬中國人的心?一部以描寫軍閥混戰為內容...
歷史和小說的差距好大~被羅貫中遺忘的三國猛將們!
當時熱播三國演義的時候我正上小學,武戲說實話很爛,文戲演員們演的倒蠻好,雖說不如羅貫中寫的那樣精彩,沒有小說裡面那些神神鬼鬼的事兒,我倒是也能看的下去!但是呢,等長大了看了陳壽先生的正史<三國志...
中國歷史4000年,為什麼唯獨三國那麼火?
【導讀】中國歷史:上古傳說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楚漢,三國歸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明清,中間還有一大宋。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至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文|三國大叔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究竟是何方神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周瑜真的是被氣死的嗎?他是因為「這個」,被刻畫成了小氣的人物
周瑜出生於公元175年,去世於公元210年,字公瑾,是我國東漢末年東吳的重要將領,可以說周瑜是東吳最為出色的人才,我們了解周瑜是因為《三國演義》,而在這部作品中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諸葛亮茅屋勢分三足鼎之 三國往事閒彈
民間有句老話: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少不看水滸」,是說年輕人讀了《水滸傳》,容易激發過剩的雄性荷爾蒙,跑上梁山做「替天行道」的買賣。「老不看三國」,是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到處充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