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大戰役,改變三國鼎力格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歷史是各路英雄豪傑逐鹿征戰的歷史,是從東漢帝國分裂瓦解到重新統一的歷史,群雄角逐的軍事鬥爭是三國歷史的主線。
湖北地區正式各路英雄施展身手的舞台。
三國歷史上有名的三大戰役,有兩次發生在荊州,一是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二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夷陵之戰。
荊州爭奪戰、晉滅吳之戰,也是三國歷史上的重要戰役。
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一次著名的戰役,一百二十回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有八回專門寫赤壁之戰,歷代文人墨客的吟誦,使赤壁之戰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今湖北赤壁市就是當年的主戰場。
曹操在奪取荊州的襄陽、江陵後,預備利用他率領的陸軍和收編的荊州水軍,向夏口(今武漢市)順流東下,再乘勢席捲江東。
他派人送信給孫權威脅說:「我奉皇帝命令討伐叛逆,大軍南下不久,劉琮就束手投降。
現在我率80萬大軍,想與將軍會獵於江東。
」企圖憑藉武力迫使孫權效仿劉琮投降。
面對來自曹操的威脅,孫權主動聯合剛從荊州撤退的劉備,啟用主戰派將領周瑜、魯肅,率軍溯江西上,迎擊曹操大軍。
孫劉聯軍與曹操軍隊在赤壁相遇,這是曹軍水土不服,已在流行疾病,士氣低落。
兩軍剛一交戰,曹軍失利,退到長江北岸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烏林磯),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周瑜部將黃蓋以詐降計火攻曹軍,曹軍措手不及,潰不成軍。
曹操帶領殘餘人馬由陸路經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倉皇撤退。
一路上,人馬相互踐踏,死傷無數,等到達江陵,軍隊已損失大半。
孫劉聯軍水路並進,一直追擊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內)。
曹操元氣大傷,心無鬥志,率領殘部返回到北方葉城。
戰後孫權奪取南郡、江夏郡。
劉備則奪取長江以南的武陵(治今湖南常德)、長沙(治今湖南長沙)、零陵(治今湖南零陵)、桂陽(治今湖南郴縣)四郡,結束長期寄人籬下的局面,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而最終確立三國鼎立局面的則在於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最終確立三國鼎立局面
曹操在赤壁大戰,原來投降曹操的劉表將士轉歸劉備。
劉備勢力逐漸擴大,江南四郡的狹小地盤容納不下,於是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親自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向孫權借長江以北的南郡之地。
當時曹操勢力還很強大,為了團結劉備共同抗曹,孫權讓出了南郡的江陵等江北地區,這就是「劉備借荊州」典故的由來。
只是這裡所說的荊州,只是荊州南郡的江北之地,大約相當於今天湖北荊州市、宜昌市的江北部分。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奪取了益州,勢力橫跨荊益二州。
劉備勢力的擴張引起了孫權的不安,他立即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前往成都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不許。
孫權非常不滿,直接派官吏去接管長沙、桂陽、零陵三郡。
但被留守荊州的關羽一一趕走。
孫權惱羞成怒,以魯肅為前鋒,自己率兵為後援用武力爭奪三郡。
劉備聞訊,也率大軍坐鎮公安與孫權對峙,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正在此時,曹操出兵漢中,劉備擔心丟失益州,迫於無奈,只得向孫權妥協,雙方達成協議,以湘水為界劃分荊州,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吳,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歸劉備,仍由關於鎮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於發動襄陽戰役,自江陵北上與曹操爭奪荊州的北部,包圍了襄陽、樊城,水淹曹操七軍,斬殺將軍龐德,俘虜了大將于禁以下數萬人馬。
正在關於陶醉於襄陽的軍事勝利時,卻忘記了來自孫吳的軍事威脅,為了早日結束襄陽戰役,他講荊州精銳部隊調到襄陽前線,只留下一些老弱守城。
為了解決數萬俘虜的口糧,又擅自動用了湘水邊東吳倉庫中的軍糧,為孫權發動戰爭提供了藉口。
孫權首先向曹操寫信,表示願意討伐關於立功,接著派將軍呂蒙率兵偷襲江陵、公安,自己親自帶隊隨後增援。
留守江陵、公安二城的蜀漢將軍傅士仁、糜芳不戰而降。
關於丟失後方,慌亂中帶隊回救江陵,但士兵皆心無鬥志,兵敗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最後在章鄉(今湖北荊門西)為吳軍擒獲殺害,劉備控制的荊州部分全部失守。
這就是所謂「關於大意失荊州」。
劉備丟失荊州,十分不甘心。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建立蜀漢政權後,迫不及待地發動了伐吳戰役,親自率大軍東征,企圖奪回荊州。
孫權以青年將領陸遜為統帥,抵禦蜀軍。
陸遜為避免兩軍主力決戰,主動撤退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屬宜昌)一線,雙方在此形成對峙,相持半年之久。
蜀漢不對遠征,營地分散,後勤供應困難,士氣越來越低落。
陸遜見時機已到,積極轉入反攻。
第二年盛夏,陸遜採用火攻戰術,打敗蜀軍,連續攻破蜀軍營壘40餘座,蜀軍土崩瓦解。
劉備只帶少數人逃到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鎮東將軍趙雲由江州(今重慶市)趕來接應,才阻止了吳軍西進。
劉備東征率領的七八萬軍隊,連同舟船器械等戰備物資損失殆盡,蜀國元氣大傷,此後再也無力東下。
不就,劉備病死,吳蜀兩國又恢復同盟關係,共同對付曹魏。
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夷陵之戰,最終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西晉伐吳:三國歷史降下帷幕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滅掉蜀漢,兩年後,司馬炎代魏,建立晉朝。
晉朝的荊州處於與孫吳相抗衡的重心位置。
其都督駐襄陽,是與吳國相鄰的軍事重鎮。
晉武帝司馬炎即位不久,就籌劃伐吳,挑選積極主張伐吳的衛將軍羊祜為荊州都督,出鎮襄陽,都督區連綿萬里,整個部隊有8萬餘人,是晉朝最大的軍區。
羊祜出鎮後,積極整治軍備,積穀儲糧,同時,又推薦王濬出任益州刺史,建議王濬在益州建造戰船,訓練水軍,加強晉軍的水軍力量。
羊祜因病回京後,又推薦同樣積極主張伐吳的杜預接替自己。
杜預到任後,向晉武帝上書,請求早日伐吳。
咸寧五年(279年),晉武帝採納杜預建議,以20萬大軍,分六路伐吳,其中三路出荊州。
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今湖北武漢市);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今湖北荊州市)。
另益州刺史王濬率水軍艦隊沿江東下,伐吳大都督賈充率中軍駐襄陽。
吳軍為了阻止王濬水軍東進,在西陵(今湖北宜昌)用鐵鎖橫江,又作鐵錐暗置江中,攔阻舟艦。
王濬以大筏先行,拔除鐵錐,再用10餘丈大火炬燒斷橫江鐵鏈,船艦順利通行,先後攻占西陵、荊門(今湖北宜都市西北)、夷道(今湖北宜都)。
杜預諸軍也攻克江陵、夏口、武昌,晉軍所向披靡,直逼建業(今江蘇南京),吳國皇帝孫皓見山窮水盡,俯首投降,吳國滅亡,天下統一,三國歷史落下帷幕。
揭秘真實歷史中劉備借荊州,荊州到底有多重要?
劉備借荊州,大家都能說出下半句——有借無還。在真實的劉備借荊州中,劉備真的沒有把荊州還回去嗎?今天小編搜集了劉備借荊州的相關史料,和大家一起分享真實的劉備借荊州。在劉備借荊州中,荊州的重要性可是...
歷史千人冊(281-290)
281、關羽(?-219) 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早年隨劉備起兵,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後守下邳(今江蘇邳州南)。東漢建安五年 (200),為曹操擒獲,授偏將軍。在官渡之...
「劉備借荊州不還」,孫權這是「高利貸」行徑?透過表象看本質!
民間傳說「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從此劉備被不少人認為是老賴行徑,臉皮不要太厚,這也一度成為劉備被後世之人所詬病的污點之一。那麼借荊州這一事件的歷史真相是什麼呢?為什麼劉備會為此背負了千年罵名呢?
湖北這座城,曹操孫權劉備不惜代價必爭此地,關羽卻在此走下神壇
說起荊州,可能人們最多想起的就是劉備的「借荊州」和關羽的「大意失荊州」,而實際上荊州的歷史要久遠的多。古荊州就是《禹貢》所描述的天下九州之一,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之南,基本上囊括了現在的湖北和湖南...
股事傑說:孫權為什麼做出借荊州的「傻事」,背後的真相竟然是這樣的……
當時的環境下,不吃虧,是共贏。1有句歇後語是這麼說的: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意思是說,劉備耍無賴,借東西不還。出借的一方,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好心沒有得到好報,但問題是,像孫權這樣絕頂聰明...
荊州發生2次大戰,一次助劉備成就帝業!一次使劉備萬劫不復!
在古代,荊州可謂兵家必爭之地。原因有二:第一:荊州面積廣闊,物產富足。古荊州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四川、江西一部。三國時期的荊州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四川,江西一部。第二:荊州占據重要的...
赤壁之戰,曹操輸給孫劉聯軍的原因是什麼?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公元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此戰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
三國的三把火,一把曹操稱霸,一把三國鼎立,一把滅劉備
在古代打仗火就像是如今的飛彈一樣威力無窮。火無常式,水無常形。水火無情。三國中就有非常有名的三把火。第一把火直接讓曹操稱霸北方,成為當時實力最大的諸侯,第二把火,孫劉聯盟大敗曹操,開始了三國鼎立...
「古今事4」三國鼎立——一場天、地、人相參的鬥爭
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而,這天下大勢到底是分是合呢?已經打敗袁紹、統一北方的曹操,意氣風發,不可一世。他想飲馬長江,擊舸中流,一戰統一南方。熟讀東亞地圖,應明白中國自古並不是只分...
今天我們談一下赤壁之戰,體現了古人的智慧,用於職場很合適!
赤壁之戰簡介時間結果起因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哪一年 赤壁之戰的故事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千古奇冤:揭劉備借荊州的背後真相
東漢時期的荊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的部分,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當時的荊州分為七個郡,以長江為界,南陽郡在江北,南郡、江夏郡大部在江北,兩郡的其餘部分和長沙郡、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