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的春天——口吃的將軍鄧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三國時期動盪的時間裡,湧現了很多善於用兵的人。
比如東吳的呂蒙,
陸遜等人,還有魏國的人才比如張郃,後期有司馬懿等人。
這些人都給他們自己國家努力的效忠然後憑藉自己的能力造成了一定的歷史影響。
比如陸遜,以少勝多打敗了蜀強吳弱的局勢,還有呂蒙也打敗了關羽扭轉了歷史的走向。
當然還有魏國的張郃,司馬懿,都曾打勝過諸葛亮。
他們大多也都結局美滿,及時早早去世大多也是戰死沙場或是病逝。
唯有幾個人是例外,雖有戰功但是由於情商不高,導致自己的失敗,前面介紹過的蜀漢的魏延如此。
其實魏國也有這樣的人,他的下場和魏延相似,甚至比他還冤。
他是誰呢,他就是三國末期,曹魏的頂樑柱---善於屯田和奇襲的將軍鄧艾。
鄧艾是荊州義陽郡棘陽人(今天的河南新野),公元197年出生,鄧艾從小沒了爹。
鄧媽媽帶著他搬家了幾次。
最後來到了潁川.
這個地方出了很多的人才,看來鄧媽媽也想學孟母三遷。
但是他家的遷徙純粹是被動的,是因為逃避戰亂而來的。
潁川有陳氏家族
,荀氏家族等等,他們的後人大都在曹魏的勢力下謀生,比如陳群,荀彧,荀攸叔父。
小鄧艾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自然也耳濡目染的學習了很多東西。
但鄧艾有兩個大問題阻擋著他進步的步伐。
第一是口吃。
「我,,,我,,,我也要,,,,,想和你們玩,,,,打仗的遊戲好不好,,,,好。
。
。
。
。
」
可憐的小鄧艾結巴的祈求著夥伴的答應。
但是小夥伴嫌和他玩太累,所以都嘲笑他口吃,不和他玩。
小鄧艾只好哭著跑了。
後來他都當官了,說話口吃的毛病還沒有完全改掉,又一次和
司馬昭對話時:「臣艾。
。
。
艾。
。
。
。
艾」司馬昭就逗他:「愛卿說話有幾個艾啊」鄧艾說:「一個艾」其實在漢朝初期也有一個人有口吃的毛病,他也是劉邦的大臣叫周昌,他說話也是重疊了好幾個期字。
後來有了成語期期艾艾形容說話口吃的人。
但其實口吃只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病症。
是一種情緒緊張造成的語言障礙。
通過合理的心理干預和藥物作用是可以根治的。
至少會緩解,我們在平常生活中不要歧視口吃的人。
他們中也許就有像鄧艾這樣的人才呢。
鄧艾除了口吃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出身寒門。
他的出身真的很草根,基本是平頭百姓。
在東漢末年到晉朝時期出身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是讀書人,你就可以去應聘但要看你的出身。
像鄧艾後來的同事鍾會就是名門之後,人家有的是世家大族的背景。
而鄧艾呢父親早亡,留給他的只有背影。
及時父親或者也幫不了他什麼。
這兩點擺在這放在平常人身上也許就乾脆拉倒了,這輩子也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幹活了。
而鄧艾不同,他可沒有放棄,雖然他只是也只是個半大小子。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夢想,小鄧艾沒有夥伴玩就去趴私塾窗戶偷聽課,上墓地里去看名門望族的墓碑認字,在給財主家放牛的空閒時間裡一個人指者面前的小河,小山丘比比劃劃的玩排兵布陣的遊戲。
路過的人都很詫異的看著他,有點還會喊一聲:「鄧艾,你媽喊你回家吃飯」
在這樣的日子裡,小鄧艾一天天的長大。
人生不如意者長八九,面對困境,要勇於面對挫折這樣才能成長。
而且在後來的日子裡能夠不驕縱不放肆這樣的人比如會成為人才。
無疑的是鄧艾屬於這樣的人,他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他再也不用給人家放牛了,20多歲的他被舉薦為都尉學士(漢朝的基層公務員)去面試的時候,
鄧艾又激動了,於是口吃的毛病開始了就像《軍師聯盟》里演的一樣可憐的鄧艾在成年之後又遇到了小時候的境遇在一片嬉笑聲中被趕了出去。
後來不肯退縮的鄧艾又來了幾次,終於在他執著的堅持下,面試的官吏給了他看守稻田的小吏吧。
鄧艾回去了,雖然不滿意但畢竟也是當官了嗎,畢竟稻草不會嫌棄他口吃。
其實魏國是比較重視屯田的,也設立過很多屯田令。
鄧艾就在稻草守從的位置上幹了很多年。
因為他口吃且不會世故,對官場的陋規也不會。
而且也沒錢。
於是當了官的鄧艾還是貧窮的。
但是鄧艾只是物質上的窮人,精神上他是富翁。
他在屯田的職位上研究出了怎麼灌溉能得到更多的收成。
後來的他因為這些建議而讓他的老師也是知遇之恩的人司馬懿所重視。
鄧艾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和工齡由基層公務員混到了一個(典農功曹)小科長的位置。
終於歷史的天平傾向了他,魏國的中樞機構尚書台開展各地農業匯報的會議,全國的大小典農崗位都要派人來匯報工作。
鄧艾的長官不想去,又不能缺席就派手下人去浴室鄧艾代替長官去了京城洛陽。
參加農業匯報工作。
大會塊開完的時候,輪到大家發言。
其他的人發言大都形式一致的假大空。
司馬懿聽的很煩,鄧艾很緊張舉手要發言。
司馬懿和其他典農中郎將不知道著年輕人是誰只知道是代替來開會的額,就讓他發言。
結果鄧艾又緊張了。
司馬懿有點生氣,覺得這個潁川典農中郎將太不負責了,怎麼派個口齒不利索的人來呢。
但是他畢竟是心有城府的沒有馬上發作。
等著鄧艾發言。
鄧艾緊張了一會,緩和了後開始發言。
吧他多年對屯田灌溉的意見逐一匯報給司馬長官聽。
司馬懿聽後很不一般,覺得此人又大才。
就把鄧艾留下了。
其他人以為司馬懿要教訓這個口吃的年輕人就很同情他。
本想等他出來安慰他一下。
沒想到尚書台傳出話來讓潁川附近的典農中郎將帶句話讓他再選個功曹,這個人司馬令君留下了。
大家很驚奇、
鄧艾從此走上人生上升的階梯,被拔為尚書郎(國務院辦公廳秘書)而且拜了司馬懿為老師。
從此加入了司馬門下。
鄧艾為了表述稻田灌溉特意寫了論文《濟河論》登在了魏國SCI雜誌上。
後來採用了他的方式,不管是對抗吳國也好還是後來和蜀漢對峙也罷,魏國糧餉的充足都是打勝仗的關鍵。
當了魏國中樞機構的一員當然就不能只考慮種田的事情了。
這時的鄧艾已經開始隨從司馬懿參加軍事行動了,鄧艾小時候的願望終於達到了,他真的可以帶領兵馬進行戰場的決鬥了。
鄧艾的崛起源於一個傳說。
據說在有名的高平陵政變後,司馬家族掌握了大權,對這些看不過的夏侯霸(夏侯淵的兒子)跳槽去了蜀漢。
蜀國的二把手姜維問夏侯霸,魏國有什麼消息。
夏侯霸回答除了司馬一家外有兩個新興才俊是日後蜀國的勁敵。
一個叫鄧艾,一個叫鍾會。
姜維沒聽過這兩個人於是根本不當一回事。
日後的他就會後悔。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就是日後他的剋星。
他是比司馬懿更可怕的人物。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角逐以堅守為主。
而鄧艾則不然。
擅長奇襲,魏延就沒有這樣的運氣,他想奇襲就被否決了。
而鄧艾幸運的多可以臨機採取各種方法打贏戰爭。
鄧艾一開始跟隨魏國大將郭淮一起對抗姜維,初戰就告捷的鄧艾很高興,在姜維要撤兵的時候,鄧艾給郭淮建議去追擊姜維的軍隊。
由於和他交流太費勁
,郭淮把鄧艾留下守城,自己出去追擊。
沒想到姜維想繞道攻擊魏國另一城市洮(讀桃子的洮)城。
鄧艾料到會如此,就丟下派來牽制自己的蜀國廖化軍。
去迎擊姜維。
姜維自以為調虎離山成功趕到城下發現早已有鄧艾的軍隊在這裡等他。
只好撤退了。
逃城一戰成名的鄧艾被加封為討寇將軍,領關內侯。
以前的放牛娃終於靠著自己的能力熬到了大將軍。
鄧大將軍衣錦還鄉的時候,當年欺負過的他的孩子都長大了,但也都蝸居在小村子裡。
他們很緊張鄧艾會不會收拾他們。
但是鄧艾沒那個心情。
鄧艾要報答一個人,還在當稻田守從吏的鄧艾經常能收到同村姓張的大爺給他帶來的糧米。
他沒有道過謝,那時還沒同事所詬病覺得他是白眼狼。
誰知鄧艾是大恩不言謝。
如今鄧艾來報答了,正是張大爺的米讓鄧艾走到了今天。
鄧將軍先是拜祭了已作古很久的張大爺。
然後讓他兒子做了一個官員一個他能勝任的職位。
之前欺負過他的同事他一點沒有追究。
帶著母親回首都了。
鄧艾是司馬家的人,所以不管高平陵政變還是後來的廢曹芳,殺曹髦。
鄧艾都表示支持或者棄權。
所以恩師司馬懿死後,他的地位依然沒有變化反而因為對抗姜維越升越高。
堪稱中流砥柱。
姜維的執念比諸葛亮還重,北伐了10次。
因為有鄧艾的的存在,很少是成功的。
姜維心理很鬱悶。
既生維,何生艾啊。
兩個恩師的對抗還互有勝負,到了徒弟這兒。
卻是勝少敗多。
到底是司馬懿的徒弟更略勝一籌啊。
姜維繼承的大概只有執念罷。
終於到了最終的交手了,因為姜維屢次進兵。
司馬昭被氣瘋了,讓手下兵馬分三路兵伐蜀國。
這裡鄧艾領一路,鍾會領一路,還有諸葛緒(諸葛亮的族兄弟)領一路,三路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這三個人很有意思,諸葛緒從屬於鄧艾,兩個人之前一起打敗過吳國。
算是搭檔。
但是這裡還有個麻煩的鐘會,但是鍾會和鄧艾不是一路人。
他看不上貧寒出身且有點口吃的上司鄧艾。
但是還妒忌鄧艾的才能。
鄧艾也瞧不上鍾會。
鄧艾比鍾會大30歲(不是軍師聯盟里說的年紀相差無幾的師兄弟)鄧艾認為他就是個紈絝子弟。
所以對他不注意。
鄧艾是司馬懿的弟子,司馬師的近臣到了司馬昭這裡就又點把自己當元老了。
有點忘本了,這也算是鄧艾後來悲劇的根源。
三路大軍中,本來是鄧艾對陣姜維屯兵的沓中(這裡一度成為姜維避禍的根據地,是蜀國建設兵團),諸葛緒走中路,而鍾會則帶著主力大軍走漢中。
結果戰場情況往往瞬息萬變,姜維得知對陣自己的是冤家鄧艾,又聽說鍾會已經拿下了漢中。
那等於打開了蜀國的門戶。
於是拔營而走去迎戰鍾會。
可憐的鐘會萬萬沒想到被擺了一道,本以為可以最快進入成都的人。
被姜維牽制住了。
鄧艾聽說姜維走了,也轉方向了,會合了諸葛緒的中路大軍走劍閣,知道姜維派人守住劍閣要道後,
帶人冒險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接來到了成都城下。
成都的大小官員加劉禪都傻眼了。
魏國的軍隊怎麼這麼快。
蜀道天險怎麼沒用了。
姜維幹嘛去了。
只好投降了。
鄧艾成了戰場的最後贏家。
進了成都的鄧艾,雖然口吃但還是免不了炫耀一下自己的實力和能力,並要求劉禪留在成都。
以影響吳國,這時的鐘會和司馬昭都開始不滿意他了。
鄧艾這個人和之前說的魏延有點向都是智商很高,情商不高的人。
他忘記了自己的出身忘記了當年的謙虛謹慎。
他也舉得自己可以擺擺老資格了。
司馬昭讓人去告誡他記住自己的身份要撤兵。
他也不當一回事。
覺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但是鄧艾只當自己是漢朝的周亞夫卻不知道自己的上司不是漢文帝而是心胸不甚寬廣的司馬昭
。
結果因為他的獨斷專行不聽號令導致以鍾會牽頭,司馬昭下令,屬下師篡和為衛灌的執行下,鄧艾被裝進囚車押往洛陽了。
這其中自然有衛灌
,鍾會的妒忌與陷害。
有司馬昭的猜忌。
使得釀成了一場冤案。
但是這其中鄧艾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恐怕不是因為他太耿直了,也在自信了,也太天真了。
他得罪了很多人,有他的屬下,他的同僚和他的上司,他卻都不當一回事。
如果他能謹慎一點,能保持他以前不是善言辭沉默是金的也可以,這樣至少能保證善終。
可是他都沒有注意。
釀成三國時期除了蜀國魏延外又一大悲劇。
伐蜀有功的大將鄧艾以謀反的罪名被拿下了。
後來他的兒子鄧忠以及其他兒子一樣被殺。
只有妻子和小孫子流放。
可惜啊,雖然後來被平反昭雪但是對於鄧艾來說沒有用了,鄧艾死的時候仿佛又看到了那個在夕陽下,在山坡上對著小河和山丘指揮作戰的自己的身影了。
為何魏蜀吳三足鼎立多年,最終卻讓司馬家族奪取天下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中的三國分別是指魏蜀吳,君主分別是北魏曹操,東吳孫權,西蜀劉備。這三家之一奪取了天下還說得過去,畢竟人家浴血奮鬥了這麼多年。可誰知道這魏蜀吳的天下最終偏偏落入司馬家的手裡。
司馬懿提拔一個種田的,此人一戰成名,令諸葛亮生前絕妙安排破滅
司馬懿,作為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終結人物,在三國的歷史中,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人物,由他帶來的歷史歷史見證也是不少,有他在,蜀國丞相諸葛亮沒有完成北伐的夢想,最終夢斷五丈原,草草交代後事,變撒手西歸...
司馬懿提拔一農家子弟,後為子孫篡權得力助手,事成後竟殺了他
與諸葛亮同時代的司馬懿,兩人可謂是棋逢對手,不過司馬懿最終笑到了最後,在司馬懿掌權時期,他和諸葛亮一樣對於人才是非常賞識的,其中三國後期名將鄧艾就是司馬懿親手提拔任用的。
他靠自己的能力走上巔峰,青史留名,卻落得如此下場!
三國中不乏英勇智謀之輩,文如諸葛荀彧,武類關羽張飛。但是許多人都是憑藉著別人,在三國留下名字。這裡要介紹一個寒門在自己的努力下達到巔峰的例子——鄧艾。
司馬炎最應該感謝的五大名將,如果沒有他們,三國不知何時才歸晉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的情形,是對這句俗語最好的論證。在那個時代,湧現出了很多梟雄,例如隻身出逃,就能讓董卓忌憚不已的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一統了北方的曹操;原本靠織席販履為生,最終卻...
三國末期第一猛將,放牛娃出身說話口吃,卻吊打姜維終結蜀國
鄧艾(197--264)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自幼喪父,家貧。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下荊州後,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
司馬懿提拔一個口吃小吏,後來成為姜維死敵,劉禪向他投降
司馬懿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魏蜀吳在經過幾十年的角逐之後,卻花落別家,曹家最終為他人做了嫁衣,成就了司馬懿。司馬懿的人生不可謂不豐富,幾次隱退,又幾度出山,善於隱忍,韜光養晦、積蓄力量,最終...
其膽大如雞卵的姜維,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三國演義》說到,諸葛亮死後,大將軍姜維繼承其北伐遺志,多次率兵攻魏,但終未能改變形勢對比。魏將鄧艾、鍾會分兵攻擊。鄧艾出奇兵偷襲涪城,威脅成都,後主驚惶無措而投降。姜維見大勢已去,設計率部假...
三國:滅蜀第一功臣鄧艾,起於司馬懿,卻死於司馬昭
鄧艾(197-264年)是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就是他最終帶兵滅掉了蜀國,迫使劉嬋投降,是滅蜀第一功臣,卻被以謀反罪名抓捕,以至於被冤殺。
放牛娃逆襲名將,是什麼始終支撐著他,不料最後也倒在這個上
三國末期,蜀漢第一個滅亡,而蜀漢滅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曹魏徵西將軍鄧艾成功偷渡陰平,一舉占領涪城,然後在綿竹消滅諸葛瞻的部隊,進入成都平原,蜀漢的首府成都再也無險可守,蜀漢草包後主劉禪在譙周的建議下...
諸葛亮到死都不會想到,蜀漢沒敗給司馬懿,反而敗給一個無名小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每想起三國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心中總是會有一絲絲的嚮往和敬佩。魏蜀吳三國的君主與大將,鬥智鬥勇,把中國的權謀和軍事智慧演繹的淋漓盡致。至今,那些傳奇事跡,仍是人們...
三國時期傑出的謀略家、軍事家、太尉鄧艾
自幼能籌畫,多謀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識天文。 馬到根山斷,後來石徑分。功成身被害,魂繞漢江濱。——《史官贊鄧艾》 鄧艾(197—264年),字士載。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軍事謀略家...
他若不死,晉朝滅掉三國將至少提前十年
他文武全才,深諳兵法,戰功赫赫,被後人譽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他以10000多的兵力,卻成功破蜀。但是卻被司馬昭猜忌,最終全家被殺,他若不死,晉朝滅掉三國將早十年。他就是鄧艾。
三國這個名將,靠司馬家發跡,也死於司馬家
三國中蜀國的滅亡純屬自找,在諸葛亮死後,蜀國面臨人才凋零,皇帝不理朝政,軍事上只有姜維在苦苦支撐,加上蜀地還有很多少數民族沒有歸屬,雖然有天府之國的四川,但依然無法支撐龐大的軍事開銷和皇帝的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