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提拔一個口吃小吏,後來成為姜維死敵,劉禪向他投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懿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魏蜀吳在經過幾十年的角逐之後,卻花落別家,曹家最終為他人做了嫁衣,成就了司馬懿。

司馬懿的人生不可謂不豐富,幾次隱退,又幾度出山,善於隱忍,韜光養晦、積蓄力量,最終通過三代人的不懈奮鬥而取得天下。

司馬懿與諸葛亮二人是三國時的能人,文武兼備。

但是司馬懿更加善於拉攏人才,很早就可以看出這點。

三國演義中曾有這樣一個場景,司馬懿在數十年前曾經提拔了一位口吃的無名小卒,誰曾想這個無名小卒在26年後成了三國舉足輕重的人物。

司馬懿看人很準,很有識人之明。

大家都知道曹丕登基稱帝,這裡面司馬懿有很大的功勞。

魏蜀吳中蜀國以諸葛亮為首,數次帶兵北伐,蜀國為人可以抗衡,只有司馬懿能預知抗衡。

因此司馬懿得意掌握兵權,官至太尉,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拉攏人才,為以後鋪路。

又一次,魏國各地的屯田官進京述職,司馬懿細心地發現有一個地方政績很好,便親自召見,這個人就是鄧艾。

鄧艾出身寒門,而且有個口吃的先天缺陷,但卻從小胸懷大志。

然後口吃的缺陷讓鄧艾仕途不順,在官場中不受人待見。

直到司馬懿的召見時,鄧艾已經38歲了。

對於戰亂紛飛的年代,38歲已經不小了,可是他還只是一個地方的小吏,根本不夠品級。

三國志有這樣一段描述鄧艾:「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

後為典農綱紀,上計吏,因使見太尉司馬宣王。

宣王奇之,辟之為掾,遷尚書郎。

司馬懿看到了鄧艾的才能,起用他為「尚書郎」。

但是司馬懿並沒有讓他參與到軍事中,而是讓繼續他的老本行「屯田」。

鄧艾自小胸懷抱負,才能出眾,很快就行顯山漏水,再次得到了司馬懿的關注。

此時諸葛亮不停的伐魏,是的魏國糧草消耗很大,辛虧鄧艾的「屯田」方法,讓魏國在對抗蜀國的北伐中不落下風。

司馬懿再次關注鄧艾後,屢次召見,談話中司馬懿鄧艾在軍事方面的才能不亞於屯田。

司馬懿決定再次重用鄧艾,將鄧艾帶在身邊,隨軍行動,這個時候鄧艾已經46了。

鄧艾的才能讓司馬懿興奮不已,在抗蜀的數十年里,鄧艾多次出謀劃策,嫣然成為了魏國一個即將升起的新星。

姜維降蜀後,多次與鄧艾戰場相見,可謂是姜維的勁敵。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國的皇帝曹髦已然成為了傀儡,司馬家族坐大,即將要取代魏國。

鄧艾作為司馬懿一手提拔起來的「鎮西將軍」,真要負責對蜀國的防禦。

在景元四年的時候,司馬昭親自領兵伐蜀。

兵分三路,鄧艾率領三萬大軍從狄道進軍,諸葛緒則率領三萬人馬進攻武都。

而鍾會則率領魏國主力部隊進攻漢中,意在奪取漢中後,兵發成都。

姜維作為蜀國後期第一名將,並非兩得虛名,對於兵法也深得其道,在劍閣的時候利用險要地勢將鍾會的十萬主力圍困在此,此時讓魏國的三路大軍進退兩難。

此時如果鍾會撤軍,那司馬昭所發動的伐蜀大戰將以失敗告終。

最終鄧艾出其不意以破危局,鄧艾繞了很大一個圈子,從陰平到景谷道難免出劍閣,這一距離差不多200多里。

鄧艾的這次行軍十分危險,三萬大軍從小到大行軍,山路難行,沿途不得不鑿山開路,架橋修路。

在行軍途中兇險萬分,但是鄧艾身先士卒,儘管墜落山崖無數,但是鄧艾依舊面不改色,以定軍心。

就這樣,鄧艾冒著重重苦難,將三萬大軍帶到馬閣山,但是到了馬閣山後才發現這裡是懸崖峭壁,軍心大亂。

面對陷入死地的三萬大軍,鄧艾並沒有亂。

他決定破釜沉舟,用厚厚的毛氈包著身體,一路滾下山坡。

就這樣鄧艾最終歷經艱難,出其不意的出現在江油,也就是歷史上的偷渡陰平。

面對被包圍的鐘會的十萬大軍,鄧艾並沒有揮師救援,反而繞過蜀軍的防禦,直指成都。

鄧艾指揮大軍順利攻克了成都門戶綿竹,並斬殺了諸葛亮的兒子。

此時的姜維再想領兵回援也來不及了。

鍾會趁鄧艾的大軍進攻之時,也發動反攻,最終兵臨成都,後主劉禪向魏國投降,最終以蜀國失敗而告終。

這一戰若不是鄧艾奇襲成都,逆轉了局勢,反敗為勝,魏國將以失敗而結束伐蜀,如果沒有司馬懿發現鄧艾這一能人,三國的局勢或將繼續延續,三國將被誰一統還未可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