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師表看諸葛亮北伐的無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顯然,諸葛亮認為,蜀漢是三國里最弱的一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為什麼?一言以蔽之,落後就要挨打。
可是,為什麼孔明要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呢?能不能採用「取亂侮亡」的休生養息策略呢?從諸葛亮早年向劉備提出的隆中對來看,孔明在當時的確是這樣打算的,可是關羽和劉備之間的矛盾,孔明的確不可能那麼有遠見。
我已經說了,真正致使關羽失荊州的是劉備。
在早年,劉備是一直按著孔明隆中對的方針實行的,可是,在奪取益州之後,劉備顯然已經安於現狀了,他早把「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丟在腦後,所要的只是一個蜀王。
這個,有空的話,我會專文論述的——所以,荊州的喪失最終導致孔明隆中對計劃的流產,孔明不得不另謀良策。
)。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雖然是褒揚之詞,不過卻也說明劉備的御人之術了——關於劉備的知人善用的才幹,的確是古今帝王中罕有的,有空的話,我也想以此撰文)。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這是對後主的敦敦教導,一代忠臣形象映入眼帘,回想日功中大量的說孔明是奸臣的文章,實在汗顏。
)。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注意,這些人都是荊襄土豪或其後裔),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這實際上是要讓後主把內政大權交給荊襄派掌握)。
將軍向寵(又是個荊襄豪族後裔),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這是讓後主把軍權也交給荊襄派貴族——這些其實是變相地提拔,提拔的都是些什麼人?「賢臣」。
但都是荊襄「賢臣」。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這是些苦口婆心的教導,雖是孔明忠心的自然流露,卻實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蜀漢朝中的確有很多的「小人」——注意,這裡,賢臣、小人全是雙關,如果單從初中語文課本的講法去看,那就實在是膚淺得很了——這些「小人」除了真正意義上的小人外,更多的是指武侯的政敵。
即反對北伐者。
可以想見,當時蜀漢廟堂之上對於北伐產生過極為激烈的爭論。
我基本上可以斷定,主張北伐的都是非益州派,包括荊襄豪族和其他北方各州的豪族——實際上劉備入蜀以後,這些原本在荊州矛盾重重的派閥就開始聯合了,荊州丟失後,這些派閥更加「緊密團結」在一起,當然,粘合劑絕不是對蜀漢的忠心,而是共同的利益。
反對北伐的,就是益州的土豪,如譙周。
為什麼?為什麼荊襄派主張北伐而益州派堅決反對?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對於益州派的不北伐的原因,有一點心得,可是由於不想喧賓奪主,所以這裡從略,給大家一點提示,公元三、四世紀之交,中原發生了大規模的流民運動,南方各州無一倖免。
可是,其中,江東受到的影響最小,荊襄雖然損失慘重,可依然可以勉強維持原狀,可益州就不行了,完全垮掉,政權被顛覆。
——關於這個,可以另文論述——從後漢中後期起,地方豪族對於地方政治開始起作用,以至於到了南北朝,地方豪族完全對地方有控制權,甚至在中央政府中也是門閥林立,一直持續到唐朝——其實,這種現象在東吳就已經很明顯了,當時是會稽豪族和吳郡豪族的對峙,當然,後者占絕對優勢——益州土族從歷史上看,向來勢單力薄。
不過,對於荊襄派的主戰,我還沒有成熟的看法,初步認為,是對於在朝廷政治上的強化)。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關地提拔,提拔的都是些什麼人?「賢臣」。
但都是荊襄「賢臣」。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這是些苦口婆心的教導,雖是孔明忠心的自然流露,卻實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蜀漢朝中的確有很多的「小人」——注意,這裡,賢臣、小人全是雙關,如果單從初中語文課本的講法去看,那就實在是膚淺得很了——這些「小人」除了真正意義上的小人外,更多的是指武侯的政敵。
即反對北伐者。
可以想見,當時蜀漢廟堂之上對於北伐產生過極為激烈的爭論。
我基本上可以斷定,主張北伐的都是非益州派,包括荊襄豪族和其他北方各州的豪族——實際上劉備入蜀以後,這些原本在荊州矛盾重重的派閥就開始聯合了,荊州丟失後,這些派閥更加「緊密團結」在一起,當然,粘合劑絕不是對蜀漢的忠心,而是共同的利益。
反對北伐的,就是益州的土豪,如譙周。
為什麼?為什麼荊襄派主張北伐而益州派堅決反對?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對於益州派的不北伐的原因,有一點心得,可是由於不想喧賓奪主,所以這裡從略,給大家一點提示,公元三、四世紀之交,中原發生了大規模的流民運動,南方各州無一倖免,可是,其中,江東受到的影響最小,荊襄雖然損失慘重,可依然可以勉強維持原狀,可益州就不行了,完全垮掉,政權被顛覆。
關於這個,可以另文論述——從後漢中後期起,地方豪族對於地方政治開始起作用,以至於到了南北朝,地方豪族完全對地方有控制權,甚至在中央政府中也是門閥林立,一直持續到唐朝——其實,這種現象在東吳就已經很明顯了,當時是會稽豪族和吳郡豪族的對峙,當然,後者占絕對優勢——益州土族從歷史上看,向來勢單力薄。
不過,對於荊襄派的主戰,我還沒有成熟的看法,初步認為,是對於在朝廷政治上的強化)。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關於諸葛亮的身世,有空,我會撰文的)。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說明出世的緣由,有些肉麻,不過,劉備的禮賢下士,的確為蜀漢政權帶來了大批人才,諸葛亮可以說是當時最厲害的政治家、戰略家了,居然……這是值得思考的)。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擺譜)。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上面幾句話,與其說是講給後主聽的,不如說是講給譙周之流聽的,用先主來壓。
這是常用的政治手段)。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又是在借用先帝之名,說是恐傷「先帝之明」,實際上還是自己的意思,那就是,北伐。
北伐。
還是說給益州派的聽的)。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蜀漢軍事的最高目標,早在隆中對時期,諸葛亮就把它上綱上線了,劉備雖然拋棄了,可是,孔明仍然堅持,即使是明知希望渺茫的情況下,實在是個悲壯英雄——孔明絕對是英雄,如果閣下認為項羽也是的話——其實,時人於此也然。
孔明當政時,對益州派大多大行壓制,可是死後,益州百姓仍自發地為他立廟,而且,益州派文人對他也是極為尊敬和懷念的——詳見蜀書各傳,即使是陳壽,作為孔明最大政敵譙周的弟子,對於孔明也是如望泰山之情)。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進一步說明北伐的理由之堂皇)。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實際上又捧了他們一下)。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這說的是真心話,絕對不是什麼裝b,武侯的忠心日月可鑑)。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實在是很誠懇的表。
關注微信號 百家歷史(lishi5678)--------看世界,說歷史,談文化,論古今。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名於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出師表》寫於蜀漢建新五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其實蜀漢已從猇亭戰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穩定了自己的戰略後方,代魏時機臻於成熟。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後主劉禪廣開言路,...
諸葛亮征戰一世只是為了一己之私留名後世?
首先了解下諸葛亮的生平: 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家世不算顯赫,卻也算得上官宦子弟。父親諸葛圭是泰山郡丞,因去世得早,諸葛亮便與弟弟諸葛均跟隨叔...
《前出師表》古文賞析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
古文篇(一)·《前出師表》·諸葛亮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