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得天下,為何劉備都得到了還是沒得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眾所周知,三國中有一句名言叫「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意思就是諸葛亮、龐統這兩個人,只要得一個人就可以得天下。

而三國中,劉備一個人就把兩個人攬入自己手中,按道理劉備應該一統三國才對,但事實上呢,偏安一隅,只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而且蜀國還最先亡國,這是什麼原因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這句話出自哪裡?

正史並沒有記載,這句話其實出自於小說《三國演義》,當年劉備曾偶遇名士司馬徽,兩人在草堂促膝長談,司馬徽見劉備有志向卻一事無成,便向劉皇叔推薦了兩個人,即諸葛亮和龐統。

書中第35回記載: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玄德曰:「伏龍、鳳雛何人也?」

水鏡撫掌大笑曰:「好!好!」玄德再問時,水鏡便轉移了話題。

司馬徽是諸葛亮、龐統、徐庶三人的學問之師,關係密切。

弟子胸懷錦繡,卻不遇明主,當老師的能不著急嗎?

所以,司馬徽遇見了皇叔劉備,自然用這句話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引起了劉備的足夠重視,才引出了後來「三顧草廬」的佳話。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我們來看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司馬徽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也並沒有說過二人都得,結果會怎麼樣。

根據通常的邏輯,兩人得一就可以成功,那兩人都得豈不更一帆風順?

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正所謂正正為負,一山不容二虎,而且諸葛亮和龐統性格差異很大。

諸葛亮生性謹慎,在用人上求穩不求險,也不會輕易讓自己置身險地;而龐統則不同,他的膽子比諸葛亮要大很多,做事的風格也更急。

而且龐統曾經周瑜的功曹,周瑜死後歸到劉備這兒。

開始讓他擔任耒陽縣令。

因為治理不好被免官。

魯肅給劉備寫信勸說,龐統不是治理百里小縣這樣的人,應該讓他擔任治中、別駕這樣的官職,才能讓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

同時,諸葛亮也用同樣的理由勸說劉備,於是劉備就讓龐統擔任軍事中郎將。

《三國志》中記載,龐統被劉備重用後,就極力勸說劉備儘快攻取西川。

事實上,諸葛亮早就為劉備制定了西進蜀中的計劃,不過諸葛亮這個人求穩為主,所以平定荊州後,劉備主要防備曹操和孫權。

而龐統的到來則加速了劉備西進的過程,龐統也成了劉備西進蜀中的主要推手。

所以說,龐統和諸葛亮做事風格截然不同,二者並不能發揮合力的功效。

後來劉璋請劉備攻打漢中,駐守葭萌,龐統又勸劉備選精兵,晝夜兼道,直取成都,劉備又因太險太急而沒有採納。

所以,一切都可以看出龐統是個急性子,如此個性,再精明的人都難保不會漏算一策,馬失前蹄。

果然龐統在進圍雒縣,統率眾攻戰,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因此,龐統這個人雖然鳳雛之才,但因為性格的局限,他也未必就能把安天下的才能發揮出來。

再看諸葛亮,按道理,龐統死了後,就剩諸葛亮,得諸葛亮也可以得天下,但也是事與願違。

雖然諸葛亮能力出眾。

眾所周知,三國中蜀國的綜合國力是最差的,諸葛亮將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能與強大的魏國、吳國抗衡,可見其人是非常聰明的,能力超強的。

但想以自己一己之力而對抗占據中原的曹操和江南的孫權,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只能是「天方夜譚」。

首先,曹魏不是紙老虎,也不腐敗或腐朽,國情並不比蜀漢差。

其次,益州雖為天府之國,卻很難成為奪取天下的根據地和策源地。

第三,諸葛亮的能力特徵,是治國第一,治軍次之,用兵最差,又豈能戰勝曹魏?

而孫權的治國水平也比不上諸葛亮。

而且孫權還將江東士族就跟孫吳政權捆綁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這一點就比劉備、諸葛亮做的高明。

諸葛亮要想一統天下,何其難?而且諸葛亮去世後,蜀漢靠遠不如諸葛亮的姜維獨力難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別說統一天下大業,剩下的也就只有苟延喘亡國的命運了。

所以說就算劉備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也沒有用。

二人都在的時候,兩虎相鬥,劉備撈不到什麼好處,而龐統早死,根本就沒有發揮出什麼作用,對劉備也沒什麼太大的貢獻。

後來諸葛亮雖然能幹,但他依靠的是個人能力,而不是整個團隊的力量,所以,一統天下之路就更難了。

因此,就算劉備得到了二人,也依然無法實現天下一統的大計。

朋友,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原汁原味,三國最精闢十句話排行榜!

第十位:「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朗朗上口,婦孺皆宜。首先是前面說過的「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乃形容他外貌的。接著是說他勇猛的武力的,有「一呂二趙三典韋」之說。說的是他們在三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