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仁德,是真仁還是假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仁義的化身,一生以仁義立身。

他是大漢皇叔,堅持為興復漢室而奮鬥,三讓徐州、攜百姓過江、帶兵入川、白帝城託孤,這一系列的舉動好像一切都是仁義之舉。

可是仔細分析,我們有感覺這樣的仁義並不是那麼單純。

興平二年(195年),陶謙病重,請劉備入主徐州,劉備再三推辭,始終不肯接受。

建安六年(201年)年,劉備投奔劉表。

由於和劉備是同宗,劉表對劉備很好,並在臨死時,託孤劉備。

劉表死後,諸葛亮建議劉備擒住劉琮,奪取荊州,劉備念及同宗之誼,不願意乘人之危。

而劉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荊州民眾主動投靠劉備,與劉皇叔共同渡江逃往江陵。

即使曹軍快要追上的時候,他也不願意拋棄民眾,確實顯示了他的仁義愛民。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受另一個同宗劉璋邀請提兵入川幫助自己對付張魯,龐統、法正都建議劉備此時圖取益州。

然後劉備卻說:「劉季玉與吾同宗,不忍取之」。

實則劉備考慮的是師出無名,蜀人難以信服。

等到劉備以仁義之名感召益州軍民後,劉備便隨便找了個理由與劉璋反目,奪得益州。

這件事情除了表明劉備的戰略眼光外,多少有一些虛偽。

章武元年(221年),曹丕篡漢建魏,眾人進表請劉備即皇位,劉備大怒「孤豈效逆賊所為」。

諸葛亮等人再三勸諫,劉備說出心裡話 「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

看來劉備本來很想登九五之位的,只是怕貽人話柄而再三推辭。

主政蜀國期間,劉備扶持益州勢力,制約諸葛亮等荊州派,劉備深諳權衡之術。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劉備哭著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能夠勝任君主,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才,你可以取代之。

此言一出,頓時感覺劉備深明大義,仁義無雙。

但仔細想想這話能有多少真心,卻不如說劉備以退為進,使諸葛亮死心為蜀國效力。

劉備首先是個政治家,仁德即使一種資本也是一種武器。

前半生顛沛流離,劉備唯一的政治優勢就是其皇叔身份和仁義之名。

劉備以仁義立身,聚集了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真仁也。

而後劉備大業初成之後,劉備仍以仁德來約束自己,收服人心,仁德又是一種武器。

這或許就是劉備作為劉家後人與生俱來的帝王之氣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與曹操,哪個稱得英雄,哪個稱得梟雄

只要讀了三國的人都知道這兩位是蜀漢與曹魏的奠基人。兩個人都有一個傳奇的人生,一個空手打天下,步步為營,雖然未處處得勝,卻在亂世之中存活下來並且占一方領土,傲一處群雄,這就是劉備。另一個官宦世家出...

諸葛亮並非蜀國第一謀士,他連曹操都垂涎不已

小說《三國演義》中把蜀國諸葛亮描寫的神機妙算,無所不知,特別在軍事謀略上已經出神入化了。但其實,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諸葛亮在軍事上並沒有那麼神奇,至少和小說中所寫有很大差距。諸葛亮其實更擅長...

聊聊劉備的為人

在三國被稱為劉皇叔的劉備,是個歷史上的名人,三國時期漢國(習稱蜀國)開國君主漢昭烈帝。稱帝當年,興師伐吳,欲報殺關羽、奪荊州之仇。孫權遣使求和,不許。次年,兩軍決戰於夷陵,為吳國大將陸遜所敗,損...

歷史上第二個草根皇帝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