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不聽魏延之計「出子午谷直取長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軍師聯盟2虎嘯龍吟》中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決無疑是本劇一大重頭戲。
二人都善謀略,但諸葛亮相較於司馬懿,心思更為謹慎。
也正因其「從不弄險」,劇中魏延「出子午谷取長安」的建言果斷被否。
據《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 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那麼,諸葛亮為何覺得魏延之計太過懸危呢?首先,從性格特點來說,諸葛亮一生「從不弄險」。
他的理由是萬一魏軍在子午谷埋伏,魏延一行恐將全軍覆沒,北伐大軍也會士氣大傷。
再者,從小說《三國演義》里,或相關電視劇中,可以發現諸葛亮每次北伐,動輒二三十萬大軍,所耗民力、財力和物力都是盡國庫之力。
並且,從整體的軍事實力來看,蜀國是三國中最差的,從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言論「益州疲弊」就可發現。
蜀國真正的軍隊只有十萬左右,除去防禦東吳和孟獲,以及成都必須留人駐守,諸葛亮北伐真的能帶走的軍隊頂多四五萬人。
所以對於諸葛亮、對於蜀國來說,輸不起,成功了那就是天意,一旦失敗,將前功盡棄,而且孔明那麼大歲數了,疾病在身,真的是賭不起!
此外,在老馬看來,就算天意難違,魏延偷襲成功,奪下長安,又能守得住長安嗎?一旦得知長安失守,洛陽的魏軍會迅速增援,司馬懿大軍必定會火速回撤。
而蜀國軍隊又不能及時增援上來,到時長安也只是孤城一座,奪下意義不大。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諸葛亮六次北伐,都選擇捨近求遠,繞道祁山,沿渭河谷地,從平原上進軍長安,諸葛亮要的是步步為營。
雖然最終諸葛亮敗了,但拒絕魏延「出子午谷取長安」的想法,在戰略上是毋庸置疑的,足見其軍事謀略。
唐僧師徒四人買載而歸回到大唐,那是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丫。
四人鬥志昂揚,要求再取一次經。
第二天,太宗皇帝親自在宣武門為四人送行卻久久不見前來。
一炷香後,唐僧氣喘吁吁地跑過來:"陛下,我對不起您,白 白龍馬聽說重走西征路後,哆嗦了一夜,死了。
太宗皇帝接過白馬的遺書:「師傅,不是馬兒臨陣脫逃,我 我 咱們一路上五個光棍,我真的是承受 受 不了啊!」
三國時魏延的奇謀為什麼沒有被諸葛亮採納?
魏延的計劃確實很有氣魄,如果按照魏延的計劃,蜀軍便可一舉奪得關中,這也正是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標。但是諸葛亮又是怎樣看的呢?《三國演義》中是這樣寫的:「孔明笑道:『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
千古絕計--「子午谷奇謀」究竟能不能成功,毛主席一語道破天機
三國時期,蜀國的滅亡最為可惜,有很多人質疑諸葛亮,為何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確實在烽煙滾滾、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各路軍閥明爭暗鬥,都想一統天下。由此也成就了許多能人志士和錦囊妙計,但是一生用盡...
三國演義中最被低估的武將是誰?諸葛亮若聽此人一計,中原早可定
三國演義主要圍繞東漢末年的紛爭為開篇序幕,然後以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土地城池爭戰為主線,將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關羽、曹仁、程普等人物串聯起來續寫跌宕起伏色彩斑斕的歷史故事。三...
別再責怪諸葛亮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成不了
文/龍門夜雨,福建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干,取路出
陳壽真的貶低武侯諸葛亮了嗎?夢三國臥龍鞠躬盡瘁的一生
《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有這麼一句評價,「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連年北伐沒有成功,是因為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打仗不是他的強項。就是因為這句話,使...
為什麼諸葛亮不認同子午谷奇謀而司馬懿卻認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
同為出奇制勝,實施子午谷奇謀和偷渡陰平的差別在哪?
在諸葛亮北伐曹魏時,蜀國大將魏延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謀略,那就是「子午谷奇謀」。魏延提出親率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奇襲直取長安,而諸葛亮率領大軍從斜谷出發,兩軍在長安會師。一向行事謹慎的諸葛亮認為此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