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不採納魏延的出子午谷襲長安之計?《隆中對》暗藏玄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話說諸葛亮一生竭盡全力地北伐,力圖實際一統天下的夙願,然而,事實並不如願,諸葛亮在伐魏中連遭數次失敗後,蜀將魏延向諸葛亮獻了這樣一個計謀:出奇兵制勝。

具體來說就是: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大部隊,還是由諸葛亮派大軍四平八穩地出斜谷,吸引魏軍的主力和注意力。

第二步是奇兵隊。

由魏延率一支精簡奇兵循穿過「原始森林」——秦嶺,東出「鬼見愁」的子午谷,然後直取「黃龍」——長安。

理由有兩個:

第一,這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時曹魏守長安的夏侯楙是個「四無人員」——無勇無謀,無德無才,出奇兵成功係數大大增加。

結論是:這樣虛實並用,出奇不意,可以一舉拿下長安,奪取關中,這樣一來魏國很快就會樹倒猢猻散,被徹底消滅。

出人意料的是,諸葛亮竟然直生生地拒絕了如此事半功倍的妙計,為此魏延很不滿,甚至怠慢軍情,不肯聽諸葛亮的調遣,以至於後來諸葛亮以他腦後有反骨而設計斬殺之。

但後人多半對諸葛亮不出子午谷襲長安感到嘆息,似乎認為如果諸葛亮採納魏延之計,北伐一定會成功,魏、蜀的命運將徹底改變。

那麼,諸葛亮究竟是什麼原因不出子午谷襲長安呢?

首先,排除諸葛亮為一已之私而不顧全大局這一情況。

史書都記載諸葛亮是個謹慎的人,但他的謹慎不代表膽小,而是代表穩重。

試想想諸葛亮不是做事穩重,他也不能帶著劉備在亂世中站穩腳跟,並且在蜀中建立屬於自己的根據地?因此諸葛亮不出兵子午谷顯然不是因為過於謹慎這個原因。

同時,諸葛亮雖然對魯莽的魏延頗有微詞,但他並不是眼裡容不下一粒沙的人,他也斷然不會因為對魏延有陳見就不採納他的計謀。

因此,可以排除諸葛亮「私心」做怪的這個原因。

其次,諸葛亮其實是贊同出兵子午谷襲長安的計謀的。

劉備請他下山時,他在《隆中對》中就闡明了這樣的觀點:「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為了與宛洛之軍互相呼應,出秦川之軍必然要從子午谷等地正面攻擊長安,而不可能象後來諸葛亮北伐時那樣僅在秦隴交界處活動。

如果這樣做,則祁山之師與宛洛之師相去遙遠,難以形成首尾相應之勢,由此證明,《隆中對》中的秦川之師應該是準備出子午谷直搗長安的。

那麼,為什麼後來諸葛亮卻棄這一方案不用了呢?

這和當時的形勢有關。

諸葛亮三分天下的宏圖裡,制定了「聯吳抗魏」的戰略定位,而在其中,荊州是至關重要的「核心地」。

只要占據此戰略要地,聯吳有資本,伐魏有條件,可謂進退自如,立於不敗之地。

然而項羽後來的大意失荊州卻是諸葛亮所始料不及的,更為嚴重的是引起了劉備的征吳之舉,徹底打亂了諸葛亮的「聯吳抗魏」的戰略部署,隨後吳蜀彝陵之戰後,蜀軍精稅部隊幾乎殆亡喪盡,劉備也因此殞身白帝城。

如此戰略要地和戰略部署都改變了,聯合東吳共同伐魏也就只剩下紙下談兵了。

再加上繼位的劉禪昏庸無能,留給諸葛亮的現實是,經不起大的折騰,更經不起大的失敗。

而出子午谷襲長安說白了就是一次真正的大冒險之舉。

雖然有出奇制勝的誘惑,但也有全軍覆沒的陷阱。

要知道,與蜀國的衰退相比,魏國的強大卻是與日俱增,曹魏的繼承人是位明主,又擁有司馬懿這樣的超級謀臣相輔佐,以司馬懿等人的眼光,末必看不到這一條進軍路線,如果加強防範,設計埋伏圈等著蜀軍往裡面鑽,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而一旦失敗,損失是無蜀國無法承受的。

再加上諸葛亮也知道劉禪身邊小人當道,如果他的伐魏大軍慘遭失利,小人又會乘機向劉禪進讒言,到時候他本人也吃不了兜著走。

再退一萬步來說,即使子午谷襲長安成功了,魏國各地的軍事力量明擺在那裡,聽聞有長安有難,一起來合救長安,只怕孤軍深入的蜀軍也要遭遇滅頂之災。

其實,諸葛亮晚年,之所以竭力全力伐魏,以他的智謀自然知道這是「逆天而行」,是註定不會成功的。

但他之所以還要樂此不彼,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早已調整了戰略部署:改以消滅魏國的伐魏為力求自保的伐魏。

當時蜀魏強弱明顯,蜀國統一中原已是痴人說夢了,因此蜀國當時可做的是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如果守呢?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所以諸葛亮採取了以攻為守的辦法逐漸拓展邊疆地區,一方面想進一步加強控制蜀北戰略要地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證明自己為蜀國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終上所述,諸葛亮不出子午谷襲長安是受內憂外患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不得已的苦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至死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三國時期,劉備死後,諸葛亮南下征服了孟獲,不久就開始了他的北伐,這一北伐就開啟了停不住的模式,一直到累死五丈原。諸葛亮屢次北伐,其實蜀漢集團一直都有人反對,但是諸葛亮總是打著一個旗號:「為報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