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三分天下報知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徽笑曰:「元直欲去,自便去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司馬徽尋常的一句「笑言」,已經料定了此時還蟄伏在隆中的諸葛亮一生。
好個「何又」兩字,司馬徽既表達了深深的遺憾又流露不忍無奈之情。
他料到了臥龍出山的開始,也看透了龍在天涯的結局。
若非早已洞悉蜀漢天下終究是鏡花水月,說什麼何苦,惜什麼心血呢?既做出了蜀道之難的判斷,又肯定了諸葛亮一旦出山,必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以為三國之中唯有這個戲份不多的水鏡先生真正讀懂了蜀漢,真正讀懂了諸葛亮。
諸葛亮自己呢?是否明白蜀道之難,是否知道此去經年?答案是肯定的。
他和水鏡先生都清楚前面是什麼?既然如此,以諸葛亮的修為選擇終老山泉是合理的。
草廬上掛著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至遠」,明明白白的表明了諸葛亮遇到劉備之前的心跡。
然而,他最終選擇隨劉備出山,為興復漢室效犬馬之勞,其動因到底是什麼呢?是他內心高貴的士子之心。
竊以為「士為知己者死」是有的。
從古至今都有。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士,不會懼怕權威,不會貪圖功名,但一定在意知遇之恩。
而待人赤誠,仁義賢德的劉備恰恰就是諸葛亮能心甘情願為之付終身的人。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盡北方天時,其勢不可擋;孫權君臣一體,眾志成城,獨得東吳險要地利,其心不可攻。
劉備此時卻還在為安身立命之所煩惱。
諸葛亮卻選擇了這個三無遊民,立志為其開疆擴土。
諸葛一生唯謹慎,怎麼會選擇最艱難,風險最大的一條路呢?曹操雖然也識英雄重英雄,但他根本目的是天下英才為我所用,以達其宏圖霸業。
也就是說:曹操稀罕的是你的才,並不在意你的人。
對於曹操而言沒有知音,只有能臣,斷不可交心。
諸葛亮要的是君主對他智慧和人格上的深度認同,他要的是君臣一心,君臣一體。
這些東西曹操給不了他。
孫權雖也性格曠達,但談不上情感熾熱。
劉備不同,雖是漢室宗親,但天性至誠。
無論是幽州涿郡編草蓆還是後來在漢中稱帝,劉備自始至終對諸葛亮真誠以待,到死也君臣同陵。
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認同和肯定才打動了諸葛亮。
諸葛亮只為人為不圖功名的內質,恰恰與劉備的至誠形成了強大的互粘關係。
劉備三顧茅廬是對人才發自內心的渴求,是對賢者發自本心的尊重。
他三顧茅廬的行為並無修飾,是真正的思賢若渴。
劉備希望招攬大智大德者輔佐自己,更重要的是他打心裡尊重德才兼備者。
所以,當關張兩位兄弟因屢次拜訪諸葛亮而不見時,早已憤憤不平,頗有受辱之感,劉備卻完全相反。
這就是他們最本源的不同。
關張性格上只是平凡之心,只對劉備恩義。
他們見不得諸葛亮幾次三番的避而不見。
他們對不世基業需要不世之材才能成就是沒有概念的。
而這恰恰是文不如孔明,武不及關張的劉備的優點。
自董卓篡逆,曹操弄權,劉備經歷的大小征戰已經不少,卻幾無立足之地。
武有萬夫不當之勇之關張,機有天下紛爭人心思賢之大勢,唯一缺少的就是經天緯地之才。
用劉備自己的話說:「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
劉備說的是實話,也是它三顧茅廬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所以他兩見孔明而不遇只會遺憾,只會惆悵何似!
那麼,諸葛亮是否故意避而不見呢?即便是也與自視甚高無關。
他在等待,他在自我說服和審視。
他在求證自己是否要隨劉備走上興復漢室的艱辛征途。
因為他知道壯士去兮不復還的道理,也知道自己一旦出山必鞠躬盡瘁,素昧勞心。
而劉備是否值得自己這樣做呢?他可以運籌帷幄天下大勢,但他此刻還無法確定劉備的為人和品格。
諸葛亮需要一個說服自己出山的理由,這個理由必須是諸葛亮自己給出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他,或者強加於他。
劉備幾次三番的至誠相見及無條件的認可與尊重,終於冰釋了孔明疑慮的心。
孔明最後也給出了答案,囑咐家人「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不是強迫,沒有牽強,而是心甘勤願。
劉備對孔明有「呂望之大才,子房之鴻略」的高度認可,雖是源於水鏡先生的「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的點撥,但此時還在隆中的諸葛亮並沒有為劉備打下一寸疆土,卻毫不掩飾地給出了對一個謀臣而言最高的讚譽和肯定。
諸葛亮怎能不感動肺腑,銘於五內?「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正好也說明了諸葛亮躊躇滿志,卻非為了功名。
只因了劉皇叔那三顧之恩,情感上的洪流不容他拒絕。
誰說自古情深留不住,從來套路得人心?只是一般人情商沒有劉備那麼高小情小義而已。
諸葛亮既然認定了劉備是值得他將平生所學回報他的人,便也赤誠相待,把三分天下之宏圖偉略在草廬中對劉備和盤托出,以報知音。
從此走上了天涯路遠,戎馬疆場,鞠躬盡瘁的漫漫征程。
正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微信公眾號:hnbcdyh
相關文章:
鬼谷子的局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孫子兵法一部浩氣長存的史詩
伍子胥不是辦不到而是做不出
水鏡先生為何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原來背後有個要命原因
公元207年末,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得諸葛亮下山一起走上興復漢室之路。而在諸葛亮路過村口之時,水鏡先生司馬徽卻對眾人說道:「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可惜可惜!」司馬徽,東年末年有名的學士,精通兵...
劉備落魄時,水鏡先生推薦諸葛亮,為何不推薦自己的侄子司馬懿?
漢朝末年,漢室衰微, 奸臣禍國,俗話說亂世出英雄,當時可謂是人才輩出,有很多人名留青史,至於是非,立場不同,無法評判對錯,水鏡先生在給劉備推薦人才時,想必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三國,司馬徽說的話,人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重點在後一句
三國可謂是人才濟濟,將星雲集,謀士輩出的時代。說到三國的璀璨就不得不說說諸葛孔明了,這是一個集帥氣和智慧並存的奇才,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孔明撐起了漢室三分天下之局,他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代...
三國時期隱藏最深的高人,早已預料劉備必亡、孔明慘死的結局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描繪了風雲變幻的三國時期,這期間有英雄豪傑,也有文臣武將,有王侯將相,也有名人隱士。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述的這樣一位高深莫測的隱士,他在全書中出場並不多,但是卻起著至關重要...
三國第一伯樂,人稱水鏡先生,歷史上卻是個「好好先生」
《三國演義》中出現了一個人物,儘管只是短短的篇幅,卻讓人印象深刻。因為他為劉備指點了方向,「伏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而徐庶也是在他的指點下才去投靠劉備的,這個人就是三國里的伯樂——司馬徽。
孔明光復漢室,鞠躬盡瘁,到頭來徒勞無功,水鏡曾一言道破真相!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十常侍作亂,董卓把持朝政,百姓怨聲載道。劉備,為光復漢室,挽大廈之將傾,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揭竿而起,從新野彈丸之地,到收復荊州,進去西川,攻下漢中,自封漢中王,終成三分天下。
此人是諸葛亮密友,才能不弱於諸葛亮,劉備請他出山,他給劉備的一個建議讓他當皇帝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我們都非常熟悉,因為從小到大無論是課本還是電視劇電影等等,都將這個情景一段一段地重複描寫。而後,諸葛亮出山之後,劉備才可以說是真正有所發展,在諸葛亮的幫助之下,原本連土地都...
一件事告訴你,司馬徽和諸葛亮,究竟誰更厲害
一般來說,諸葛亮是三國第一智者這個稱號,是沒有爭議的。雖然有人常說司馬懿笑到了最後,也有人說如何郭嘉更加神鬼莫測,但畢竟司馬懿曾自語「吾不如孔明也」,而郭嘉也並非和孔明同時代,命數太短,無法並論...
仁義志士,仁愛治國,招賢納士,帶有漢室旁系血統的皇叔劉備
東漢末年,在黃巾起義之後,原本沒落的百年漢室王朝一下子就動盪了。當時的皇帝昏庸無道,在治理國家這方面可以說差到離譜。隨後年幼的漢獻帝上位了,被西涼人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各個地方的諸侯都是有他自...
三國傳說之「諸葛亮三試劉備終出山」
人們都知道劉備三請諸葛亮的故事,其實,諸葛亮出山之前還試過劉備三次哩!徐庶走馬薦諸葛以後,怕諸葛亮不肯出山輔佐劉備,專程繞道隆中對諸葛亮說:「劉備是當今首屈一指的英雄,既寬厚仁義,又禮賢下士,只...
天下奇才諸葛亮之三顧茅廬——劉備折節訪孔明
上集提到劉備在夜深人靜反省他目前的處境時,他似乎無法了解為何號召力很強的他、受世人推崇的他、擁有猛將如雲的他會淪落到幫劉表看守荊州大門的窘境呢?為何四處征戰17年,至今仍無一個可以興復漢室的根據地呢?
此人是鬼谷子傳人,謀略遠超諸葛亮和司馬懿,若出山必一統三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而此時的劉備還是一個沒有根據地的小貴族。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
劉備得「臥龍,鳳雛」兩人卻沒有安天下,毛主席一語道出玄機
作為一方軍閥,劉備能夠籠絡人心主要得益於一個響亮的革命口號---興復漢室,在這個體面口號的誘導之下,無數的賢臣良將為之奮鬥和犧牲,並且最終建立起了蜀漢政權。但趨利避害,保存實力又是每個政治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