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一世梟雄曹操晚年的戰略布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的一生,是東征西討的一生。

即使到了晚年也不例外:建安十七年到建安十九年,劉備襲占蜀地,二十年、曹操出兵漢中,逼降了張魯後退回鄴城休整。

期間劉備孫權爭而複合。

建安二十一年末,征討孫權,第二年正月,與孫權對陣巢湖;大戰三個月後,接受了孫權實為議和的請降;同年末,劉備進軍漢中,與張郃夏侯淵對陣。

第二年七月,曹操發兵討伐劉備,並坐鎮長安。

建安二十三年,漢中失利,主將夏侯淵被殺,曹操不得已而親征。

劉備據險而守、拒不接戰,數月後,曹操退軍,並連漢中百姓、退往秦嶺以北,派張郃退守陳倉。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由荊州出發北擊曹操、並圍曹仁於樊城;七月,曹操遣于禁、龐德支援樊城;天降大雨,關羽乘機水淹七軍,于禁被俘、龐德被殺;曹操再派徐晃支援;這時,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關羽受到前後夾擊,大敗,於第二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初被孫權擒殺,同年,曹操病逝,時年65歲。

看看曹操晚年的足跡,依然充滿了殺伐之氣;但是與早年相比,似乎弱了幾分霸氣。

像與孫權對陣3月,未獲全勝即接受請和(事實上的);與劉備征戰幾個月,見無法速勝,就全線後退到了秦嶺、陳倉一線。

關羽圍樊城,直接威脅許都,兩次派援軍,都不是親自出征,等等。

不要用英雄遲暮來解釋,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可是千古名句;兩線作戰互相牽制當然是原因,但絕不是主要原因,想想當年群雄割據的時候,曹操是幾線作戰?其實對於曹操這樣的一世梟雄來說,這一切只是更大的一個局。

先看看曹操當時的處境。

到劉備占領西蜀為止,三國的形勢已徹底成形。

孫權、劉備和曹操都是縱橫多年的老對手、彼此都深知不好對付。

曹操的實力雖占了優勢,卻苦於兩線作戰,老師疲兵,哪邊都占不了上風。

更麻煩的是,後方還不太穩定,保皇派與擁曹派的矛盾從來就沒停過。

像建安二十二年,侯音宛城叛亂;建安二十四年九月,魏諷亂鄴城等。

其中的侯音叛亂甚至逼得曹操從漢中前線抽調徐晃軍前去平叛,不知道是不是間接導致了漢中戰場的失敗。

除此以外,曹魏內部還有子嫡之爭;一句話,曹操周圍到處是麻煩。

仔細分析一下,孫劉兩家短時間裡是勝不了的,這是靠拳頭打出來的結論;保皇派是要堅決鎮壓的,這是老曹一直在做的;子嫡問題是避免不了的,是每個上位者都要面對的。

所以,曹操的唯一選擇就出來了,那就是「攘外必先安內」,外面先做戰略防禦,集中精力解決內部問題。

東線,先一頓拳腳把孫權打服,接受孫權的「投降」;西線就更直接,乾脆畫出一塊地盤(漢中)做緩衝區,把當地民眾統統遷走。

曹操與劉備對陣幾個月,其實就是幹這事去了(遷移民眾的工作千頭萬緒,如果說曹操事先沒有計劃就在三個月內完成,打死我也不信)。

所以,看上去劉備得了漢中,其實只得了一塊白地,以後要想打曹魏,就先來個千里躍進無人區(漢中、秦嶺)吧,待時機一到,孫劉兩家就可一戰而下。

歷史證明了老曹的英明。

事情總有意外,荊洲的關羽就是個例子。

劉封、孟達乘機取了上庸、金城三地,關中大門被打開;曹操的全部防線可能將徹底破產。

危急中、老曹聯繫上了孫權,兩者一拍既合;兩家一起出兵,結果關羽被殺,孟達投降;一場危機消弭於無形,還讓孫劉兩家結了仇。

但是此時老曹的陽壽也差不多了,此後的魏、晉統治者基本上都保持了老曹的戰略防禦的策略,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九次北上,東吳也屢次北伐,全部無功而返,反而空耗無數國力。

當然曹魏也不是撅著屁股光挨打,偶爾也來個反擊,象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由西域、張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數路南征,都屬於防禦反擊的範疇。

而曹魏的繼承者晉朝在休養生息近三十年後,一舉滅了蜀吳,一統中國,與防禦反擊的正確策略是分不開的。

一個計策要成功,要同時看雙方的因素。

難道孫劉兩家就沒能人,看不清曹操的布置嗎?當然不是,劉備、孫權都是當世豪傑、諸葛亮聰明絕頂,如何看不出這等陽謀?只怕不是看不出,而是破不了。

劉備剛得了漢中,就失去了荊州,實力大減;比起北伐,劉備此時更在意的是奪回荊州——北上是如此困難、東吳又比曹操弱小,而曹魏看上去正忙著整頓內部,怎麼做更合算似乎很明顯,但是運氣不會總在他這一邊,這次他敗了,而且敗的很慘,當然就顧不上北伐了;等到諸葛亮掌握蜀漢政權並打理好內部再出兵北伐的時候,曹操的繼任者曹丕早已坐穩了皇位,之前的內部矛盾已經不復存在。

於是蜀漢的北伐就這樣在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實力都不有利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無功而返。

相比蜀漢的執著,東吳就「溫和」多了,無論是北伐的次數還是影響力都遠遠不能相比。

當然不會是孫權自甘平庸,問題要去東吳的政治結構中去找。

東吳的上層建築一直是以江東士族、孫家的老班底淮泗派為主的二元結構。

到了孫權後期的時候,淮泗派的代表人物多已不在,江東士族一家獨大。

對於江東本土的士族來說,奪取天下的希望太過渺茫,依靠長江天險守住手中的土地才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比較一下吳蜀兩國的政治結構,想想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你會發現問題有相似之處,本土派多是軟骨頭和短視之輩),所以東吳沒有蜀漢那麼強烈的動機。

孫權在世的時候,還像模像樣的北伐了幾次,孫權死後,東吳就陷入了內亂(權臣亂政),就更沒什麼精力北伐了。

如果僅僅是一個軍事上防禦反擊,曹操的策略還談不上奇謀。

關鍵是曹操的真正目的,則往往被人忽視。

那就是為後代改朝換代做準備,確立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曹操晚年的時候,已是無冕之身,而行九五之實;而他以霸治國,自然少不了敵人。

曹操一生見慣刀光劍影,深知若再不待機而動,他日朝堂有變,他的後代就是最好的靶子。

那時別說權位家族不保,自己都有可能被開棺戮屍(他早年可沒少幹這個,什麼發丘中郎摸金校尉就是他首創的)。

也許自知大限將至、也許是希望史書不要把自己寫成一個奸臣,他決定把這一切,交給他的後代來完成,自己就做那個「周文王」。

朝廷里的保守派根基很深,經常跳出來與之作對,他見一個殺一個,從孔融、邊讓到崔埮、蚧;甚至心腹荀彧,曹操從來就沒手軟過。

子嫡之爭,為了確立曹丕的強勢、不惜再次祭出屠刀、把曹植派的核心之一,楊修給砍了(別說什麼嫉賢妒能,老曹這點肚量還是有的。

雞肋之說,完全是找藉口了)。

經過曹操的苦心經營,新舊王朝算是平穩的完成了交接,雖然他自己是看不到了。

在歷史上,明面上不流血的改朝換代,這可以說是第一次。

而之前的種種布置,竟都是為了這一刻的輝煌——這裡可以用老毛的話來概括一下:軍事只是政治的延續。

曹操,一世梟雄。

說三國認證微信號:shuosanguo

每晚11點,一起來說說三國的那些事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風雲事件8——失荊州

荊州之重,在於它的地理位置、經濟、人口等多方面的優勢,那是三國必爭戰略要地,荊州對於蜀漢集團的重要性,那更不必說,有它才有隆中對,沒有,從此蜀漢無力回天。換而言之,荊州也像燙手的山芋,換誰,都不...

三國時代東吳有機會統一中國嗎?

三國時代魏蜀吳,在三國裡面,魏國代表北方中央政府,蜀漢代表漢朝正統,這倆政權存在感都比較高,大家都熱衷於討論他們的勝敗,比如曹操赤壁勝利,關羽北伐成功,諸葛亮北伐成功,防止司馬氏篡權等問題。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