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劉備伐吳是為關羽報仇,這個謊言騙了多少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關張桃園結義是不假,劉備確實也依仗關羽張飛打下了天下。
但夷陵之戰大敗,讓蜀國元氣大傷,被記載成是劉備仁義,為了給關羽報仇太過義氣用事,在我看來只是史官們為了美化這位蜀國皇帝罷了。
還原真相供大家討論:
關羽是公元219年12月敗走麥城,遇到潘璋部的馬忠埋伏,被擒後慘遭殺害的。
劉備是221年中旬起兵伐吳的。
劉備為何不是接到關羽死訊,立刻起兵伐吳?為何要等上這1年多的時間?因為他心理明白,雖然是結義兄弟,但也不能義氣用事。
恰巧,轉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突然發病致死,曹丕同年10月稱帝。
於是乎諸葛亮看到了機會,密謀劉備後決定採取非常規手段奪取整個天下!
第一步:221年4月劉備稱帝,建立蜀漢。
第二步:借著關羽之死的事情還沒有冷下來,親自率軍伐吳。
第三步:魏延埋伏在漢中,等待劉備勝利後,就立刻攻打魏國。
串成一起就是:曹丕篡漢,反對的呼聲大有人在,是討伐魏國的大好時機。
但諸葛亮密謀劉備後決定冒險一次,畢竟關羽之死時間不久,大家都覺得劉備重情義,伐吳順理成章,且荊州剛丟失不久,人心所向還在蜀國。
只要吳國被打敗,更能打擊魏國的士氣,魏延漢中出兵一舉天下可得。
既然是密謀,自然不能把想法完全告訴大家。
只是出了兩件讓諸葛亮和劉備始料未及的突發事件,讓計劃不能圓滿。
第一、張飛遇害,得知劉備要伐吳時,張飛定要參戰,可惜醉酒後被張達、范強殺害。
第二、趙雲毫不知情,極力主張先討伐陣腳不穩的魏國,不贊成攻打東吳。
秦宓也傻乎乎的勸諫,不能為了關羽一人而發傾國之兵,討伐吳國,被劉備下獄囚禁。
夷陵之戰前夕,五虎上將只有張飛、趙雲、馬超活著,關羽、黃忠已經死去。
當時的情形馬超有病在身,轉年222年就病死了。
所以伐吳指望的兩員五虎將也不能為之所用,也是夷陵大敗的主因之一。
不過,諸葛亮和劉備還是不打算放棄這千載難逢的時機,硬著頭皮出征後。
黃權、馮習、吳班的部隊起初大敗吳軍,深入吳國境內五六百里,人心皆歸屬劉備。
只是沒想到,孫權重用了足智多謀的陸遜為大都督,才有後來「火燒連營八百里」的慘敗。
埋伏在漢中的魏延,自然也無法出兵攻打魏國了。
這段沒有被真實記載的歷史肯定有人懷疑,覺得我講的不對!沒關係,我也只是按邏輯推理而已。
因為疑點太多了:
1、劉備最聽諸葛亮的話,如果諸葛亮心中沒有打算,怎會不勸住劉備先伐魏而不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名義進攻的東吳?
2、伐吳失敗後劉備223年就病死了,諸葛亮內心極度自責。
此前神機妙算的他,在以後的出祁山伐魏的過程中,連奇襲「子午谷」這樣風險係數極低的策略都不敢用了,堅決穩紮穩打的策略,是被夷陵之戰嚇怕了。
3、當時吳國猛將太史慈、甘寧等都已經病逝,而魏國名將張郃、張遼都還健在,要不是為了攻打魏國做準備,即便趙雲不願伐吳,諸葛亮也會派魏延保駕。
違背常理之事必有隱情,只是這隱情一藏就是幾千年!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不帶趙雲和馬超?參加夷陵之戰除了劉備還有誰?
關羽死後劉備一時接受不了,一定要孫權血債血償準備伐吳,不過夷陵之戰卻是劉備打敗,讓蜀國提前進入了衰落期。但是仔細看看夷陵之戰蜀軍這邊,除了劉備以外諸葛亮、趙雲和馬超等人都沒去,如果劉備真想伐吳怎...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不聽勸阻?讓蜀國失去半壁江山
夷陵之戰劉玄德不聽勸,因此失去蜀國半壁江山,漢中從此再也不敵吳說到三國時期,各方霸主引起的混戰,大大小小的戰役不在少數,但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也就三個比較有名戰役,還有兩個是非常有名的以少數兵力戰...
蜀國五虎大將的正確順序應該這樣排,關羽不是第一趙雲也不是
「五虎大將」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里蜀國的五員虎將,他們分別是關羽張飛 趙雲 馬超 黃忠。按照小說里的排名大致就是「關張趙馬黃」了。但是在歷史上實際上並沒有五虎將之稱,那麼如果論功勞論能力在蜀國...
三國時期,魏國和蜀國在交戰的時候,為什麼感覺吳國掉線了一樣?
三國時期的時候,魏蜀吳三國之間,表面上是分足而立之勢,感覺是穩定的局面。其實,蜀國和吳國都非常清楚,魏國的國力是遠勝於自己的。並且一時的穩定,不是代表永久的,天下的大勢總歸是要統一在一起的。但...
如果說劉備不挑起夷陵之戰,蜀漢有希望統一三國?真相已經很明了
三大巨頭,都曾懷有萬全的把握,主動進攻他人,最終卻慘敗而歸,使自己遭遇了巨大的打擊——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想要一統華夏,結果被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大軍,進攻只有七千守...
三分天下劉玄德, 不安天下諸葛亮,夢三國劉備的用人之道
三分天下劉玄德,不安天下諸葛亮。劉備二十餘年的顛沛流離,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一.徐庶:正值劉備孤窮落托之際,兵不滿千,城僅新野一座,將止關羽.張飛.趙雲.關平.周倉等數而已...
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成全了諸葛亮與陸遜嗎?
三國大家都很熟悉吧,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肯定很多人還是把蜀漢當成正統。最後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肯定都扼腕嘆息吧。那麼蜀漢為什麼不能統一呢?歸根到底是人才太少了,甚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
為何劉備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夷陵之戰是否關乎國運,至少在開打之前是看不出來的。而真正關乎蜀漢國運的戰爭其實是漢中爭奪戰,所以從劉備心裡上,夷陵之戰只是一場有關復仇及奪回荊州的局部戰爭,壓根都沒特別重視對手。那麼劉備為什麼...
三國夷陵之戰劉備親自率軍伐吳,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有滿腹才華,上可通天文下可知地理,手持羽扇,指點江山。他便是三國著名軍師——諸葛亮。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才求取諸葛孔明出山相助。劉備西...
關羽死後劉備又喪失了哪幾員大將?
我們知道在三國里蜀國是勢力最弱的一個,由於國土面積小,人口稀薄也就導致了蜀國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人才稀缺,在蜀國建立之前劉備曾經建立了一套文武齊全的班子,可是就在關羽被殺劉備失去荊州之後,蜀...
劉備為什麼要傾全國之力攻打東吳,只因關羽嗎?
劉備攻打吳國以下幾個原因一、戰略上比進攻魏國更可行。從實力和地理位置上來講,蜀國如果傾全國之力去進攻魏國,獲勝的幾率不能說沒有,但一定是極小的,但面對吳國就不一樣了,蜀國居於吳國的上游,從地理位...
蜀國和魏國打仗的時候,吳國都在幹什麼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看似是一種三足鼎立,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局面,但實際上幾方之間必定是存在爭鬥的,一時的穩定並不代表永久,天下大勢總歸是要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們發現,好像經常就是魏國與...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前兩大戰役是...
劉備攻打東吳孫權,為何不帶上諸葛亮和趙雲
三國中三大戰之一的「夷陵之戰」,被很多人直呼可惜,劉備一方,本來有很大的幾率可以獲勝,然而卻因操作不當幾乎全軍覆沒!有人說,如果劉備當初帶上諸葛亮、趙雲、魏延等等這些謀士良將,戰爭的結果根不不可...
無限膨脹的慾望讓劉備死在了白帝城
劉備,歷史上來看也算是個梟雄。從一個沒落的皇族中慢慢的打下了一片江山,成為蜀國之主。劉備取完「天府之國」巴蜀之地,荊州未失時,經過幾年的發展,實力瘋狂上漲,不在像以前那樣碰到別人只能跑路了。荊州...
臥龍給劉備幾個餿主意把蜀國坑的很爽
諸葛亮,豬哥哥號臥龍。感覺號烏龍吧。水鏡叔叔說反正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備哥哥得了兩,便按不了天下。備哥哥的軍師,但給備哥哥出個餿主意。還出了五個,典型的三帶一對。可把蜀國坑的爽、還是叫會劉備...
夷陵之戰後東吳為什麼不趁勢攻打蜀國?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著名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當時劉備集結龐大的兵力準備進攻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但是戰役卻是以劉備軍的慘敗收尾,這一仗可以說讓劉備損兵折將前期積累的優勢也損失殆盡,那麼東...
劉備主動放棄荊州北伐應該更可行
劉備取漢中之後,218年前後,主動讓荊州給東吳,把荊州人口物資能轉移的儘量轉移到益州,勵精圖治鞏固益州,把南中和西部少數民族剿撫並用安頓好。與孫權保持密切關係,積極準備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