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孔明真的是你想像的那樣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起我國的歷史,很有意思的一段是三國,然而說起三國,最厲害的恐怕要屬諸葛亮孔明吧,不出茅廬便知天下事,帶兵打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赤壁破曹操,草船借箭等等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於是諸葛先生已經成為智慧的代名詞,當然,大部分的人對諸葛孔明的了解僅僅是通過三國演義,是通過羅貫中吧,然而史書上的諸葛亮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本是山東人,但是由於年輕時候殺了人,於是跟隨其叔潛逃至湖北的臥龍崗地區,在那裡遊山玩水,置辦田地,廣交朋友,沒事的時候總愛批評當政者,可謂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當地混的是風生水起,當時劉備正值敗軍,心情沮喪,意識到自己缺乏一個可以給他拿主意的人,可以幫他建功立業的人,於是,便有了三個茅廬這個典故了。

諸葛亮出山之後,便聯合周瑜大破曹軍,由此真正樹立起威望,史書上當時諸葛亮只有二十六歲,而並不是一個白鬍子老人,而且周瑜當時也是三十六歲,也並不是小說里的年紀。

後來攻城略地,使得劉備有了一定實力後,便攻占巴蜀,遂成天下三分,這個不假,做丞相期間,無論是在外交上,還是在內政上,都很有成就,對外征服蠻夷,聯合吳國,對內政治清明,府庫充盈。

從客觀角度來講,歷史上的諸葛亮犯過不少錯誤。

其一,是犯綱領方向錯誤。

當時的漢朝,非常腐敗,人心盡失。

經張角領導的黃巾農民大起義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百姓希望改朝換代,而劉備諸葛亮犯了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錯誤,盲目學劉秀光武中興,逆潮流和人心而動,要復辟漢朝,是方向性錯誤。

其二本不應以最小之蜀國伐最大之魏國,犯了方針性的錯誤。

不能作長期軍事準備後再戰,結果六次攻魏而無功。

戰術上不懂以弱勝強須用奇兵的道理,只知穩紮穩打,打消耗戰,正規戰,失敗是難免的。

其三,必然性寓於偶然性當中,蜀國是三個國家中最先被消滅的,為什麼呢?難道真的怪劉禪阿斗一個人?非也,諸葛亮連年征戰,急於統一三國,致使蜀國國庫漸漸虧空,慢慢的為滅亡留下了隱患。

也有人說他還有一個致命性錯誤,就是聯合吳國攻打魏國,他們認為,不能聯合一個弱國攻打強國,應該聯合強大的魏國消滅吳國,豈不是更好?我不這樣認為,是的,聯合強魏攻打弱吳,極有可能成功,但是,這樣只能讓魏國更加強大,到時候再統一就更難了,所以聯吳抗曹是明智之舉。

但是在歷史上,這個人還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忠自不必說,他的愛民愛兵更是家喻戶曉,政治上更是事必躬親,為官廉潔,掌權三十多年,家裡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東西。

所以,孔明死後,百姓如喪考妣,徹夜痛苦。

小說畢竟是小說,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對於歷史人物,不能僅僅依靠文人的自身好惡,更應該參照史書,才會更客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抱憾終生?天命難違!

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時代赫赫有名的諸葛亮可謂聰明絕頂,我們也常把一些聰明的人稱做「小諸葛」,可見其文韜武略非同一般,但是如此有智慧的大人物,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呢?

赤壁論劍,諸葛亮與周瑜智力值大比拼

喜歡讀三國的人都知道,在小說中諸葛亮幾乎是碾壓所有人,開了外掛,神一般的存在。《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撰寫的,依託於三國背景而創作的小說,充滿了作者個人的主觀情感,並不能作為研究歷史的證據。在小說...

真實的三國,趙雲不算戰神,孔明也不是神算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一直閃耀在文學著作的頂端。因此,三國歷史也是我們在5000年歷史裡最熟悉的部分。其中的金戈鐵馬,義薄雲天更是常常讓我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但是,三國演義又有多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