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王以後 如何處理與關羽張飛的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問:孫權襲取荊州,劉備救得了關羽嗎?或者說他是在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之說,不過是典型的陰謀論,本不值得討論。
一者,自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北征,擊破于禁龐德,迫使曹操有遷都之意,至遭孫權偷襲,後方重鎮公安、江陵等陷落,腹背受敵土崩瓦解,關羽本人亦被俘,傳首於曹操,前後不過半年而已。
此中種種發展,皆非劉備所能控制,亦即「借刀殺人」不具備可操作性。
其次,荊州對劉備集團的重要性,遠大於所謂「借刀殺人」的收益。
曹操北還後。
荊州一分為三。
曹操據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的一部、江夏郡的一部,余者歸孫、劉兩家。
兩家就分配問題,有過兩次大規模衝突,劉備本人亦一度自益州回駐荊州。
建安二十年,雙方達成書面協議,「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該協議對劉備集團而言可謂讓步極大,如《讀史方輿紀要》所言,「(長沙)後漢時亦為荊州大郡,吳蜀分荊州,長沙屬吳,以是蜀之資糧恆虞不給」,關羽控制下的荊州軍團由此失去了最重要的資糧產地。
但荊州在地理位置上,有「直逼宛洛」的戰略優勢,這種優勢,在劉備集團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亦即,所謂「借刀殺人」是一樁損失與收益不成比例的蠢事。
陰謀論雖然不成立,但劉備進位為漢中王之後,如何處理自己與關羽、張飛之間的關係,倒是頗值一談。
劉、關、張三人關係特殊,《三國志》中是有記載的。
比如,《蜀志》中說劉備早年「於鄉里合徒眾」之時,即有「羽、飛為之禦侮」,及至做了平原相,又有關、張二人「稠人廣座,侍立終日」,私下「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與關羽同時代的曹操集團的謀士劉曄,也認為「關羽與備,義為君臣。
恩猶父子」。
兄弟也好,父子也罷,皆是一種不同於君臣、較少尊卑之分的親密關係。
這種較少尊卑之分的親密關係,也體現在劉備集團的發展歷程之中。
比如,建安四年底,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後,「使羽守下邳城」,「以羽領徐州」,自己則以豫州刺史的身份返回小沛。
再如,建安十三年,為避曹操鋒芒,劉備自樊城南撤,自己率步騎由陸路赴江陵,關羽率水軍順漢水下夏口。
建安十九年,劉備圍成都,馬超來投,劉璋隨後開城出降,益州平定。
馬超的到來,似乎讓鎮守荊州的關羽頗為不悅,史書如此記載他的反映: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
諸葛亮的回信如此寫道:
「孟起(馬超字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
」
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黥布、彭越,是劉邦集團中分茅裂土、受封為王的軍事集團頭目,在滅項羽建漢朝的過程中立有大功。
諸葛亮在回信中以馬超、張飛比擬黥、彭,強調關羽勝過諸人,自然亦是在尊重關羽與劉備之間有別於君臣的特殊親密關係。
其後,劉備據守益州,拜關羽「董督荊州事」,「董督」者,全權管理。
較少尊卑之分的親密關係,同樣清晰可見。
但這種關係,終究不能長久。
隨著劉備日漸走向「君」位,關羽需要逐漸回歸「臣」的身份。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大封功臣,設前後左右四位名號將軍,並親自擬定人選:前將軍關羽,後將軍黃忠,左將軍張飛,右將軍馬超。
方案剛剛擬定,諸葛亮就道出了他對黃忠入選的擔憂:
「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
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
劉備回答:「吾自當解之。
」
不出諸葛亮所料,關羽果然有情緒,聲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拒絕接受前將軍印綬。
最後是使者費詩的說詞,勸服了關羽:
「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
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主,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
今漢中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臂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
仆一介之使,銜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為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
諸葛亮所擔憂者,並非黃忠不足以做後將軍,定軍山一役力斬夏侯淵,畢竟是大功。
關羽之「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亦非認為黃忠沒有資格做後將軍。
事實上,數年前,劉備奪取益州之時,黃忠在名位上已與關羽相齊——其時,關羽為蕩寇將軍,黃忠為討虜將軍。
關羽彼時無異議,此時聲言「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實與「漢中王大封功臣」與不同於以往的官職爵號任命有直接關係。
在此之前,劉備不過是左將軍,故而關羽諸人的官職爵號也並不顯赫;集團內部官職爵號不規範,其大小自然也不足以體現諸人在集團內所處的位置。
所以關羽並不在意自己與黃忠名位相齊。
劉備稱漢中王正式封拜元勛,意味著官職爵號的規範化。
關羽希望自己與劉備之間有別於君臣的特殊親密關係,能夠在這次封拜元勛中繼續得到體現,自然是一種人之常情,「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並非認為老兵不足以做後將軍,而是含蓄強調自己不應僅僅只是個「前將軍」。
四將軍雖仍以關羽為首,但其餘三人與關羽只有前後之別,而無上下之分,等於變相地降低了關羽的地位。
但是,讓關羽同張、馬、黃三人同列,對劉備而言亦是必須的安排。
他之所以急於稱漢中王,正是為了整頓集團內部秩序,建立起一種穩固的君臣關係。
不稱王,劉備與集團中人之間的關係,只能停留在寄主和僚屬的程度,僚屬需要對寄主承擔的效忠義務,要遠小於臣屬需要對人主承擔的效忠義務,僚屬可以憑自己的喜好自由離開寄主別投他處,但君臣之間卻很難這麼做。
稱王則有國,有國則有君,有君則有臣。
劉備稱王,正是為了在自己和僚屬之間建立起一種牢固的君臣關係。
而要建立這種關係,自然就需要重新界定關羽的地位。
將關羽歸入前後左右將軍之列,而不是破例讓他獨樹一幟,正是這種用心的產物。
對劉備的這番用心,諸葛亮表示了他的擔憂。
劉備的回應是「吾自當解之」,具體辦法是派費詩為使者,前往荊州安撫關羽。
作為劉備的特使,費詩的說詞中,有「王與君侯臂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等言辭,顯見劉備借費詩之口,再次向關羽重申了彼此間有別於君臣的特殊親密關係。
末了那句「仆一介之使,銜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為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則多少代表了劉備在重新界定君臣關係這件事情上的堅決立場。
當然,劉備仍然做出了相應的讓步。
前後左右四將軍中,黃忠無「假節」之權,張飛、馬超「假節」,獨關羽可以「假節鉞」——斧鉞專屬君王,暫借人臣稱「假節鉞」。
「假節鉞」的武將,可代替君主出征,並擁有斬殺節將的權力。
無疑,「假節鉞」的崇高地位,部分滿足了關羽區別於張、馬、黃諸人的願望。
獲得「假節鉞」的尊榮後不久,就發生了關羽出兵北伐之事。
同期發生的其他事件,也大體有著相似的邏輯。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之事告終,返回成都之前,欲得一重將鎮守漢川,眾人皆以為人選當是張飛,張飛自己也如此認為。
但劉備卻出人意料地重用了時為牙門將軍的魏延,造成「一軍皆驚」。
從漢中歸來之後,張飛實際上被閒置了起來。
顯然,重新界定與張飛之間的君臣關係,是劉備棄張飛選擇魏延的主要原因——與張飛不同,《蜀志》記載,魏延是劉備的「部曲將」。
漢中之戰結束後,宜都太守孟達由秭歸北上進攻房陵。
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處於襄陽以西、漢中以東,是漢中與荊州之間聯繫的必經通道,通稱「東三郡」——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跨有荊益」的構想中的「跨」的位置,據田餘慶教授的觀點,其實不是三峽,而是東三郡。
奪取東三郡,也就打通了荊州與漢中之間的交通。
孟達攻下房陵後,兵鋒轉向上庸。
這時發生了一件怪事:劉備命養子劉封從漢中順沔水而下,統領孟達之軍,剝奪了孟達的部隊指揮權(奪孟達鼓吹)。
《蜀志》中的解釋是「陰恐達難獨任」(害怕孟達會有異心),這無疑是相當牽強的。
第一、東三郡的戰略地位很重要,「西達梁、洋,東走襄、鄧,北連宛、鄧之郊,南有巴、峽之蔽」,但自然、社會條件極其惡劣。
其地四塞險固,地形複雜,民眾開化程度極低,經濟文化落後,包括孟達在內,不會有任何人會想在這種種鳥不拉屎的地方搞獨立王國。
第二、劉備集團當時形勢頗佳,孟達也不存在叛逃至他方勢力的可能。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份,漢中之戰結束;七月份,關羽破于禁擒龐德。
劉封奉命剝奪孟達軍權的時間,亦在此前後。
亦是關羽圍困襄樊,向東三郡請求援軍試圖擴大戰果之時。
劉封取代孟達後,即拒絕了關羽請求援軍的要求。
劉封的拒絕援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劉備的意志,是個值得仔細思量的問題。
關羽北伐,《蜀志》中的先主傳與關羽傳,並無隻字提及是奉了劉備的意志。
關羽傳中的說法是: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
先主傳中的敘述是:
「(稱漢中王后)於是還治成都。
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
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
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
考慮到關羽當時擁有「假節鉞」的特權,其出兵未曾得到成都的許可(擁有見機出兵之權),是極有可能的。
一者,劉備集團剛剛結束漢中之戰,部隊急需休整,暫時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役,無法在西面開闢第二戰線,以支援荊州方面的攻勢。
二者,劉備集團與孫權集團之間,尚未形成穩固的同盟關係,江東對荊州始終虎視耽耽。
關羽對此也極為清楚,北伐之時,後方的江陵、公安等地,仍留下了重兵防守,這也導致了前線兵力不足。
內外環境如此,很難想像劉備會命令關羽在這樣一種時刻出兵北伐。
事實上,始於建安二十三年的襄樊之戰,原本只是支援漢中之戰的一場牽制戰,初時規模並不大。
此役本應隨漢中之戰的結束而休止。
戰事後來擴大為北伐,當是超出了劉備集團的既定方針。
換言之,關羽此次北伐,並非劉備集團的既定戰略。
以劉封取代孟達(孟出征上庸前為宜都太守,當屬關羽軍團),實暗含對關羽北伐有所掌控的意圖。
關羽覆亡之後七個月,孟達降魏。
投魏之前,孟達向劉備上過一道表章,通稱《孟達辭先主表》,陳述了自己投魏的理由。
表章中,有些話相當耐人尋味。
比如:
「昔申生至孝見疑於親,子胥至忠見誅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樂毅破齊而遭讒 ,臣每讀書,未嘗不慷慨流涕,而親當其事,益以傷絕。
」
孟達歷數古往今來忠臣孝子沒有好下場的例子,說自己如今也遭遇了相同的事情。
這相同的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孟達有一段隱晦的表述:
「何者?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
惟臣尋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復乞身,自放於外。
」
略言之,在給劉備的辭信中,孟達認為自己是個忠臣,之所以降魏,是因為在關羽覆敗這件事情上,受到了莫大的冤屈。
至於如何個冤屈法,信中所言並不清晰。
諸葛亮大約是清楚孟達之叛的內幕的。
多年後,有蜀國降人對孟達言及:你叛降魏國之後,諸葛亮切齒痛恨,欲盡誅你的妻兒子女。
孟達的回答是:
「諸葛亮見顧有本末,終不爾也。
」
意即:諸葛亮清楚當年之事的前後因果,知道事情「本末」,不會那樣干。
孟達叛逃後不久,建安二十六年,劉封兵敗東三郡,撤回成都後被殺。
但以上論述,並不意味著劉備有「借刀殺人」除掉關羽的意圖。
如本文開篇所言,一者,要達成殺關羽的目的,有許多隨機因素是劉備無法控制的。
如糜芳、士仁的獻城投敵、呂蒙偷襲輕取江陵、公安,均非劉備所能預料和掌控。
只要這些隨機因素有一件沒有發生,最後的結局就會大不相同。
二者,以喪失荊州為代價換取關羽之死,對劉備集團而言並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完)
註:本文所有史料,均出自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
劉備帳下十大猛將排行榜,趙雲和魏延排位被爭議千年!
劉備帳下十大猛將排行榜,趙雲和魏延排位被爭議千年!三國時期各個梟雄帳下都有一批猛將,但是若論名將最多當屬劉備。當然這得感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以及相關的話本說書人的傳播。不管怎樣,蜀漢名將最多已...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三大疑問,看了分析你就明白了
所謂的大意失荊州說的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卻被早已虎視一旁的孫權暗中聯繫曹操,東吳和曹魏雙方聯手,孫權說降了關羽手下大將糜芳和傅士仁獻荊州要地江陵和公安於東吳,呂蒙白衣渡江拿下荊州,斷了關羽的退...
得罪了諸葛亮,又得罪了劉備,最後卻死在司馬懿手裡的三國倒霉鬼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魏明帝曹叡執政初期,有個新城太守孟達就企圖叛魏投蜀,洛陽朝廷得報之後,經過一番斟酌和內部勾心鬥角,最後還是司馬懿挂帥去解決孟達。這個孟達是什麼人呢?在劇中,曹真的兒子...
三國謎團:關羽兵敗荊州劉備為何不救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它使得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隆中對》戰略規劃未能實現,「興復漢室」最終也成了泡影,蜀國因此一蹶不振。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為何不發救兵的問題,《三國志》中沒有...
解密:關羽之死是否與劉備有關係?
關於,終其一生,其對劉備忠心耿耿,事事皆為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考慮,但到頭來,卻落得身死麥城的悲慘結局。忠誠無錯,但在梟雄並起的年代,忠誠最終會淪為權力的附庸。不懂權謀的關羽,為自己的忠誠付出了生...
關羽竟然是被諸葛亮借刀殺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出兵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擒于禁,斬龐德,嚇得魏主曹操一度考慮遷都,以避其鋒芒。但是後來,關羽為什麼會以兵敗收場,荊州失陷,父子都被殺了呢?要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
劉禪登基,劉封不死的話,會反嗎?
劉備死後,兒子劉禪登基,成為蜀漢的第二任皇帝,也就是後主。劉封是劉備的養子,當時劉備還沒生劉禪時,收養了劉封,準備作為繼承人。後來,關羽兵敗,讓劉封救援,劉封不救,關羽死後,劉備恨劉封不救關羽,...
臥龍給劉備幾個餿主意把蜀國坑的很爽
諸葛亮,豬哥哥號臥龍。感覺號烏龍吧。水鏡叔叔說反正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備哥哥得了兩,便按不了天下。備哥哥的軍師,但給備哥哥出個餿主意。還出了五個,典型的三帶一對。可把蜀國坑的爽、還是叫會劉備...
丞相北伐(一)孟達叛魏降蜀是天賜良機嗎,為何諸葛亮不增援?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率西路軍,李恢率中路軍,馬忠率東路軍,共計2-3萬人,歷時四個月,渡過瀘水,深入不毛,先後平定雍闓、高定等叛亂,七擒七縱孟獲,南中四郡(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
218年至223年發生了什麼,劉備集團的將領死的死降的降?
公元218年春,漢中之戰全面爆發,二月,爭奪下辨,張飛、馬超被三曹(曹洪、曹休、曹真)擊敗,部將吳蘭、雷銅、任夔等在固山(今甘肅成縣南)被曹洪斬殺。 公元219年八月,關羽發動荊襄之戰,十一月,...
三國名將系列之二九:被後人尊崇的名將,其實活得很憋屈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撤回漢中地區,劉備取得戰爭的勝利。不久之後,劉備又占據東三郡地區,並於同年七月自封漢中王,大封文武,黃忠被授予後將軍一職。不料...
劉備無奈失去的六位人才,如果他們在,也就不會蜀中無大將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政治生涯的前半期顛沛流徙,沒有固定的據點,直到荊州之後,身邊的人才才逐漸多了起來,麾下擁有三大謀臣,還有關羽和張飛、趙雲等一流名將。後來坐擁荊州和益州的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三國中蜀國的名將大排行,最後一名竟是他!
劉備戎馬一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進行了長征,足跡遍及遼東、幽、冀、並、青、徐、豫、荊、益等州,他轉戰一生,鍛鍊出了一大批軍事人才,按其能力和戰功排位如下:第一、關羽
劉備是如何讓提防關羽的?
劉備為提防關羽做哪些安排導讀:終其一生,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事事皆為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考慮,但到頭來,卻落得身死麥城的悲慘結局。忠誠無錯,但在梟雄並起的年代,忠誠最終會淪為權力的附庸。不懂權謀的...
從關羽的人緣說起,其實他並不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
關羽身為五虎上將之首,武力超群絕倫,而且水戰能力蜀漢第一,領兵作戰能力也是首屈一指,所以劉備稱帝後給了關羽假節鉞的特權(劉備這個假節鉞看來是給錯了,關羽有了可以自由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權力,所...
關羽北伐的戰機和必要性
關羽絕不是什麼草包,我一直是這 樣一個觀點。當然關羽最後是個失敗者,敗者為寇,所以丟失荊州的絕大部分罪過都補關羽所承擔了。至於關羽的為人究竟為何,由於史書上人材料不多,所以後人 大多以《三國演義...
劉備稱王之後,如何處理與關羽、張飛的關係?
劉備稱王之後,如何處理與關羽、張飛的關係? | 問答原創: 諶旭彬問:孫權襲取荊州,劉備救得了關羽嗎?或者說他是在借刀殺人?文 | 諶旭彬「借刀殺人」之說,不過是典型的陰謀論,本不值得討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