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八大謎題:諸葛亮七星燈真能續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第8名赤壁之戰之謎
悠悠赤壁江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赤壁之戰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經過此戰沒有打敗孫權劉備,這場戰役曹操元氣大傷,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但是曹操當年赤壁之戰兵力真的有83萬嗎??我覺得有點誇張因為古人愛虛張聲勢,曹操的兵力撐死不會超過30萬,赤壁之戰在許多文學作品中被美化了,可以這樣說赤壁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戰有可能就是一場普通的戰役被人們美化了。
網絡配圖
第7名馬騰是因何而死
馬騰字壽成,馬超父親,原是西漢時代伏波將軍馬援後人,馬援傳到馬肅時,馬肅和姜女結婚,生下了兒子馬騰。
一向以來,馬騰忠於漢室,早期曹操控制朝廷時,漢獻帝寫下了衣帶詔,約劉備、馬騰等人起兵討伐曹操。
事件失敗後,馬騰回到西涼擁兵自重。
後被曹操引誘入京殺害。
馬騰在因衣帶詔一事敗露後,返回了西涼。
不久,曹操以提升馬騰官職為由,召馬騰入京〔許昌〕。
馬騰的三個兒子馬超、馬休、馬鐵等人認為不入宮是逆命;侄兒馬岱認為曹操心懷叵測,入京有危險。
馬騰綜合各人意見,還是入京參見曹操。
馬家各人也同意這是非常危險的,只好小心行事。
於是長子馬超留守西涼,馬騰帶領五千人馬前往,二子馬休和三子馬鐵為先行部隊,馬岱押陣。
大隊人馬在許昌二十里外郊外停下,通知曹操。
所以顏良到底是被快馬過來一刀刺死還是武神藏刀脫盔趁之不備一刀刺之,至今未解。
曹操打算派行軍參謀黃奎前去接待馬騰,誘他入城面見皇帝,然後趁機令人擒捕馬騰。
殊不知這位黃奎,心中很痛恨曹操,而黃奎亦清楚知道,馬騰從前曾參加衣帶詔密謀殺曹。
兩人飲宴時,互相研究,如果入朝面聖,不太安全,倒不如反過來要求曹操巡察兵營,乘機殺他。
馬騰和黃奎計劃訂好,黃奎因喝醉就先回府休息。
黃奎有個心愛的妾侍名叫春香,而春香和黃奎妻舅苗澤私通,當晚春香侍奉黃奎,從他半醉的口語中知道他明早要會同馬騰殺曹操。
春香告知苗澤,苗澤認為這是升官發財的機會,便乘夜通知曹操。
翌日,曹操分派將領四面包圍,將馬騰和西涼兵重重圍困,馬騰和黃奎被擒。
他們兩人堅持生罪,曹操便引出苗澤和春香指證。
馬騰大罵黃奎:豎儒誤我大事!我不能為國除賊,是天意也!眾人被斬。
而告密者苗澤和春香也被曹操斬首,曹操認為留此不義之人無用。
馬騰一族真的是就這麼沒了嗎?
第6名魏明帝曹睿身世之謎
近日有幸拜讀金性堯先生所著《三國談心錄》一書,首篇即是《魏明帝生父之謎》,金先生在文中引述了一個極具想像力的觀點——魏明帝曹睿並非曹丕親生。
關於這個觀點,筆者現將金氏原文摘錄如下:甄氏總算生下一個明帝,能為其屈死的亡母報仇,但這裡卻又留下一個很有興趣的疑問,即明帝的父親究竟是誰?後人為此而議論紛紛,因為甄氏原有前夫的,這疑問倒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史為證。
先讓我們看一看《魏志·明帝紀》: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於嘉福殿,時年三十六」。
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三十六年,明帝的生年應是建安九年,但曹丕之納甄氏,也在建安九年八月,甄氏怎麼會生下明帝呢?如果確是曹丕所生,至早應是建安十年。
裴松之就說過:「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文帝始納甄后,明帝應以十年生,計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
時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為今年正月,可強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近人冒鶴亭先生《疚齋日記》因而說:「則明帝為袁氏血胤矣。
」盧弼《三國志集解》也說:「竊謂承祚(陳壽)此文,實為曲筆,讀史者逆推年月,證以甄夫人之賜死,魏明之久不得立為嗣,則元仲(曹睿之字)究為誰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
」
盧氏的意思是說,陳壽原是知道應作時年三十五的,如今偏寫上「時年三十六」,這就是故意給讀者以暗示:明帝是袁家種子。
冒鶴亭先生系近代著名學者,而著有《三國志集解》的盧弼,在三國學界更是享有盛譽,這二位均認為魏明帝並非曹丕親生,而是甄氏前夫袁熙之子,其論斷顯然有相當的權威性。
但由於這一觀點並沒有足夠的史料來作支撐,因此不能算作蓋棺定論,說到底還只是「一家之言」,金先生在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另外的觀點。
我們知道,建安二十二年時,曹操身為魏王,尚未辭世,王太子曹丕除了官拜五官中郎將以外,並沒有受爵,連曹丕尚無爵祿,那他的兒子曹睿被封作武德侯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相反,如果到了延康元年,曹丕繼位魏王,假天子之名追尊先祖,同時將自己的兒子封侯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魏志·文帝紀》的相關記載應該是準確無誤的。
第5名李嚴獲罪之謎
在託孤之前,李嚴任犍為太守大約9年左右。
李嚴的地位如何理解?據盧弼《三國志集解》云:蜀國有中左右三都護。
《三國志辭典》稱其地位相當於魏國的都督,即是都督一或兩三個州的軍事,如司馬懿的都督雍、涼,蜀國只有一州,但李嚴的中都護應該是都督幾個郡的地位,職權大於一郡,但小於一州。
但是,李嚴的託孤大臣地位卻被廢了,這是為什麼呢?章武三年與諸葛亮同為輔命大臣,任中都護,留鎮永安。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禪封李嚴為都鄉侯,假節(有誅殺一般官員的權力),加光祿勛。
這個地位與諸葛亮的地位差距不大,而實權卻差之甚遠:諸葛亮是「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
頃之,又領益州牧。
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三國志·諸葛亮傳》)。
早在劉備手裡,諸葛亮就錄尚書事、假節了(錄尚書事才有實權)。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李嚴因諸葛亮準備北伐而負責後方事務。
移住江州,其間曾寫信誘降孟達:「吾與孔明俱受(劉備)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諸葛亮也給孟達寫信:「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李嚴)性也。
」大約在此時,因諸葛亮權重,李嚴曾經寫過一封信試探諸葛亮是否忠心於劉禪,勸諸葛亮應該加九錫,進爵稱王。
而諸葛亮不但不接受,反而委婉地批評了李嚴,鼓勵大家用心消滅曹魏。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李嚴遷驃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當時蜀漢無大將軍),因曹真大舉三路伐蜀,他受命帶兵二萬趕赴漢中,後代管丞相府事務。
因李嚴遠在邊郡,曾經希望割巴郡等五郡為江州,自己擔任巴州刺史(蜀漢僅有一個益州),又以曹魏司馬懿為例請求開府。
諸葛亮沒有允許,李嚴大概心裡有些不平,所以這次諸葛亮調走李嚴後,表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後事,以安慰李嚴。
這時李嚴改名為李平。
《三國志》記載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嚴督運糧草。
因秋夏之際,值天大雨,運糧不繼,李嚴遣參軍狐忠、督軍成去呼諸葛亮退軍;諸葛亮同意退軍(退軍途中射殺曹魏名將張合)。
《三國志》稱李平聞大軍退,為了推卸責任,不惜編造謊言,佯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說他欲以解脫自己辦事不力之責,顯出諸葛亮不進軍之過錯。
他又上表後主,說:「我軍偽退,是欲誘賊作戰」。
直到諸葛亮拿出其書信揭露其行徑後才認罪。
李嚴性格有缺點,平素自私,如陳震曾經對諸葛亮說:「(李)嚴少為郡職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
鄉里為嚴諺曰:『難可狎,李鱗甲。
』」他人際關係差,招致一些同僚的排斥,所以被罷官流放梓潼郡。
諸葛亮還曾經寫信給李嚴的兒子李豐,要求他勸其父反思過錯,日後仍有還朝的機會。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李嚴聞知諸葛亮逝世,認為後繼執政者不會給予起用他的機會,於是憂憤大哭後病死。
三國里有多次託孤,李嚴是爭鬥失敗的大臣里唯一沒有被殺的,這是非常幸運的,也和諸葛亮的大度有關,事後,他仍然任用了李嚴之子李豐,官至朱提太守(朱提郡是犍為郡所劃分出去的)。
《三國志》是良史,但這樣的記載也頗有可疑之處,在網上的爭論也很厲害:諸葛亮明明手中有李嚴的信,他怎麼麼會出此幼稚、前後矛盾的下策?
所以易中天在《品三國》里說:第一,李嚴犯罪的動機不明;第二,作案手法拙劣;第三,只有一面之詞。
北京大學著名教授田餘慶在《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中說此事「過於乖謬,不符常情」,絲毫不像一個素有能名之人所乾的,所以他「頗疑其間另有文章」。
由於蜀國沒有史官,史料極少,蜀國的記載在三國里是最簡略的(《三國志》作者陳壽是蜀人,如果史料稍微寬裕一些,其中的《蜀書》當不會如此簡單),因此,事情的真相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網絡配圖
第4名諸葛亮「棄曹操投劉備」之謎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受讚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
從三國時期至今,雖歷經1700多年,他仍為世人稱頌,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料事如神、完美無缺。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也是極具探索價值的歷史事件。
比如:明明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歷史的真相是什麼呢?
諸葛亮為什麼不投效曹操和孫權,而唯獨看中了走投無路的劉備?「坐在小車上、手搖鵝毛扇」,這是我們熟悉的諸葛亮的標準形象,他當年真是這樣的嗎?據說著名的《隆中對》戰略一開始就隱藏著致命的設計缺陷……諸葛亮,琅邪國陽都縣(今屬山東沂南)人,從17歲起開始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過著一種半耕半讀的生活。
他一方面博覽群書、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師訪友、廣泛地與社會接觸。
經過十年的艱苦磨礪,逐漸成為一名志向遠大、學識淵博、關注社會、見解獨到的青年才俊。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隆中時經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將領樂毅,對此,鄰居們都一笑了之。
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諸葛亮確實是一位天才。
有這種眼光的還有兩位長者——龐德公和司馬徽。
這兩位都是諸葛亮的老師,也是當時名震荊州的學術領袖。
他們的學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兩位大師最欣賞的還是諸葛亮,稱他為「臥龍」。
□古往今來,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擁有政治優勢。
在實力上,他統一了北方,兵多將廣、錢糧充足。
在個人能力上,他堪稱雄才大略,當時的政治家無人與他相比。
特別是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賢若渴,三次頒布「求賢令」,廣納天下賢才。
對此,天下讀書人無人不知。
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諸葛亮這個人,史書上沒有記載。
但是諸葛亮對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歷史上的曹操是一個有著雙重面孔的人,性格很複雜。
起初,他有匡扶漢室的志向與抱負,後來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並最終做到了這一點。
曹操在看到民眾因戰亂而流離失所時,他會傷心落淚,並出台政策招撫流民,恢復生產、安定社會。
但是他也會因為父親之死而遷怒他人,大肆屠殺幾十萬無辜百姓。
對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連襪子也來不及穿就跑出去歡迎人才來訪,也會因一些小事而翻臉無情,殺害跟隨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諸葛亮對曹操這樣的人是絕對不會喜歡的。
諸葛亮雖然不會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慮過孫權。
孫權文韜武略,膽識過人,不愧為一代豪傑。
他據有江東,兵精而糧足。
孫權愛惜人才,而且也與手下人相處得很好。
另外,諸葛亮的大哥諸葛謹在孫權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攜,諸葛亮在東吳應該是很有前途的。
但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孫權呢?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當時東吳的大臣張昭想留下諸葛亮,被他婉言謝絕。
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說:「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
所以我不能留下。
」這是諸葛亮已經投靠劉備以後的事。
盤點三國:三國婦德觀如何把女人當圈養雞?
劉備匹馬逃難獵戶劉安家,劉安殺妻款待,說是狼肉(為何不說是虎肉?存疑)。玄德飽食後得知真情,灑淚而去。曹操聽說後,賞劉安金百兩。一掬淚水,百兩黃金,就是一個女人的命。三國婦德標準由此誕生:女人是...
歷史迷案:魏明帝曹睿竟非親生
(204?-239年1月22日) ,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 黃初三年(222年),...
甄妃所生之子是不是袁紹的孫子,曹操打天下是在為別人做嫁衣嗎?
魏明帝曹睿,字元仲,沛國譙縣人(今安徽亳州),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昭皇后甄氏,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建安九年(公 元204年),曹操平定河北,曹丕隨軍進入鄴城(今河北臨漳),納娶甄氏。...
蝴蝶效應:三國馬騰是因何而死
三國中,馬騰到底是怎麼死的,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馬騰是被一個女人害死的,《三國演義》是這樣描述的:馬騰字壽成,馬超父親,原是西漢時代伏波將軍馬援後人,馬援傳到馬肅時,馬肅和姜女結婚,生下...
揭秘不為人知的三國歷史答案
三國十大未解之謎:三國,中國歷史上一段十分恢宏的歷史朝代,群雄逐鹿,而我們了解的三國大多出自於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小說《三國演義》。三國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時期。接下來我們就要來揭秘三...
三國10大不解之謎:諸葛七星燈真能續命?
導讀:三國是歷史上最混雜的時期,很多的人物、事件真相因為社會動盪而失去真正的記載,也許正是因為此原因我們對於三國歷史才格外感興趣。下面,大家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探究一下三國10大不解之謎,看看都有哪...
三國十大未解之謎:曹操是忠臣還是奸臣?
導讀:三國,是中國歷史上十分恢宏的一段歷史時期,也是文學家最愛研究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這段歷史時期上,有很多的謎題我們還沒有解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三國十大未解之謎吧。
三國十大未解之謎:曹操是忠臣還是奸臣?
10、荀彧之死之謎荀彧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荀彧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很大的貢獻,曹操曾經稱他為「張良」。三國志上關於他的死因寫的含糊不清,他的死...
《三國》五大未解之謎讓專家都蒙圈,無數網友徹夜想不通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但是裡面有幾個謎團一直讓我耿耿於懷,希望見仁見智...
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劉為何挖亮的墳
民間常常流傳著幾句詩:1、劉伯溫所寫: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意思是我伯溫要比你諸葛亮強百倍。你諸葛亮再強,不過是三分天下,而我劉伯溫卻能一統天下。因此要挖諸葛亮的墳,證明自己比諸葛亮強...
解讀三國時期十大不為人知的歷史謎底
三國,中國歷史上一段十分恢宏的歷史朝代,群雄逐鹿,而我們了解的三國大多出自於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小說《三國演義》。接下來我們就要來揭秘三國中十大未解之謎。
揭秘:不為人知的三國歷史的十大未解之謎
三國十大未解之謎:三國,中國歷史上一段十分恢宏的歷史朝代,群雄逐鹿,而我們了解的三國大多出自於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小說《三國演義》。接下來我們就要來揭秘三國中十大未解之謎。
至今仍存爭議的三國未解之謎!解密你不知道的三國
三國,中國歷史上一段十分恢宏的歷史朝代,群雄逐鹿,而我們了解的三國大多出自於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小說《三國演義》。接下來我們就要來揭秘三國中十大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