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劉為何挖亮的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民間常常流傳著幾句詩:

1、劉伯溫所寫: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

意思是我伯溫要比你諸葛亮強百倍。

你諸葛亮再強,不過是三分天下,而我劉伯溫卻能一統天下。

因此要挖諸葛亮的墳,證明自己比諸葛亮強。

1、劉伯溫挖開諸葛亮的墳,然後看到石碑上有字,上面寫的是:我能算後世出伯溫,你能算後世出何人?此詩為諸葛亮所寫。

說明諸葛亮遠遠勝過劉伯溫百倍。

因為劉伯溫確實算不到他死以後幾百年會出個什麼樣的大人物。

而諸葛亮卻知道千年以後會出個叫劉伯溫的聰明人。

三國時的諸葛亮,識天文悉地理,知陰曉晴,呼風喚雨;深韜略通歷史,多謀善斷,神機妙算。

輔佐劉備打天下,運籌帷幄,百戰百勝;治理天府蜀漢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才華蓋世,有口皆碑,功勳卓著,垂範青冊,時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濟世奇才。

歷代百姓為之起敬,英雄豪傑為之折服。

元朝末年的時候,中國又出了一個智星能人。

此人姓劉,名伯溫,精三韜六略,善深謀遠慮,會遣風調雨,能料事如神。

協助朱元璋串通百姓八月十五殺韃子,興兵滅元奪金陵,成為明朝鼎鼎有名的開國功臣。

時稱劉伯溫是諸葛亮投胎再世,孔明又還陽轉生。

劉伯溫自恃才高技絕,德高望重,常對諸葛亮說長道短,評頭論足。

言裡話外明顯流露出內心的不服。

「孔明學問淵博,吾與其相比只差一厘;孔明德能非凡,吾與其相比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與其柑比只少一絲;孔明預前測後,未卜先知,吾與其相比定不在下。

文載諸葛亮生前就料定死後誰個前來祭奠,何人前來刨墓,並記之於冊,鐫之於碑,去人隔朝跨代無不應驗。

吾決計親往墓地祭奠,孔明若有所料,吾雙膝跪地磕頭一千,孔明若無所料,笑他矮吾三尺。

劉伯溫目無先賢,出言不恭,左右聽之驚駭,不敢多嘴。

一日,劉伯溫帶領數名隨從,坐著八抬大轎親往孔明墓地拜祭。

穿過高大的牌樓。

剛上花石台階。

一筒巨碑矗立眼前,上邊有臥龍山人親書「吾到無人到」五個篆體大字。

劉伯溫抱拳深施一禮,抬眼上下一掃,不禁哈哈大笑。

「臥龍山人」好個書法,筆筆蒼勁有力,字字雄渾氣派,比羲之、真卿毫不遜色。

就是預事有差,低吾腳下。

不想堂堂蜀國丞相只有前眼沒有後珠,妄圖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一千年的虛假歪名。

伯溫敢笑你矮吾三尺,終沒料到你到吾也到吧!碑上預言謬錯,欺世騙人,不如推倒砸碎,省得礙眼惑眾。

劉伯溫話音剛落,隨從兩步搶前。

舉起鐵石傢伙,將碑擊作三截。

十分傲氣,眼見得碑倒石碎,劉伯溫不由得嘿嘿嘿一陣冷笑。

「素稱諸葛亮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經吾親驗名不副實。

從此以後的天下第一能人除伯溫之外何人還能取而代之!」

劉伯溫背剪雙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搖大擺向後走去,不到二十來步,一筒圓頭巨碑擋住了去路。

此碑石色粉紫,表皮粗澀,滿布苔痕,字跡依稀。

命隨人擦去灰塵污垢,一筆一畫仔細辨認,驀地一驚,頓覺心慌意亂,魂飛魄散,嘴裡連喊「罪過,罪過!學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毀碑碎碣辱沒先師,罪過深重,當該萬死。

原來碑上是孔明親筆「只有伯溫到」五個楷書大字。

伯溫滿面羞慚,尷尬難言,趕快恭敬行禮,雙膝跪地,誠心虔意,磕首一千。

禮畢,身重如山,膝軟如泥,怎麼用勁也站不起來。

正在為難之際,忽然看見圓頭碑的下邊刻有一行小字:「伯溫戴盔行禮,脫盔而起。

」伯溫似覺孔明就在面前,頓感頭皮緊縮,髮根直豎,慌忙卸下金盔,五體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

不覺出了滿頭冷汗,濕透了貼身衣衫。

劉伯溫見第一筒碑時盛氣凌人,滿不在乎。

見第二筒碑時心驚膽怯,目瞠口呆,凜凜威風一下子被殺得遁無蹤影,心服口服。

從墓地回來特意又畢恭畢敬地到孔明祠中設案焚香,伏首拜師。

看見桌上放著一碗涼水,縷縷清香,撲鼻而來。

床下放著一雙朝靴,周幫正底,針指精巧。

出於好奇,端起水杯一飲而盡,穿上朝靴連走三圈。

笑日:「喝吾師水清廉不貪,穿吾師靴路正不偏。

」出得門來抬頭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著諸葛亮親寫的兩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災。

伯溫不看則已,一看便知此行不妙,嚇得兩耳轟鳴,雙眼冒花,臉上驚慌失色,肚裡暗暗叫苫。

劉伯溫伯溫一向心比天高,膽比天大,一輩子打仗只勝不敗,謀事只好不壞。

今日孔明面前領教,自感低矮三尺,膽怯三分,見諸葛亮預知自己有難,料定風雲不測,禍在旦夕。

回首又目不轉睛地看了一會照壁上的金字,悠然嘆日:「人生各有志,報國各有途,風雨各有歷,壽歲各有終。

該死不得活,該活死不得。

」隨即又朝孔明塑像深施一禮,然後慢步走出大門上轎啟程。

走過小道往南上了大路,心中一陣猶豫,忽又犯了尋思。

忙問:「從這兒到沙丘鎮路程多遠?」轎夫答道:「滿打滿算也就是個八十來里。

伯溫眉頭一皺,掀起轎簾探出頭來將手一揮:「調過頭來先向東南斜插五十里,再向西南斜走五十里,串個大圓圈,繞過沙丘鎮。

」轎夫遵命行事,一路默默無語。

伯溫一行多走數十里路程,遠遠避開沙丘鎮,踏上了回歸京都的驛道。

在橫穿一條久日乾涸的漏沙河床時,遇見東西兩群頑童各自占領一個沙丘戲耍對打。

東沙丘一邊布是八卦陣勢,西沙丘一邊擺是長蛇陣圖。

彼此拋石揚礫,棍起棒落,亦攻亦守。

叫喊撕殺。

「東沙丘勝嘍!西沙丘敗嘍!」伯溫一聽沙丘二字驚得出了一身冷汗,頓覺天旋地轉,頭昏目眩。

立即停馬住轎,吩咐左右:「吾師諸葛孔明算透天算透地,神口仙言。

吾躲得過沙丘鎮,逃不脫沙丘河。

吾死心明白,死而無怨,願留數語以誡後人。

隨從拿出筆墨,伯溫書曰:「山高總有頂,天大卻無邊;坐井觀天小,登高望天闊。

謀勝慮敗終不敗,取長補短終不短;知錯改錯終不錯,知恥雪恥終不恥。

吾居功狂傲,目中無人,從來不思過錯,不補短缺,終受吾師嚴懲。

招來喪身之禍。

此時醒悟,悔之已晚,望眾位傳吾留言誡其子孫後代。

伯溫寫到此處將筆一撂,口吐鮮血,氣絕身亡。

隨人掩面慟哭,大放悲聲。

趕快披白掛孝,購棺裝殮,連夜租車僱人,扶柩前行。

一路泣泣哀嘆:「大人文武雙全,德才兼備,一代英雄豪傑。

跟隨太祖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奠基大明,飽受風霜。

其功其勞,國人皆知,天地盡曉。

所憾秉性強傲,不能容人,終至沙丘河灘落此不幸。

大人臨死悟出自己一生之過,留下金石真言誨誡後人,實是明者之為智者之舉,令人肅然起敬,懷念千秋。

伯溫靈柩回京,隆重祭奠,歸葬故里。

並將一字千金留言刻板加印,廣布都城鄉村。

舉國上下家家有冊人人奉讀,翁嫗能背子囡成誦。

世世代代,流傳至今。

以上是野史所記載。

正史所記載是:

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就賜毒藥將劉伯溫毒死。

朱元璋派宰相胡惟庸送毒藥到劉伯溫老家,讓劉伯溫服毒自殺。

劉伯溫死後,劉伯溫的兩個兒子也全部被殺。

從此劉伯溫一族絕後。

現在所謂的劉伯溫的後人,都是假冒的。

劉伯溫的大兒子:劉璉,劉基長子,生於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衝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劉伯溫的小兒子:劉璟,劉基次子,生於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後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

劉氏一門被朱元璋,抄家,滅九族。

劉氏一門絕後。

後代有很多人冒充是劉伯溫後人。

正史記載:

劉伯溫的家譜

劉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劉延慶,再之前的難以稽考,只知劉氏一族是聚居於豐沛一帶。

劉基的先祖是豐沛(今江蘇一帶)人,後遷往鄜延(今陝西一帶)。

北宋滅亡,劉基的七世祖乃南宋初年榮國公、鄜王劉光世「南渡」到臨安(今杭州一帶)。

1. 劉延慶,曾任北宋宣都統少保,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

靖康之難發生,領殘部逃離時,死於敵人箭下。

2. 劉光世,字平叔,劉延慶次子,官至太師楊國公。

3. 劉堯仁,是一位甘於淡泊、品德清高的讀書人,不願作官,隱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臨安遷至竹洲,遠離塵囂,課子自誤,躬自食。

4. 劉集,受父親影向,沒有出任官職,將劉家遷至青田的武陽,於是劉氏以青田人自稱。

以實踐仁義自我要求,敦勉子孫遵行祖先與先聖先賢所訓神的仁義之道。

5. 劉濠,曾義救反元義士林融及多位義民,而讓自家燒毀,之後人們甚至預言,這樣的義行,將會為後代子孫帶來福澤。

6. 劉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學,曾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舍的官職。

7.劉熗,字如晦,是一位飽學之士,官職是遂昌教諭。

8.劉基

9. 劉璉,劉基長子,生於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衝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10. 劉璟,劉基次子,生於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後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

【相關閱讀】揭秘:姜子牙孫臏諸葛亮劉伯溫之間有何關係

姜子牙孫臏諸葛亮劉伯溫的瓜葛: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精采的政治家、軍事家、發現家、文學家。

據紀錄諸葛亮文有姜尚治國之材,武有孫臏練兵之道,自比管仲,樂毅。

姜子牙、孫臏、諸葛亮、劉伯溫代代相傳,他們之間事實有著怎麼的接洽呢?

姜子牙即姜尚,封神以後,姜尚本想歸崑崙羽化道,元始天尊對他說,他根骨太差,讓他轉世重建,並親口許了年夜羅仙人之位,因姜子牙封神對本教有年夜功,故特地讓人傳話到鬼門關,姜尚轉世須聰慧盡頭有九竅玲瓏心方能轉世。

九竅玲瓏心五百年一出,姜子去世後一直比及年齡戰國時期,九竅玲瓏心才泛起。

轉世重建為孫臏,結孫臏生下來便聰慧不凡,他師父鬼谷子知道他的來源,更是對其極其喜好,不意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孫臏遭他師兄龐涓的忌妒,被算計砍斷了雙腿,孫臏厥後修道羽化,瞭然本身的來源,卻發明本身雙腿已經失,若是象如許羽化的話一生只能在輪椅上坐著,憂鬱之下,不能不冰解轉世。

鬼門關按元始天尊的之前所說的,又讓他等了五百年,直到九竅玲瓏心再次泛起,才又送他到陽世轉世,這一世即是諸葛亮,故諸葛亮文有姜尚治國之材,武有孫臏練兵之道,自比管仲,樂毅。

因孫臏被算計砍斷了雙腿只能坐輪椅,以是轉世後的諸葛亮愛坐輪椅(宿世的習氣)。

後又為劉備所累,火燒藤甲軍,傷了陰德,不克不及羽化。

無奈再轉一世劉伯溫,助朱元璋弄定蒙元。

急流勇退,了道羽化,聽說,劉伯溫幫朱元璋患了全國,封了年夜官,一天無心顛末一座廟,廟裡有座石碑,碑上寫著「先姜尚,後孫臏,五百年前諸葛亮,五百年後劉伯溫,始知本身是諸葛轉世,遂去官而往。

劉伯溫,三國以後明代的宰相,相傳這人通天文知地輿,戰無不堪百戰百勝,系孔明以後的又一年夜人物。

劉伯溫棲身於少城的時辰剛好住在孔明府,貴寓有一牌匾:「全國第一人」。

他就問這是誰這麼年夜的膽量敢說本身是全國第一人,侍從見告是三國時的孔明師長教師。

劉伯溫聽後非常朝氣,心想:孔明雖是奇才,但也不克不及自稱是全國第一人啊,我伯溫若是早誕生幾百年的話沒準比孔明還利害。

「來人,把牌匾給我拆了。

」侍從拆牌匾的時辰發明中心另有一個牌匾,一行四言詩露了出來:「前朝智囊諸葛亮,後朝智囊劉伯溫;五百年前吾知濡,五百年後濡知誰?」劉伯溫面臨牌匾,長跪不起。

【相關閱讀】三國十大未解之謎:諸葛七星續命燈真能續命

三國十大未解之謎:三國,中國歷史上一段十分恢宏的歷史朝代,群雄逐鹿,而我們了解的三國大多出自於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小說《三國演義》。

接下來我們就要來揭秘三國中十大未解之謎。

第10名:荀彧之死之謎

荀彧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

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

荀彧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很大的貢獻,曹操曾經稱他為「張良」三國志上關於他的死因寫的含糊不清,他的死因也成為了三國的迷案、有人說荀彧是自殺的有人說是曹操殺的還有人說是病死的,說法不一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荀彧是忠於漢室的他反對曹操稱魏公而遭到曹操的猜忌。

第9名:曹操是忠臣還是奸臣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爭議的人物之一。

他是東漢的丞相,許多人說他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大權在手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他到死也沒有稱帝,曹操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等許多勢力,統一了北方。

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幾千年來曹操是忠臣還是奸臣這個話題都沒有一個好的定論、總之曹操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第8名:赤壁之戰之謎

悠悠赤壁江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赤壁之戰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經過此戰沒有打敗孫權劉備,這場戰役曹操元氣大傷,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但是曹操當年赤壁之戰兵力真的有83萬嗎??我覺得有點誇張因為古人愛虛張聲勢,曹操的兵力撐死不會超過30萬,赤壁之戰在許多文學作品中被美化了,可以這樣說赤壁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戰有可能就是一場普通的戰役被人們美化了。

第7名:馬騰是因何而死

馬騰字壽成,馬超父親,原是西漢時代伏波將軍馬援後人,馬援傳到馬肅時,馬肅和姜女結婚,生下了兒子馬騰。

一向以來,馬騰忠於漢室,早期曹操控制朝廷時,漢獻帝寫下了衣帶詔,約劉備、馬騰等人起兵討伐曹操。

事件失敗後,馬騰回到西涼擁兵自重。

後被曹操引誘入京殺害。

馬騰在因衣帶詔一事敗露後,返回了西涼。

不久,曹操以提升馬騰官職為由,召馬騰入京〔許昌〕。

馬騰的三個兒子馬超、馬休、馬鐵等人認為不入宮是逆命;侄兒馬岱認為曹操心懷叵測,入京有危險。

馬騰綜合各人意見,還是入京參見曹操。

馬家各人也同意這是非常危險的,只好小心行事。

於是長子馬超留守西涼,馬騰帶領五千人馬前往,二子馬休和三子馬鐵為先行部隊,馬岱押陣。

大隊人馬在許昌二十里外郊外停下,通知曹操。

所以顏良到底是被快馬過來一刀刺死還是武神藏刀脫盔趁之不備一刀刺之,至今未解。

曹操打算派行軍參謀黃奎前去接待馬騰,誘他入城面見皇帝,然後趁機令人擒捕馬騰。

殊不知這位黃奎,心中很痛恨曹操,而黃奎亦清楚知道,馬騰從前曾參加衣帶詔密謀殺曹。

兩人飲宴時,互相研究,如果入朝面聖,不太安全,倒不如反過來要求曹操巡察兵營,乘機殺他。

馬騰和黃奎計劃訂好,黃奎因喝醉就先回府休息。

黃奎有個心愛的妾侍名叫春香,而春香和黃奎妻舅苗澤私通,當晚春香侍奉黃奎,從他半醉的口語中知道他明早要會同馬騰殺曹操。

春香告知苗澤,苗澤認為這是升官發財的機會,便乘夜通知曹操。

翌日,曹操分派將領四面包圍,將馬騰和西涼兵重重圍困,馬騰和黃奎被擒。

他們兩人堅持生罪,曹操便引出苗澤和春香指證。

馬騰大罵黃奎:豎儒誤我大事!我不能為國除賊,是天意也!眾人被斬。

而告密者苗澤和春香也被曹操斬首,曹操認為留此不義之人無用。

馬騰一族真的是就這麼沒了嗎?

第6名:魏明帝曹睿身世之謎

近日有幸拜讀金性堯先生所著《三國談心錄》一書,首篇即是《魏明帝生父之謎》,金先生在文中引述了一個極具想像力的觀點——魏明帝曹睿並非曹丕親生。

關於這個觀點,筆者現將金氏原文摘錄如下:甄氏總算生下一個明帝,能為其屈死的亡母報仇,但這裡卻又留下一個很有興趣的疑問,即明帝的父親究竟是誰?後人為此而議論紛紛,因為甄氏原有前夫的,這疑問倒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史為證。

先讓我們看一看《魏志·明帝紀》: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於嘉福殿,時年三十六」。

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三十六年,明帝的生年應是建安九年,但曹丕之納甄氏,也在建安九年八月,甄氏怎麼會生下明帝呢?如果確是曹丕所生,至早應是建安十年。

裴松之就說過:「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文帝始納甄后,明帝應以十年生,計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

時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為今年正月,可強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近人冒鶴亭先生《疚齋日記》因而說:「則明帝為袁氏血胤矣。

」盧弼《三國志集解》也說:「竊謂承祚(陳壽)此文,實為曲筆,讀史者逆推年月,證以甄夫人之賜死,魏明之久不得立為嗣,則元仲(曹睿之字)究為誰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

」 盧氏的意思是說,陳壽原是知道應作時年三十五的,如今偏寫上「時年三十六」,這就是故意給讀者以暗示:明帝是袁家種子。

冒鶴亭先生系近代著名學者,而著有《三國志集解》的盧弼,在三國學界更是享有盛譽,這二位均認為魏明帝並非曹丕親生,而是甄氏前夫袁熙之子,其論斷顯然有相當的權威性。

但由於這一觀點並沒有足夠的史料來作支撐,因此不能算作蓋棺定論,說到底還只是「一家之言」,金先生在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另外的觀點。

我們知道,建安二十二年時,曹操身為魏王,尚未辭世,王太子曹丕除了官拜五官中郎將以外,並沒有受爵,連曹丕尚無爵祿,那他的兒子曹睿被封作武德侯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相反,如果到了延康元年,曹丕繼位魏王,假天子之名追尊先祖,同時將自己的兒子封侯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魏志·文帝紀》的相關記載應該是準確無誤的。

第5名:李嚴獲罪之謎

在託孤之前,李嚴任犍為太守大約9年左右。

李嚴的地位如何理解?據盧弼《三國志集解》云:蜀國有中左右三都護。

《三國志辭典》稱其地位相當於魏國的都督,即是都督一或兩三個州的軍事,如司馬懿的都督雍、涼,蜀國只有一州,但李嚴的中都護應該是都督幾個郡的地位,職權大於一郡,但小於一州。

但是,李嚴的託孤大臣地位卻被廢了,這是為什麼呢?章武三年與諸葛亮同為輔命大臣,任中都護,留鎮永安。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禪封李嚴為都鄉侯,假節(有誅殺一般官員的權力),加光祿勛。

這個地位與諸葛亮的地位差距不大,而實權卻差之甚遠:諸葛亮是「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

頃之,又領益州牧。

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三國志·諸葛亮傳》)。

早在劉備手裡,諸葛亮就錄尚書事、假節了(錄尚書事才有實權)。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李嚴因諸葛亮準備北伐而負責後方事務。

移住江州,其間曾寫信誘降孟達:「吾與孔明俱受(劉備)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諸葛亮也給孟達寫信:「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李嚴)性也。

」大約在此時,因諸葛亮權重,李嚴曾經寫過一封信試探諸葛亮是否忠心於劉禪,勸諸葛亮應該加九錫,進爵稱王。

而諸葛亮不但不接受,反而委婉地批評了李嚴,鼓勵大家用心消滅曹魏。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李嚴遷驃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當時蜀漢無大將軍),因曹真大舉三路伐蜀,他受命帶兵二萬趕赴漢中,後代管丞相府事務。

因李嚴遠在邊郡,曾經希望割巴郡等五郡為江州,自己擔任巴州刺史(蜀漢僅有一個益州),又以曹魏司馬懿為例請求開府。

諸葛亮沒有允許,李嚴大概心裡有些不平,所以這次諸葛亮調走李嚴後,表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後事,以安慰李嚴。

這時李嚴改名為李平。

《三國志》記載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嚴督運糧草。

因秋夏之際,值天大雨,運糧不繼,李嚴遣參軍狐忠、督軍成去呼諸葛亮退軍;諸葛亮同意退軍(退軍途中射殺曹魏名將張郃)。

《三國志》稱李平聞大軍退,為了推卸責任,不惜編造謊言,佯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說他欲以解脫自己辦事不力之責,顯出諸葛亮不進軍之過錯。

他又上表後主,說:「我軍偽退,是欲誘賊作戰」。

直到諸葛亮拿出其書信揭露其行徑後才認罪。

李嚴性格有缺點,平素自私,如陳震曾經對諸葛亮說:「(李)嚴少為郡職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

鄉里為嚴諺曰:『難可狎,李鱗甲。

』」他人際關係差,招致一些同僚的排斥,所以被罷官流放梓潼郡。

諸葛亮還曾經寫信給李嚴的兒子李豐,要求他勸其父反思過錯,日後仍有還朝的機會。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李嚴聞知諸葛亮逝世,認為後繼執政者不會給予起用他的機會,於是憂憤大哭後病死。

三國里有多次託孤,李嚴是爭鬥失敗的大臣里唯一沒有被殺的,這是非常幸運的,也和諸葛亮的大度有關,事後,他仍然任用了李嚴之子李豐,官至朱提太守(朱提郡是犍為郡所劃分出去的)。

《三國志》是良史,但這樣的記載也頗有可疑之處,在網上的爭論也很厲害:諸葛亮明明手中有李嚴的信,他怎麼麼會出此幼稚、前後矛盾的下策?所以易中天在《品三國》里說:第一,李嚴犯罪的動機不明;第二,作案手法拙劣;第三,只有一面之詞。

北京大學著名教授田餘慶在《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中說此事「過於乖謬,不符常情」,絲毫不像一個素有能名之人所乾的,所以他「頗疑其間另有文章」。

由於蜀國沒有史官,史料極少,蜀國的記載在三國里是最簡略的(《三國志》作者陳壽是蜀人,如果史料稍微寬裕一些,其中的《蜀書》當不會如此簡單),因此,事情的真相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第4名諸葛亮「棄曹操投劉備」之謎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受讚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

從三國時期至今,雖歷經1700多年,他仍為世人稱頌,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料事如神、完美無缺。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也是極具探索價值的歷史事件。

比如:明明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歷史的真相是什麼呢?諸葛亮為什麼不投效曹操和孫權,而唯獨看中了走投無路的劉備?「坐在小車上、手搖鵝毛扇」,這是我們熟悉的諸葛亮的標準形象,他當年真是這樣的嗎?據說著名的《隆中對》戰略一開始就隱藏著致命的設計缺陷……諸葛亮,琅邪國陽都縣(今屬山東沂南)人,從17歲起開始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過著一種半耕半讀的生活。

他一方面博覽群書、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師訪友、廣泛地與社會接觸。

經過十年的艱苦磨礪,逐漸成為一名志向遠大、學識淵博、關注社會、見解獨到的青年才俊。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隆中時經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將領樂毅,對此,鄰居們都一笑了之。

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諸葛亮確實是一位天才。

有這種眼光的還有兩位長者——龐德公和司馬徽。

這兩位都是諸葛亮的老師,也是當時名震荊州的學術領袖。

他們的學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兩位大師最欣賞的還是諸葛亮,稱他為「臥龍」。

□古往今來,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擁有政治優勢。

在實力上,他統一了北方,兵多將廣、錢糧充足。

在個人能力上,他堪稱雄才大略,當時的政治家無人與他相比。

特別是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賢若渴,三次頒布「求賢令」,廣納天下賢才。

對此,天下讀書人無人不知。

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諸葛亮這個人,史書上沒有記載。

但是諸葛亮對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歷史上的曹操是一個有著雙重面孔的人,性格很複雜。

起初,他有匡扶漢室的志向與抱負,後來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並最終做到了這一點。

曹操在看到民眾因戰亂而流離失所時,他會傷心落淚,並出台政策招撫流民,恢復生產、安定社會。

但是他也會因為父親之死而遷怒他人,大肆屠殺幾十萬無辜百姓。

對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連襪子也來不及穿就跑出去歡迎人才來訪,也會因一些小事而翻臉無情,殺害跟隨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諸葛亮對曹操這樣的人是絕對不會喜歡的。

諸葛亮雖然不會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慮過孫權。

孫權文韜武略,膽識過人,不愧為一代豪傑。

他據有江東,兵精而糧足。

孫權愛惜人才,而且也與手下人相處得很好。

另外,諸葛亮的大哥諸葛謹在孫權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攜,諸葛亮在東吳應該是很有前途的。

但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孫權呢?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當時東吳的大臣張昭想留下諸葛亮,被他婉言謝絕。

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說:「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

所以我不能留下。

」這是諸葛亮已經投靠劉備以後的事。

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處涼亭,名叫「抱膝亭」。

史書記載,由於尚未發現值得輔佐的明主,諸葛亮一直顯得很茫然,每當早晨和傍晚,他都獨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長嘯。

當這位讀書人倍感苦悶的時候,後來那個最賞識他、最可以發揮他才智的人——劉備,其實就在距離隆中不遠的新野縣城裡。

當時,他也苦悶極了。

劉備一生也極其坎坷。

起初,他在家鄉起兵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後來又捲入諸侯混戰,幾十年東征西討,憑著講感情、夠朋友和自己的那點謀略才一步步成長壯大起來,拉起了一支隊伍。

但他沒有聰明的謀士輔佐,所以只能時而投靠陶謙,時而聯合呂布,時而歸順曹操,時而依附袁紹,始終被人利用來利用去,跑了大半輩子,也沒跑出個名堂來,一直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

大約8年前,劉備走投無路時,才跑到荊州投靠劉表。

劉表把劉備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線替自己守住大門,扮演「炮灰」的角色。

幸運的是,在劉備鎮守新野的幾年裡,曹操忙著在北方東征西討,幾乎無暇收拾劉表。

所以劉備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

建安十二年,劉備認識了司馬徽和徐庶,這兩人向他極力推薦諸葛亮,並稱讚諸葛亮是「臥龍」。

很快,劉備就親自去拜訪一位年僅27歲、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諸葛亮。

於是就有了千古傳頌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這就是劉備的過人之處。

劉備在諸侯中被人稱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軍隊,有多大地盤,而是他對朋友很誠懇、很講信義,即使對一般的人也很有禮數,另外對老百姓也很仁慈。

所以,在天下動盪的那個年代裡,很多人願意死心塌地地跟著他。

由於有這種號召力,當時的諸侯,包括曹操和袁紹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很重視劉備,很願意與他結盟。

當然,劉備去拜訪諸葛亮,能「三顧茅廬」,主要原因還是他急需人才。

但劉備作為一個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將軍,肯屈尊拜訪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向他請教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問題,這就足以讓諸葛亮感動了。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兩個章節的篇幅來描寫劉備與諸葛亮的會見,但在權威的歷史書《三國志》中,上述內容都沒有記載,關於這一段,書中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

第3名:華容道關公義釋曹操之謎

黃蓋火燒曹操的連環戰船之後,甘寧又在其陸上聯營放火,曹操見無處可守便要退回夷陵,但是一路十分狼狽,先後遇甘寧、凌統、趙雲、張飛,又加天逢陰雨水米未進,幾乎可用束手待斃來形容。

最後關頭中諸葛亮之計奔走夷陵小路(諸葛亮料定曹操生性多疑,所以令關羽在小路生煙以誘之,是曹操認為此處乃為疑兵之計而必不設伏與此),曹操果然棄大路而走小路華容,結果正遇在此的關羽。

至於說關羽義釋曹操,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念其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對其的不予追究,放其護嫂去河北尋兄,再加上關羽乃義士,敖大夫而重士卒,從不恃強凌弱,在華容見曹操一行人實在可憐(其狼狽狀參見三國演義原文——眾士哀求,實在是慘不忍睹),曹操身為一國的丞相幾欲下跪求饒,加上關於在曹營的好友張遼的出現,使關羽更念起在曹營時的經歷,應該算是報恩於曹操,再念想從此可與曹操再無瓜葛。

難到不怕回去被砍頭嗎?還是一個忠義之人。

第2名:顏良之死。

羅本: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將盔取下放於鞍前,鳳目圓睜,蠶眉直豎,來到陣前。

河北軍見了,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一條大路,公飛奔前來。

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到來,恰欲問之,馬已至近。

雲長手起,一刀斬顏良於馬下。

關羽當時倒提青龍刀,將盔取下放於鞍前,來到顏良陣前,河北軍根本沒有與其交戰,而是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一條大路,這種情況下關羽飛奔前來。

而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到來,恰欲問之,馬已至近。

雲長手起,一刀斬顏良於馬下。

而且某些版本的嘉靖版三國中還用括號補充一段(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曰"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錦戰袍,騎黃驃馬,使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

如見他,可教急來。

"因此顏良見關公來,只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關羽歸神時,作者借普凈禪師頓悟關羽之言也明了顏良之死「向日白馬隘口,顏良並不待與公相鬥,忽然刺之」。

顏良被刺時,書中特地加上一句詩"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已經明言是因為劉備臨行語,才導致顏良束手亡。

這是嘉靖版中特意解釋的,小學生都知道,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編故事。

赤兔再快快不過公車火車,中國普通路人還有奔跑哥火車哥呢,作為堂堂一名大將(徐晃出馬,與良戰二十合,敗回本陣。

諸將栗然。

),看到有人飛奔過來難道還是一個急剎車漂移轉個圈然後問我大耳哥在不在你們那?董卓那麼大個身子看到阿瞞兩刀都會「急回身」。

而如果按嘉靖版所說,關二哥是報恩心切急欲離開曹操,就不說關羽不曉得劉備有可能在袁紹那(被阿瞞瞞住),二哥又不是翼德,二哥作為一個智商流,看著顏良「不準備迎敵」說明有可能顏良已然得到劉備或袁紹的吩咐,如果一刀刺死了他袁紹怪罪下來把劉備給砍頭了那還搞個毛。





第1名:謎底中的謎底 ——諸葛七星續命,結果魏延破壞,真能續命?

"七星燈"是三國演義中孔明在五丈原,為延續自己的生命而點的燈。

按諸葛亮的說法:"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一紀12年,在中國12是個經常用到的數字),但最後因魏延迅速入帳,使燈熄滅。

禳星之術:七星續命絕對是假的,若是真有此術,那世上豈不人滿為患……

禳星的陣式:將七盞燈按北斗七星方位擺好(世傳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向其賄賂到位,即可延後死期),然後在北極星的位置擺放一盞燈作為本命燈,通過一套為時七天七夜神秘的祈禱過程,若是本命燈保持不滅,則可為祈求人延壽一紀(12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盤點:飽受困擾的三國五大未解之謎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代之一,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情,很多人物記載。單憑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不能全信。其中有些謎團還未解開。下面,大家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探究一下三國10大不解之謎,看看都有哪些謎...

三國演義的驚世迷局,第一武將竟然是他!

1、三國演義第一武將是誰? 關於三國演義第一武將我想大家第一想到的是呂布,但是小編認為是趙子龍,常山趙子龍可以說是最受三國迷歡迎的人氣角色,文韜武略,機謀膽色,趙將軍無不是上上之選。作為一員虎將...

三國十大未解之謎:曹操是忠臣還是奸臣?

10、荀彧之死之謎荀彧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荀彧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很大的貢獻,曹操曾經稱他為「張良」。三國志上關於他的死因寫的含糊不清,他的死...

三國10大不解之謎:諸葛七星燈真能續命?

導讀:三國是歷史上最混雜的時期,很多的人物、事件真相因為社會動盪而失去真正的記載,也許正是因為此原因我們對於三國歷史才格外感興趣。下面,大家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探究一下三國10大不解之謎,看看都有哪...

揭秘:不為人知的三國歷史的十大未解之謎

三國十大未解之謎:三國,中國歷史上一段十分恢宏的歷史朝代,群雄逐鹿,而我們了解的三國大多出自於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小說《三國演義》。接下來我們就要來揭秘三國中十大未解之謎。

三國八大謎題:諸葛亮七星燈真能續命?

第8名赤壁之戰之謎悠悠赤壁江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赤壁之戰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經過此戰沒有打敗孫權劉備,這場戰役曹操元氣大傷,基本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