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到底是怎麼死的,諸葛亮到底把他怎麼著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悉三國故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劉備的託孤重任,恢復漢室江山,曾經屢次討伐曹魏,然而每次都鎩羽而歸,最後一次討伐的時候被司馬懿兵鋒所阻,於五丈原去世。

杜甫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對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棟樑的致敬。

李法曾老師扮演的諸葛亮

諸葛亮首次出祁山北伐的失敗,並非敗於司馬懿,而是敗於曹魏大將張郃。

當時諸葛亮先聲奪人拿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曹魏大驚,於是派遣曹真和張郃兩路大軍夾擊隴西的蜀軍。

諸葛亮的計劃是安排趙雲、鄧芝帶領少量部隊作為疑兵,牽制住曹真;安排魏延、吳壹繼續絞殺曹魏在隴西的其他城池;安排馬謖、王平駐守街亭,負責阻截張郃,避免曹魏增援大軍在隴西徹底平定前進入戰場。

但是偏偏就是防守街亭的馬謖出了事。

堅持屯兵山上的馬謖

馬謖年輕時喜歡紙上談兵,這個很對諸葛亮的胃口,覺得馬謖是個人才。

但是劉備生前就看出馬謖不堪大用,白帝城託孤時就特別交代諸葛亮不能對其委以重任,但是諸葛亮偏偏不聽。

在派誰堅守街亭的問題上,諸葛亮力排眾議,讓毫無實際作戰經驗的參軍馬謖充當主將。

諸葛亮在馬謖臨行前一再交代,要他據守城池,在要道上布防擋住張郃,可是馬謖一到街亭戰場,就馬上把部隊駐紮到山上,企圖憑藉山勢險要來衝擊曹魏軍隊。

結果經驗老到的張郃先派人切斷了馬謖軍隊的水源,蜀軍陣腳大亂,一潰千里。

諸葛亮看到魏軍合圍之勢已成,被迫率領軍隊撤退,第一次伐魏就這樣草草結束。

河間名將張郃

失利之後自然要處分有關責任人,其中馬謖當然是此次失利的罪魁禍首。

但是史書在陳述馬謖的下場時卻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說法。

就連《三國志》中對馬謖下場也有不同的記述。

馬謖下場一:逃亡

根據《三國志·向朗傳》的記載:「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就是說馬謖在出事以後就畏罪潛逃了,而當時的丞相長史向朗因為與馬謖交情好,在明知馬謖逃跑的情況下卻知情不報,諸葛亮因此大怒,免去了向朗的官職。

馬謖下場二:處死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街亭戰敗後,諸葛亮「戮謖以謝眾」;《三國志·王平傳》記載,「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資治通鑑》記載,「亮既誅馬謖及將軍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

這幾處說的都是馬謖在戰後被諸葛亮抓起來處死了。

卡通版大將軍曹真

馬謖下場三:死於獄中

《三國志·馬謖傳》記載:「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物故就是死亡的意思。

也就是說馬謖是在戰敗後被諸葛亮關押,最終死在了監獄裡。

三種說法各不相同,就連《三國志》本身對馬謖的死法就有三種。

到底馬謖是怎麼死的?有人將以上三種說法加以結合,於是有了以下馬謖下場四:

馬謖在街亭兵敗之後,知道自己罪責重大,以諸葛亮治軍之嚴明,自己必死無疑,於是選擇了潛逃。

長史向朗出於朋友感情,選擇了知情不報。

後來馬謖還是被諸葛亮逮住,關押在大牢之中。

那他怎麼死呢,無論是「戮謖」還是「誅馬謖」都是將馬謖處死的意思,處死未必要公開嘛,可以賜馬謖在獄中自裁,也可以在獄中非公開殺掉馬謖。

這也就符合了《馬謖傳》中「謖下獄物故」這句話了。

揮淚斬馬謖

當然,還有一種腦洞大開的說法,就是作家馬伯庸在小說《三國配角演義》里虛構的馬謖下場五:馬謖實際上在街亭一戰中被費禕、王平設計陷害,後來在獄中得了天花,被當做死屍遺棄後逃出生天。

多年後,馬謖化身魏國人郭脩,在姜維的安排下刺殺了費禕。

這種演繹不違反史書,缺充分依據,但是好玩。

連環畫里的姜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失街亭後潛逃 歷史上馬謖沒被諸葛亮「斬」

馬謖,字幼常,襄樊宜城人,生於公元190年,死於公元228年。馬謖在歷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卻很高,一部《三國演義》的小說,一出《空城計》的戲曲,使他以紙上談兵的形象定格在歷史的天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