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罵死的王朗 正史中給曹丕獻了滅蜀吳的最重要一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高舉尊劉抑曹的大旗,為了突出劉備集團人物的高大上,不惜把曹、吳集團的各色人等拿來做墊腳石。
不少人被黑得不成樣子,最慘的當是曹魏的大臣王朗。
演義上說老王朗自詡口才出眾,要遊說諸葛亮歸降,結果反被諸葛亮一通譏笑挖苦,當場氣死。
孔明先生的罵詞也傳誦多年:「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大漢二十四代先帝?…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這個橋段流傳很廣,想想當場罵死一個人,諸葛亮的毒舌真不是玩的。
而王朗先生則背上大黑鍋再也脫不下來。
九泉有知,真是再氣死一次。
1、經史大家
其實王朗是漢末魏初的大知識分子。
著作等身,影響力很大。
他的作品《周易傳》是曹魏時期學習《易》的第一教科書。
他在儒家經典中的註解,成為「王學」,到他的兒子王肅手上更加發揚光大,成為一門重要的經史學問。
王朗年輕時候就以博學多聞享譽四方,他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史典籍擔任郎中,是典型的學而優則仕的人物。
楊賜死後,王朗棄官為他服喪,表現出一個儒家知識分子的道義。
好幾年後在各方大員的再三邀請之下,他才出山,到徐州刺史陶謙手下擔任治中從事。
其時正值漢獻帝被李傕郭氾等董卓餘黨捏在手裡,很是憋屈。
王朗勸得陶謙向漢帝進貢,以示忠心。
漢獻帝在水火之中有地方大員千里迢迢來示忠,自然很高興,提拔陶謙為安東將軍,王朗也上位為會稽太守。
王朗在會稽幹了件出名的事。
當時會稽百姓把大禹和秦始皇放在一起祭祀。
作為儒家傳承之人,王朗認定秦始皇是個暴君,不配享用民間的祭祀,堅決取締了秦始皇的祭祀活動。
孫策橫掃江東,讀書種子王朗那裡是小霸王孫策的對手,被打的落花流水,被孫策活捉。
孫策敬重知識人,沒有太難為王朗。
後來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徵召王朗,王朗從江東出發,因路上戰亂頻繁,道路阻絕,走了一年多才到達許昌。
當時許昌的大知識分子們都很關心王朗的行程。
他還在路上時,建設部長,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寫信給他,殷殷告白說:山高水遠,音信斷絕,更加增加了對您的思念。
現在皇帝寬容,曹公輔政,思賢如渴。
知道您正浮海而來。
相會有期,珍重為上。
——表達了對王朗的欽慕和思念,可見老王在首都士人圈子的名聲好響亮。
王朗在曹魏政權最後當到了司空,和鍾繇、華歆並列三公。
曹丕評價說,咱們大魏朝的三公,都是一代偉人,後世看來是難以超越的。
真實的王朗在曹魏朝可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啊!
世說新語中講了個故事,說王朗和華歆一塊坐船逃難,有個人求搭載。
華歆不願意,王朗說船很空嘛,幹麼不讓坐?
後來強盜追來,王朗就想拋下搭船人,華歆又不肯了。
說:「本來不想讓他搭船就是考慮到這一點。
現在答應人家了,危難之中怎麼能拋棄呢?」
還是帶著那人一塊走。
世人以此判斷,王朗不如華歆。
這故事不能太當真,不過也說明在世語成書的劉宋時期,王朗的名聲就不一定了。
到了三國演義中就讓羅貫中先生再踏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2、空談誤事
像一切作學問的大學者一樣,王朗也很喜歡坐而論道,談玄學,講真理。
肯定是滔滔不絕,夜繼以日地講課吹牛,樂此不疲。
諸葛亮倒是在後出師表里批評過王朗。
說劉繇(揚州刺史)、王朗(會稽太守)這些人身居州長、郡長的位置,天天提問回答,動不動引用聖人的話,空談人生玄學。
可就是不準備軍務,眼睜睜地看著孫策日漸強大而一點措施沒有,真是空談誤國的典型。
其實王朗在江東還算像模像樣地抵抗過孫策的擴張,算對得起自己的崗位和飯碗。
孫策打敗了劉繇,已經兵強馬壯。
進攻會稽,王朗手下的功曹虞翻勸他,咱們真的打不過孫策,還是跑吧,避開兵鋒。
王朗不同意,發兵守住固陵,孫策渡河進攻,打了幾次還沒有攻下來。
用兵上王朗自然不如孫策,孫策乘夜色在岸這邊點上無數火把為疑兵,拖住了王朗的兵力。
自己率精兵從查瀆過河直取王朗後方,打得王朗大敗,乘船跑到東冶,再被孫策追上打個精光。
王朗這才投降了孫策。
孫策沒殺他還是取笑了一通,怎麼敢抵擋我的大兵?
現在怎麼辦你自己說說看!
派手下的軍師張昭勸王朗為自己效力,王朗不肯。
最後孫策還是應朝廷召令讓他到許昌去。
曹操見了王朗,問他孫策是個什麼樣的人。
王朗說,孫策志向遠大,勇冠三軍。
張昭這樣的江東大才為謀臣,周瑜那樣的英雄豪傑為將帥,將來必成大業。
絕不是雞鳴狗盜之徒。
曹操也有點看不起清談的人,請王朗吃飯,故意笑著說:「可不能學你過去在會稽,丟了個多麼好的飯碗。
」
王朗嘆道:「言行舉止拿捏得恰到好處,真的不容易。
」
曹操說:「這話怎麼說?」
王朗說:「當年我在會稽,身為長官,不能保境安民,叫『未可折而折』。
明公今天的作法(當場譏笑客人),就是『可折而不折』。
」
有分寸地回擊了曹操一下:曹大人,你怎麼哪壺不開提哪壺呢?我是你請來的客人嘛,這樣說是不是太不厚道了?
3、廟勝之策
王朗不算是實幹家,處理具體事務不是他的強項,是一個當大學教授的人才。
不過在國家的大方向,歷史的大走向上還是有一定的眼光。
曹魏建國後,王朗擔任過大理,司法長官。
他的判決,務求寬容,這是儒家的傳統,不喜歡過於苛刻精細的官吏,這也體現了他的長者之風。
曹丕稱帝,王朗給他上了個奏章:
主講育民省刑。
大意是天下征戰了三十年,幸好先王(曹操)平定了北方。
現在人民安家樂業,漸有生民之像。
只要暫時不發動戰爭,好好養育百姓,懲惡揚善,按農時耕種。
二十年後,人口滋生,兵源巨大,就可以順利戰勝吳蜀倆國。
這也許是曹魏國對付吳蜀的最有力一招。
三國鼎立後,魏國占了文化強盛、人才輩出的地區。
現代人看三國故事的地圖有個錯覺,以為三方地盤差不了多少。
其實曹魏地區才是當時中國的中心地帶,占據三分之二的有用地盤。
吳、蜀的南方人口少、經濟落後。
如果沒有戰爭,如王朗所言,和平發展上二十年,曹魏真的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所以後人說諸葛亮進攻中原是以攻為守,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三國後期,曹魏對吳蜀的優勢越來越明顯,終於由曹魏的繼任者司馬氏統一了全國,就是明證。
魏明帝時大起宮殿,徵召後宮。
勞役繁多,百姓很苦。
明帝的幾個皇子連連夭折,老婆一個團,大肚子的沒幾個。
大臣們都很著急,這繼承人怎麼辦嘛!
可這是有關皇帝的面子的私家事,沒有一定的分量的人是不敢說話的。
身為司空的王朗上疏說:
周文王十五歲就有了長子,周武王年老才生下成王。
每個人當爸爸的時間不一樣。
陛下您比周武王生成王時年輕,但比周文王生子時年紀就大了。
如今皇后還沒產下太子,其他嬪妃養育的孩子也少。
周禮說後宮以一百二十人為好。
秦漢後經常幾百上千人,可到產房的一樣不多嘛!
所以求多子要專心一意,不在於女人多。
嘮嘮叨叨一大通,還講到小孩冬天不要穿得太厚,包得太緊等等。
——看來三國演義中把王朗選出來寫成大嘴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魏明帝客客氣氣地回復,您老人家的忠心厚意我明白,我子嗣未立讓您擔憂了。
我一定聽你的好意見。
或許在心裡罵上一句老不死!
王朗死於曹魏太和二年,諡號成侯。
他和諸葛亮也有交集的地方。
曹魏國初建時,王朗、華歆、陳群這些大佬都以私人的名義給諸葛亮寫過信。
大講曹魏得天下是天命所在,希望孔明先生識時務為俊傑,舉巴蜀歸順。
諸葛亮全部沒有回信,寫了篇大文章《正議》公布給大家看:以前項羽強大吧?占據中原,可是無德,最終還是敗亡。
光武帝劉秀在昆陽,幾千老弱兵馬,照樣打敗了王莽的百萬大軍。
何況我現在手上有十來萬的大軍,依大義討伐逆賊,無往而不勝!最後孔明說:「你們這幾個白髮老先生,想學蘇秦張儀,鼓動如簧之舌講所謂『天命』,真是浪費筆墨的舉動,太不自量力了吧!」
這個倒是諸葛亮和王朗鬥嘴的真實的來源嘍!
諸葛亮真的罵死了王朗嗎?王朗:別聽羅貫中瞎忽悠,他沒恁大本事
王朗,歷史上一個因被罵而成為千古廣為人知的人物。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中這樣說的,諸葛亮北伐時,王朗不顧已經76歲之高齡,胸有成竹來勸諸葛亮「棄暗投明」被諸葛...
真實三國歷史,周瑜的謀略才能是遠遠超過諸葛亮的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得...
曹魏開國三公,竟然有兩個是拜孫策所賜!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年,曹丕繼承曹操魏王位,大賞功臣,以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也就是在同一年,曹丕代漢稱帝,正式建立曹魏政權,仍然仿照漢制,置三公,改...
此人膽氣不懼孫策,卻被諸葛亮罵死,其後代卻成為一國之君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士族代表往往是這個時代的翹楚,像諸葛亮、司馬懿、荀彧、荀攸等士族代表,不但有著文人的風骨,又有著武將的膽氣,能夠馳騁戰場。在眾多文人之中,就有不少傑出代表...
三氣周瑜?罵死王朗?歷史上諸葛亮到底氣死過多少人?
談到三國時期,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大多數人的三國知識都是來自這本書,但《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裡面有不少人和事都經過文學美化過了,其中諸葛亮就是一個被《三國演義》神話...
王朗是怎麼死的 諸葛亮罵死王朗是無中生有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罵死王朗這段挺火的,特別諸葛亮那句「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徒!」一時之間成為了網絡流行語。那麼歷史上的王朗是否如演義這般如此不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