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丨曾國藩的教子與治家之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古代有兩個不同的傳家理念,一個是傳給有形的財富,一個是傳給無形的精神。

什麼能夠傳之久遠,有形的不一定久遠,它有生有滅,有盛有衰,唯有精神財富可以長久地傳承。

民間也常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人類的大智慧。

曾國藩一生寫家書數以千計,對子弟諄諄教誨,子孫後代能人輩出,他的教子和治家經驗有哪些呢?

古語有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一個品行高尚、能力出眾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的事業,留給後代的恩惠福祿,至多五代就消耗殆盡了。

但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曾國藩的後代哪怕到了六七代,沒出過一個廢人、一個紈絝子弟。

曾氏家族對治家非常重視,曾國藩的祖父就很重視家庭教育,但形成很好的家風還是在曾國藩一代。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少時也是一個紈絝子弟,30多歲改邪歸正,對他的三個兒子管得很嚴。

到了曾國藩,他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把「修齊治平」作為自己的目標。

儒家認為「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修身齊家」,因此曾國藩對家的治理非常注重。

總體來看,曾國藩對家的治理看重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01

一 是 孝 悌 和 家

曾國藩強調孝悌和家,所謂孝,是對父母長輩的敬重和報恩;悌,是對兄弟姐妹的友愛和關心。

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還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曾國藩深受孔學影響,十分看重孝悌在齊家中的意義和作用,強調只有孝悌,才能使家庭和睦、興旺發達。

咸豐四年八月致諸弟信中說: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

他甚至認為,孝悌比耕讀更重要,即耕讀之家能延續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則可綿延十代八代。

曾國藩自己終身躬行孝悌,是孝悌的楷模。

在孝的方面,曾國藩對祖父母、父母極其恭敬孝順。

他始終以很低的姿態給父母長輩寫信,常常盛讚其德其行,時時噓寒問暖,經常稟報商議家事,懇請兄弟子侄盡孝盡責。

曾國藩經常為不能親身孝敬父母長輩而內疚慚愧。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致諸弟信中說:「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錦繡,竟不能效半點孫子之職;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親之勞,每一念及,不覺汗下」。

當父母長輩稍有病恙,曾國藩深切擔憂,他說:「祖父大人之病,日見日甚如此,為子孫者遠隔數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

當母親病故時,曾國藩更是哀痛不已,深深自責。

咸豐二年七月給紀澤的信中說:「余德不修,無實學而有虛名,自知當有禍變,懼之久矣。

不謂天不隕滅我身,而反災及我母。

回思吾平日隱匿大罪不可勝數,一聞此信,真無地自容矣」。

在悌的方面,曾國藩對弟妹們關愛備至,真正起到了「長兄如父」的作用。

曾國藩有弟弟四人,其家書的精華在於與弟書及訓子書,尤其是與弟書,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都超過訓子書。

一般而言,關心子女容易,關心兄弟姐妹難,因為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而兄弟姐妹則會自立門戶,漸行漸遠。

曾國藩在大量寫給諸弟信中所充溢的兄弟之情,令人深為感動,這不僅體現其望弟成才的苦心,而且體現其崇高的道德風範。

曾國藩對弟妹們的關心是全方位的,既有生活上的關心,又有讀書上的關心,還有做人上的關心。

在生活上,道光二十九年三月致諸弟信中說:「予尚有寄蘭妹、蕙妹及四位弟婦江綢棉外褂各一件,仿照去年寄呈母親、叔母之樣」。

在讀書上,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致諸弟信中說:讀書講究志、識、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在做人上,當得知四弟以在家塾不利於讀書而想外出時,道光二十二年十月致諸弟信中勸誡說:「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

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難能可貴的是,儘管在教育關心諸弟上付出了極大努力,曾國藩仍自責自己未盡全力。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致諸弟信中說:「予生平於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

02

二 是 勤 儉 持 家

曾國藩強調勤儉持家,他對勤儉的理解十分直觀具體,同治二年十二月給侄子紀瑞信中說:「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僕婢僱工」。

他一生奉行勤儉自律,咸豐六年九月給兒子紀鴻的信中說:「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

他特別崇尚勤儉的家風,多次給予深情回憶。

在給侄子紀瑞信中說:「吾家累世以來,孝悌勤儉。

輔臣公以上吾不及見,竟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竟日無片刻暇逸。

竟希公少時在陳氏宗祠讀書,正月上學,輔臣公給錢一百,為零用之需。

五月歸時,僅用去一文,尚餘九十九文還其父。

其儉如此。

星岡公當孫入翰林之後,猶親自種菜收糞。

吾父竹亭公之勤儉,則爾等所及見也」。

信中所說的輔臣公是曾國藩的高祖父,竟希公是曾祖父,星岡公是祖父。

因此,在道光二十七年七月稟父母信中,他明確指出:「勤儉本持家之道」;同治三年八月致四弟信中說:「余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

對於曾國藩的勤儉主張,如果僅僅從物質和經濟層面理解,就會顯得低俗和淺薄,他實際是從道德和精神層面強調勤儉持家。

在曾國藩看來,勤儉是君子所為。

在給兒子紀鴻的信中,他說:「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

此君子也」。

所以,在咸豐四年八月致諸弟信中,他要求「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咸豐八年十一月致諸弟信中又說:「後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

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菜」。

在曾國藩看來,勤儉是保家之道。

曾國藩一生戒懼「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特別是當了大官以後更是誠惶誠恐,最怕子侄後輩染上驕、奢、逸的毛病。

咸豐四年九月致諸弟信中說:「諸弟在家,總宜教子侄守勤敬。

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侄,最易流於驕,流於佚。

二字皆敗家之道也,萬望諸弟刻刻留心,勿使後輩近於此二字,至要至要」。

咸豐十年十月和十二月前後兩封致四弟信中說:「余在外無他慮,總怕子侄習於驕、奢、逸三字。

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弟切戒之」;「時事日非,吾家子侄輩總以謙、勤二字為主。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咸豐十年十月致九弟季弟信中說:「賢弟教訓後輩子弟,總以勤苦為體,謙遜為用,以藥佚驕之積習,余無他囑」。

03

三 是 耕 讀 傳 家

曾國藩強調耕讀傳家,所謂耕讀傳家,本質上是要求家人既學謀生,又學做人。

耕是謀生的手段,主要指農業生產,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全生命;讀是做人的路徑,主要指學習聖賢教誨,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道德。

尤其是讀,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讀書做官,而是學習做人的道理。

即使不讀書、不識字的人,也要學習做人的道理。

咸豐四年四月,曾國藩在寫給諸弟的信中指出:「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

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

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

庶漸漸務本而不習於淫佚矣」。

在這封信的最後,曾國藩強調耕讀傳家「至要至要,千囑萬囑」。

咸豐六年九月其在給兒子紀鴻的信中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同治四年五月致四弟九弟的信中說:「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

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禮義之旗幟也」。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曾國藩致諸弟信中說:「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

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賡延一二代者鮮矣。

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

他說,自己仔細研究思考,發現做官的人家就是一代兩代,做生意的人家大約三代四代,耕讀人家如果勤儉可以延續五代六代,孝友人家就會十代八代,教導兄弟和子孫要做耕讀勤儉孝友的人家。

04

四 是 和 睦 鄰 里

曾國藩祖父很注重與鄰里之間的關係,常說「人待人,無價寶」,即人與人之間的友善相處,是人生的無價之寶。

曾國藩繼承祖父的思想並將其作為重要的治家方略和傳家寶典,他引用幕僚李榕之母的兩句話「有錢有酒款遠親,火燒盜搶喊四鄰」,來教育家人不要怠慢鄰里鄉親。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寫給兒子的家中寫到:「我家初移富坨,不可輕慢逝鄰。

酒飯宜松,禮貌宜恭,或另請一人赦待賓客亦可,除不管閒事、不幫官司外,有可行方便之處,亦無吝有也」。

家人要對鄰里恭敬友愛,如果有鄰里來家中,必須恭敬款待,如果自己沒有那份精力,就專門請一個人在家款待賓客,以做到有喜必賀,有疾必問。

曾國藩強調,兄弟子侄必須正確處理與鄰里的關係,講求相互謙讓,做到以鄰為善。

某年曾家修黃金堂,因爭地界和隔壁鄰居發生矛盾,兩家互不相讓以致鬧到要去縣衙打官司,曾國藩得知此事後連夜寫了封長達千字的家書,並在文末附上清朝康熙時文華大學士主張包容思想的一首詩文「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元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曾氏家人心情豁然開朗,為鄰居讓地三尺,鄰居深受感動也像曾家修建新宅提供了方便。

與鄰里相處,曾國藩注重以和為貴,同時也要求家人做到散財濟困,惠及鄉鄰,為了幫助鄉民,曾國藩在家書中提出了設置義田的想法「吾自入官以來,即思為曾氏置一義田,以贍救孟學公以下貧民;為本境置義田,以贍救二十四都貧民」。

05

曾 國 藩 的 教 子 之 道

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

他教育子女的方法有幾點值得我們重視,一是對子女期待什麼,指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上文提到一段他寫給兒子的很有名的話:世界上的人都希望子孫做大官,我不希望,但願做「讀書明理之君子」。

這句話的核心,首先是讀書,讀書的目的是明理,然後做君子。

並不是要做很大的官,賺很多的錢。

他說,凡辦大事,半由人意,半由天意。

有一半是天命主宰著,自己把握不了。

唯有一點是自己能夠把握的,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就是做君子。

他把道德修養看得高於社會地位。

曾家後人把這條視為根本,牢牢記住,就是做讀書明理的君子。

所以家族沒出什麼「敗家子」。

曾國藩後人的成就大多在教育界文化界,比如第四代中,曾寶蓀是中國第一個在歐洲獲得學位的女性,一生獻給了教育事業,在湖南創辦了第一家女子學校——「藝芳」女子學校,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女性知識分子。

其堂弟曾約農也是在倫敦大學獲得學位,回到長沙創辦了克強大學,後來到了台灣,創辦東海大學。

曾氏家族的後代中有詩人曾廣鈞、化學家曾昭掄、考古學家曾昭燏等。

曾國藩對子女要求的第二點,即身心的健康高於學業與功名。

子女首先要求身體健康,心靈健康,學業和功名還在其後。

第三點就是富貴人家子弟要有寒士之風,曾國藩有意打掉家人在財富和權勢上的依恃,同治三年六月曾國藩兄弟打下南京,七月他的兒子曾紀鴻在長沙參加舉人的考試。

那時曾氏家族正如日中天,曾氏兄弟戰功赫赫,兄弟倆同日封侯封伯,這在中國歷史上除了皇親國戚沒有第二例。

但曾國藩寫信給兒子,給他立規矩:在考試之前不能遞條子,拜門子,考完以後立即回鄉下去,不要留在長沙,長沙的風氣太不好,奢華風氣盛行。

曾紀鴻依照父親的話去做。

這年,曾紀鴻真的沒有考上,但他也沒任何牢騷。

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曾國藩不留錢財給子孫。

他說,如果兒孫有用有才,沒有祖上的錢他也有飯吃,兒孫沒用,再多錢財也會坐吃山空。

一百多年來,曾國藩對後世最大的意義在於,他是道德的楷模,人格的榜樣。

中國優秀文化的落腳點是人的文化,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梁啓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里說:「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他認為曾國藩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自拔於流俗」,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精神境界超出於普通人之上。

時至今日,曾國藩的治家和教子經驗都值得今人借鑑。

◎本文參考書目為《曾國藩家書家訓》轉載請註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曾國藩為子孫留下八個字,塑造了曾氏家風

曾國藩是一個地道的農家子弟,沒有任何的依傍與靠山,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晚清力挽狂瀾的中興名臣,封侯拜相。同時,曾國藩還留下了一千多封家書,被後世奉為治家的楷模。蔣介石給兒子寫信,常常會說,我近來...

曾國藩:舐犢情深在作文

文/姜野軍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名臣」,更是文章大家。其傳世文字,精華部分首在家書。讀《曾國藩家書》,相較於《清史稿》里曾國藩的威重端肅,我們更多地看到他的平易親和。 作為一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