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當如曾國藩:他憑什麼被稱為「千古第一父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晚清名臣曾國藩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其實曾國藩也是一位優秀的父親,稱他為「千古第一父親」一點也不為過。

因為他編寫的一部家庭教科書——《曾文正公家書》已成為中華民族家教經典,並且他的家庭教育成果為後世矚目。

曾氏子孫歷久不衰,代有人才出。

到底曾國藩是怎麼教育子女的呢?

五世不斬,曾家八代人沒有一個敗家子

到現在,曾國藩兄弟的後人已經綿延至第八代,如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昭掄、曾憲植等有突出成就的竟多達240餘人。

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後人中沒有出現過一個敗家子。

曾國藩的大兒子曾紀澤是近代著名的愛國外交家,在沙俄虎口中奪回四百平方里的土地,是近代中國在談判桌上為國家爭得利益的惟一外交官員。

小兒子曾紀鴻是一個數學家,致力於圓周率的研究,曾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的一百位。

他的直系後人,有第三代的著名詩人曾廣鈞、外交家曾廣銓、第四代的著名教育家曾寶蓀、曾約農……

曾國藩的第四代外孫有做過台灣「國防部長」的俞大維、著名學者俞大絪。

他的弟弟的後人中有第四代的著名化學家曾昭掄、著名考古學家曾昭燏,第五代有著名革命家曾憲植、著名畫家曾厚熙。

有人作過統計:曾氏家族從他的父親以下到科舉制度廢除七十餘年間,共出秀才、舉人、進士、翰林二十多個。

實行新式教育制度後,他的子孫大都大學畢業,留學外國。

古人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曾氏家族卻五世不斬。

這種世世代代福澤綿延的奇蹟實屬罕見。

曾氏家族長盛不衰,其秘籍在於曾國藩所書寫的近1500封家書。

書中記錄了曾國藩從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後30餘年繁忙的翰苑和戎馬生涯中,體悟總結的修身、戒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為學、從政、治軍等處世之道。

20世紀50年代,曾憲植(右二)和周恩來、張元(左一)、陳楚平合影於中南海西花廳

不讓子女做官,是家族不敗秘籍之首

曾國藩在家訓說過這樣的話:「吾細思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

曾國藩希望子女做讀書明理之君子。

咸豐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寫信給九歲的兒子曾紀鴻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

此君子也。

」教育九歲的兒子要成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這樣的期許較之一般的望子成龍教育顯得境界更高。

曾國藩還精心挑選了一些歷史上的名人作為子女的榜樣。

他曾寫了三十二個字,命兒子紀澤畫出此三十三人的像,為子孫楷模: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軻

班馬左莊:班固、司馬遷、左丘明、莊周

葛陸范馬:諸葛亮、陸贄、范仲淹、司馬光

周程朱張:周敦頤、程顥和程頤、朱熹、張載

韓柳歐曾: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

李杜蘇黃: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

許鄭杜馬:許慎、鄭玄、杜佑、馬端臨

顧秦姚王:顧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孫

而位居「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的霍光卻是另一番風景。

霍光是西漢名將霍去病的異母弟,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秉持朝政前後達20年,為漢室的安定和中興建立了卓越功勳。

應該說,作為具有深謀遠略的一代政治家,霍光也曾十分注重自身的政治和道德修養,然而他終究擺脫不了「君子之澤庇蔭後世」思想的束縛,未能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子女和家庭。

他過世後第二年,霍家即因謀反被族誅,以至於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為其留下了「不學亡術,闇於大理」的歷史評價。

青年毛澤東曾是曾國藩的「粉絲」。

他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他還曾向黨的高級幹部推薦過幾本書,其中便有《霍光傳》。

聯想到老人家反覆強調的「要認真看書學習,要管好自己的子女」這兩條意見,就不難看出其深意。

像霍光家族這樣的悲劇不唯在歷朝歷代,甚至於今天都在不斷上演。

這些年揭發出來的大大小小的「老虎」和「蒼蠅」,曇花一現的「暴發戶」,又有幾個傳承了良好的家風、家教?

孝友之家,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正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言:「吾細思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

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什麼是孝友?孝,是對長輩的態度:恭敬順從。

友,是對平輩的態度:善意仁愛。

一家人若以孝友態度相處,則家庭的興旺可持續到十代八代。

曾國藩稱,「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

對於家庭關係,曾氏家庭教育注重溫情,主要體現在孝、勤、恕。

曾國藩要求家人之間不可說「利害話」,要注意家庭和睦不能傷感情,要學會寬恕包容家人。

曾國藩是有包容力的家長。

曾國藩九弟住在曾國藩家裡時鬧脾氣,不和嫂子侄子們一起吃飯。

一個把飯菜端到自己房間吃,一連幾個月曾國藩也把自己的飯菜端過去跟他一起吃。

曾國藩流露出的寬容之情讓九弟也不好意思起來,向兄長與嫂子道歉。

身教重於言教,大事小事都以身作則

曾國藩很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

而且不管事情有多小,他都一絲不苟。

「家中養魚、養狗、種竹、種蔬四事,皆不可忽。

一則上接祖父以來相承之家風,二則望其外有一種生氣。

登其庭有一種旺氣。

」此等「小事」,列入家教,可見其細緻入微。

曾國藩在大事小事上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他必須首先做到,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他深知「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

他要求孩子生活要儉樸,他自己首先就做到生活儉樸,兩袖清風。

這種生活小事,他也沒有放過,凡是在吃飯時遇到飯里有穀粒,他從來不把穀粒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齒把穀粒剝開,把谷里的飯吃了,再把穀殼吐掉。

孩子們覺得奇怪,這種做法,就連下人也不曾有過的呀!他就告訴孩子們「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並且要求紀澤、紀鴻也這樣做。

不主張讀書太刻苦,鼓勵子女多親近大自然

曾國藩看重讀書,看重學業,但他深知讀書治學是一種艱苦繁重的腦力勞動,極容易使心靈遭受堵壓,身體遭受戕害。

所以,曾氏在指導兒子求學的時候,總是強調一定要以輕鬆的心情讀書,從讀書中求得快樂。

他對兒子說:「要養得胸次博大活潑」,「胸中不宜太苦,須活潑潑地,養得一段生機」。

因此,曾氏不主張讀書太刻苦,不要死記呆背,實在背不出就算了。

要多散步,多親近大自然,看花,看竹,看山水。

要注重養生,身心都要放鬆。

要堅持飯後散步,臨睡洗腳。

他甚至在發自軍營的家書中為兒子畫出散步的路線:既鍛鍊了身體,又看望了長輩,兩全俱美。

顯然,在曾氏的心目中,兒子們的心靈活潑、身體健康比學業優異更為重要。

曾國藩故居

不給子孫留財產,「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曾國藩作為晚清重臣,位居高位。

其子侄後人是「富二代」和「官二代」,但曾國藩對子女要求極為嚴格。

他希望家人樹立勤勞儉樸的人生態度,反對浪費和奢華享受。

曾國藩反反覆復地要求,兒子們要勤於讀書、做文章;女兒和媳婦每個月要給他做一雙鞋子,還要把下廚做飯。

就連當年小女兒出嫁,歐陽夫人弄丟了唯一貴重的陪嫁品金耳勺,悔恨得幾天都寢食難安。

「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一日不勤則將有饑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

」道光二十九年,在京師做禮部侍郎的曾國藩寫信給弟弟說:「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

」提倡寒士之風,不留資產給後人,被曾國藩多次提及。

「不留財產給子孫是大智慧。

多少官員為給子孫積攢錢財而身敗名裂,多少商人為給子孫積累財富而勞累致死?」《曾國藩》一書的作者唐浩明借用林則徐一段發人深省的話進一步闡釋:「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這對於時下社會非常有借鑑意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讀丨曾國藩的教子與治家之道

中國古代有兩個不同的傳家理念,一個是傳給有形的財富,一個是傳給無形的精神。什麼能夠傳之久遠,有形的不一定久遠,它有生有滅,有盛有衰,唯有精神財富可以長久地傳承。民間也常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