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曾國藩的修身齊家治國之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文根據蕭一山著《曾國藩傳》(海南出版社. 1994年第1版)及曾國藩相關家書、日記等資料總結而成,期從前人修養之道有所借鑑,以資進德。
一. 出身
曾國藩生於清朝嘉慶16年10月11日(公元1811年11月26日),湖南湘鄉人,原名子城,字伯涵。
21歲時,取「滌其舊染之污,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的意思,改字滌生;28歲置身翰林後,抱有澄清天下之志,改名國藩。
他出身農民家庭,祖上五六百年都以農為業。
到他父親一輩時,才開始讀書求科名。
他父親一共應試17次,到43歲補入秀才時,曾國藩已22歲。
求學
曾國藩的父親雖屢考不中,但從小對他教育頗嚴,8歲時就叫他讀五經,還常常在枕邊叫醒他來背誦《詩》、《書》。
在父親的督責下,曾國潘不到兩年就把五經讀完了。
然後開始學習八股文,以及《周禮》、《儀禮》、《史記》、《文選》等著作。
23歲那年,也就是他父親補入秀才的第二年,曾國潘考取秀才。
24歲時,考中舉人。
25歲時進京參加會試,沒能考取,歸途中借錢買了套《二十三史》帶回家研讀。
28歲那年,借錢進京再次參加會試,考中三甲第四十二名進士,隨後以朝考一等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修身
曾國藩非常注重修身,講求理學慎獨功夫,通過堅持寫日記對自己的言行思想進行反省,通過不斷的反省來砥礪品行、增進道德。
例如,他夢到別人獲利而覺羨慕,醒來後就痛加自責,認為自己太卑鄙(昨夜夢人得利,甚學艷羨,醒後痛自懲責,謂好利之心,至形諸夢寐,何以卑鄙若此。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十日記);早上醒來賴床,就罵自己是禽獸(醍早沾戀,明知大惡而姑蹈之,平旦之氣安在?真禽獸矣!——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寫日記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三省吾身"、"進德修業"。
曾國藩還制定了一個課程表,列出了自己的十二項功課,分別是:
1. 敬:整齊嚴肅,無事時寧靜安泰,應事時專心致志,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狀態。
2. 靜坐:每天靜坐半個時辰,體悟天性中本真的的仁心。
3.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賴床。
4. 讀書不二:一本書還沒讀完,不去看其它書,每天以讀十頁為標準。
5. 讀史:每天細讀十頁。
6. 謹言:說話謹慎。
7. 養氣:氣藏丹田,心懷坦蕩,沒有什麼事是不可以對人言說的。
8. 保身:節制操勞,節制慾望,節制飲食。
時刻像養病一樣保養好自己的身體。
9. 日知所亡:每天寫《茶餘偶談》二則。
10. 月無忘所能:每月做詩文數首。
11. 作字:早飯後練字半個時辰。
12. 夜不出門:晚上不出去應酬玩樂。
通過踐行上述十二項功課,曾國潘從德(敬 、謹言、養氣)、智(讀書不二、讀史、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體(靜坐、早起、保身、夜不出門)三方面對自己進行全面的修養鍛鍊,而且他也秉持恆心力行之,終成一代大家。
四. 齊家
曾國藩家族人才輩出,在政界、文藝界、教育界、考古界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不凡成就。
如曾紀澤(外交家)、曾廣鈞(曾任廣西知府、梁啓超譽為詩界八賢)、曾昭掄(化學家 、中科院院士)、曾憲植(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副主席)等等。
家族人才的湧現,和曾國藩嚴謹治家、悉心培育「耕讀孝友」的良好家風有很大關係,他所著的「家書」也成為經典,影響了無數國人。
曾國藩曾將治家之道歸納為「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簡述如下:
書:讀書。
(1)作用:「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2)方法:「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
蔬、魚、豬:種菜、養魚、養豬。
曾國藩列出這三項,大概是因其本出身農家,希望家人能保持克勤克儉的作風。
早:早起。
「起早亦養身之法,且系保家之道」。
「黎明即起,醒後不粘戀」。
掃:打掃。
洒掃庭院,保持環境的整潔有序。
考:祭祀。
祭奠先人,慎終追遠。
寶:善待親族鄰里。
「人待人,無價之寶也」(星岡公)。
五. 治軍
曾國藩本是一介文人,卻以書生領軍,歷經磨難而戰勝聲勢浩大的太平軍,立下赫赫武功。
這既是時勢造英雄使然,更是曾國藩卓越領導能力的體現。
曾國藩編練的湘軍,具有六大特色:
1. 在素質上,因來源於鄉間農民,具有健壯樸實的特點,未曾沾染軍營浮華習氣,比較容易訓練。
2. 在編制上,曾國藩頒定營制,使湘軍各有定製,組織有序。
3. 在訓練上,曾國藩仿戚繼光束伍成法,逐日操練。
此外,尤重精神訓練,讓湘軍逐漸成為有主義、有紀律的軍隊。
4. 在精神上,曾國藩選擇營官非常慎重,培養了一批「忠義血性」的將領。
他說:「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計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苟闕其一,則萬不可以帶勇。
帶勇須智深勇沉之士,文經武緯之才。
」
5. 在糧餉上,曾國藩也特別顧慮周到,保障兵士的生活。
6. 在團結上,因湘軍每一營兵士都具有同鄉、同族等關係,所以深具齊心相顧、團結互助的精神。
六. 治國
曾國藩的治國之道主要有「致賢」、「養民」和「正風氣」三端。
風氣要正,須先注重教育,培養人才,使之各得其用,起到領導表率作用,此即「致賢」。
同時改善人民生活,使之安居樂業,「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此即「養民」。
總之,是教養兼施,讓治者與被治者都發展他們的技能,配合一致,殊途同歸,然後風氣可轉,社會自然欣欣向榮。
此外,19世紀中期,帝國主義國家已經開始侵入中國,曾國藩面對國家外患,主張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以炮船的科學機械來建設新事業。
他曾在安慶設軍械所,試造輪船,並曾派中國第一個留學生容閎出國購買機器。
因此,曾國藩也是洋務運動的先驅,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七. 結語
曾國藩出身普通農家,卻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事業。
一方面,與他小時候家庭的教育有關,這為他奠定了學問和人格的基礎。
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卻是他本人的努力所造就,正如梁啓超在其所編輯的《曾文正公嘉言鈔》一書序言中所說:
「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競者。
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如斯而已。
」
可見,人是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的。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就看你「心」如何想,「行」如何為了。
附:曾國藩相關家書日記原文
不聖則狂,不上達則下達,殆矣哉!自十月朔立志自新以來,兩月余漸漸疏散,不嚴肅,不謹言,不改過,仍故我矣。
樹堂於昨初一重立功課,新換一個人,何我遂甘墮落耶?從此立課程,新換為人,毋為禽獸。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
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念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粘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
東翻西閱,徒徇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讀史:丙申年購《二十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
」嗣後每日圈點十頁,間斷不孝。謹言:刻刻留心,是功夫第一。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諭曰:「節勞,節慾,節飲食。
」時時當作養病。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二則,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無忘所能:每月做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
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作字:早飯後做字半時。
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
凡事不待明日,愈積愈難清。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日記
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
其子孫始而驕逸,繼而浪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
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
耕讀之家,謹朴者能延五六代。
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致諸弟書
余與沅弟論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岡公為法。
大約有八字訣,其四字即上年所稱書蔬魚豬也。
又四字則曰早掃考室。
早者,起早也。
掃者,掃屋也。
考者,祖先祭祀,敬奉顯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該也。
寶者,親族鄰里,時時周旋,賀喜弔喪,問疾濟急。——咸豐十年閏二月廿九日致澄侯四弟書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凡功名富貴,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學做聖賢,全由自己做主,不與天命相干涉。——咸豐六年九月二十九諭紀鴻
治世之道,專以致賢養民為本。
其風氣之正與否,則絲毫皆推本於一己之身與心,一舉一動,一語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風氣。
故為人上者,專重修養,以下之效之者速且廣也。——辛酉十一月日記
曾國藩讀書的12條規矩,有人做得到嗎?
曾國藩,清代名臣,他是一個治學嚴謹、博覽群書的理論家和古文學家。曾國藩是湖南湘鄉縣(今雙峰縣)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一個窮山僻谷的耕讀人家。他一生勤奮好學,以「勤」、「恆」兩字激勵...
「成大事者,以識為主,以才為輔」他的家書被奉為必讀經典
他曾說過:"不當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說過:」心至苦,事至盛也。」後人評價他 「以雷霆手段,顯菩薩心腸。」 一個資質平平的人,還渴求偉大。曾國藩告訴你,這不是痴心妄想,但要挺住,「打落牙齒和血...
解讀丨曾國藩的教子與治家之道
中國古代有兩個不同的傳家理念,一個是傳給有形的財富,一個是傳給無形的精神。什麼能夠傳之久遠,有形的不一定久遠,它有生有滅,有盛有衰,唯有精神財富可以長久地傳承。民間也常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