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64名將之一、齊相管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代表人物 ,潁上人(今安徽潁上) ,周穆王的後代。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被譽為"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

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

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富國強兵。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齊莊公五十六年(約公元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的後代,與周王室。

管仲的父親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

為了謀生與合夥做生意失敗,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

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

他當兵的時候臨陣脫逃,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和小白。

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是為。

當時,管仲和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不久,齊襄公與其妹的夫人秘謀私通,醉殺了魯桓公。

對此,管仲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

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和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 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見時機成熟,都想急忙設法回國,以便奪取國君的寶座。

魯莊公知道齊國無君後,萬分焦急,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後來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先出發回國。

管仲於是決定自請先行,親率30乘兵車到通往齊國的路上去截擊公子小白。

人馬過30餘里,正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

管仲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就操起箭來對準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應聲倒下。

管仲見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領人馬回去。

其實公子小白沒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銅製衣帶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裝死倒下。

經此一驚,公子小白與鮑叔牙更加警惕,飛速向齊國挺進。

當他們來到臨淄時,由鮑叔牙先進城裡勸說,齊國正卿高氏和國氏都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為國君,於是公子小白就進城,順利地登上君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幹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

但鮑叔牙稱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

管仲與公子糾一夥認為公子小白已死,再沒有人與他爭奪君位,也就不急於趕路。

六天後才到齊國。

一到齊國,沒想到齊國已有國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

得知已有新君後氣急敗壞,當即派兵進攻齊國,企圖武裝干涉來奪取君位。

雙方在會戰,管仲建議當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但魯莊公卻說:"如果一切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

"不聽管仲的話,結果遭遇伏擊,魯軍大敗,公子糾和管仲隨魯莊公敗歸魯國。

齊軍乘勝追擊,進入魯國境內。

齊桓公為絕後患,遣書給魯莊公,叫魯國殺,交出管仲和。

否則齊軍將全面進攻魯國。

魯莊公得知後與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認為齊國要管仲不是為了報仇雪恨,而是為了任用他為政。

因為管仲的才幹世間少有,他為政的國家必然會富強稱霸。

假如管仲被齊國任用,將為魯國的大患。

因此施伯主張殺死管仲,將屍首還給齊國。

但鮑叔牙用計稱齊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殺管仲。

且魯莊公新敗,聞齊國大兵壓境,早嚇得心顫膽寒,沒有聽施伯的主張。

在齊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並將管仲和召忽擒住,準備將二人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這是鮑叔牙的計謀,於是讓押運工人快馬加鞭趕去齊國,最後平安到了齊國,經鮑叔牙的建議,齊桓公同意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

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知道齊桓公的賢達大度。

齊桓公迎接管仲後,一連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機,齋戒三日,拜了管仲為相,並稱管仲為"仲父"。

齊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桓公又對管仲說:"我想加強軍備。

"管仲又說:"不行。

"桓公不聽,果然修治軍備。

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齊桓公,桓公怒對管仲說:"我想伐宋。

"管仲說:"不可以,我認為內政不修,對外用兵不會成功。

"桓公不聽,果然起兵伐宋。

各諸侯興兵救宋,把齊軍打得大敗。

齊桓公三年(公元前683年),管仲建議出兵問罪不遵禮法的譚國。

譚國本來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結果很快就被齊國消滅。

齊國沒費力氣消滅了譚國,擴大了國土。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議下,齊國與宋、陳、蔡、鄭等國在齊的北杏(今山東聊城東)會盟,商討安定宋國之計。

(今山東肥城南)也被邀請,但沒有參加。

管仲為了提高齊國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國消滅。

魯國本來比較強大,但因接連被齊國打敗,又看到諸侯國都服從齊國,不服從齊國的遂、譚兩國又被消滅,所以也屈服了齊國。

不久,齊國與魯國和好,在柯(今山東東阿西南)會盟。

就在這次會盟中,發生了著名的事件。

曹沫迫使齊國歸還之前魯國所有失地,齊桓公事後想反悔,但是管仲用大國不該失信讓齊桓公歸還了失地。

齊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魯、宋、陳、蔡、衛都先後屈服齊國,譚、遂兩國早已消滅,只有鄭國還在內亂。

管仲因此建議齊桓公出面調解鄭國內亂,以此來提高齊國的地位,加速實現做霸主的目的。

鄭國自厲公回國殺了子儀,又殺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稱君後,為鞏固君位,就要聯合齊國。

管仲抓住這一時機,建議齊桓公聯合宋、衛、鄭三國,又邀請周王室參加,於(今山東鄄城)會盟。

齊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管仲又讓齊桓公以自己名義召集宋、陳、衛、鄭又在鄄會盟。

從此齊桓公成為公認的霸主。

齊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62年),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認為南面楚國禍害更大,不願出兵。

但管仲認為,當時為患一方的,南有楚國,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諸國的禍患。

國君要想征伐楚國,必須先進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專心去征伐南方。

如今燕國被犯,又求救於我國,舉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國的擁戴。

齊桓公深以為然,遂舉兵救燕。

管仲隨軍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

齊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當時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進攻中原,先攻邢國(今河北邢台)。

作為霸主的齊桓公,當然不能置之不理。

管仲也很關心這個問題,他向齊桓公說:"性情十分殘暴,貪得無厭。

諸夏各國都是親戚,彼此關心,一國有難,大家都應相助,不能袖手不理。

滿足現狀的安樂是很危險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

"齊桓公很欣賞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國,邢國很快得救。

不久狄人又出兵攻衛國,被殺,滅亡。

狄人又追趕衛國百姓到黃河沿岸。

宋國出兵救出衛國百姓七百三十人。

加上共、滕兩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

就在曹邑(今河南滑縣)立衛戴公為國君。

剛剛恢復的衛國,處境十分困難。

齊桓公、管仲派了公子無虧帶著五百乘車馬和三千名甲士來武裝衛國,戎守曹邑。

又給衛君帶來乘馬祭服,還給衛君夫人帶來乘車和錦帛。

此外還有牛羊豬狗雞等三百餘只。

又幫助修建宮殿。

邢國

還未恢復,狄人又來第二次洗劫。

齊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勢十分嚴重。

齊桓公和管仲立即聯合宋、曹救邢。

當齊、宋、曹軍隊到達時,邢國百姓如見親人,紛紛投奔,狄人被打退。

邢國又被狄人洗劫一空。

於是齊桓公和管仲同宋、曹兩國,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夷儀(今聊城西南),這裡靠近齊國,較為安全。

使破亂的邢國得到安定。

邢、衛兩國都遭狄人洗劫,在齊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復國。

當時人們都讚賞地說:邢國人遷進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復後的衛國,人們心情高興,也忘記了亡國的悲痛。

齊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年),楚國又出兵鄭國。

齊桓公與管仲約諸侯共同救鄭抗楚。

由於楚國不斷攻鄭,齊桓公和管仲約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組成聯軍南下,首先一舉消滅蔡國,直指楚國。

楚國在大軍壓境的形勢下,派使臣出來談判。

屈完見到齊桓公就問:"你們住在北海,我們住在南海,相隔千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

這次你們到我們這裡來,不知是為了什麼?"

管仲在齊桓公身旁,聽了之後就替齊桓公答道:"從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對我們的祖先太公說過,五等侯九級伯,如不守法你們都可以去征討。

東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都在你們征討範圍內。

你們不向周王進貢用於祭祀的濾酒的包茅,公然違反王禮。

還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這事也不是與你們無關。

我們興師來到這裡,正是為了問罪你們。

"

屈完回答說:"多年沒有進貢包茅,確實是我們的過錯。

至於昭王南征未回是發生在漢水,你們只好去漢水邊打聽好了。

"

齊桓公見楚使屈完的態度不軟不硬,就命令大軍在陘(今河南郾城南)駐紮下來。

南北兩軍相峙,從春季到夏季,已經半年。

楚國又派屈完和齊桓公、管仲談判。

齊桓公、管仲早就無意打仗,只是想通過這次軍事行動來顯示霸主的威風,嚇唬楚國罷了。

所以他們很快就同意與屈完談判,並達成協議,將軍隊撤到召陵(今河南偃縣)。

齊桓公為了炫耀兵力,就請屈完來到軍中與他同車觀看軍隊。

齊桓公指著軍隊對屈完說:"指揮這樣的軍隊去打仗,什麼樣的敵人能抵抗得了?指揮這樣的軍隊去夾攻城寨,有什麼樣的城寨攻克不下呢?"

屈完很沉靜地回答;"國君,你若用德義來安撫天下諸侯,誰敢不服從呢?如果只憑武力,那麼我們楚國可以把方城山當城,把漢水當池,城這麼高,池這麼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無濟於事。

"回答得委婉有力。

為形勢所迫,齊桓公同意與楚國結盟。

這樣南北軍事對峙就體面的結束了。

齊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

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即位後,命宰孔賜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

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大會於(今河南蘭考、民權縣境),舉行受賜典禮。

受賜典禮上,宰孔請周襄王之命,因齊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賜。

齊桓公想聽從王命,管仲從旁進言道:"周王雖然謙讓,臣子卻不可不敬。

"齊桓公於是答道:"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敢貪王命,而廢臣職嗎?"說罷,只見齊桓公疾走下階,再拜稽首,然後登堂受胙。

眾諸侯見此,皆嘆服齊君之有禮。

齊桓公又重申盟好,訂立了新盟。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

齊桓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帶勾結戎人進攻京城,王室內亂,十分危機。

齊桓公派管仲幫助襄王平息內亂。

管仲完成得很好,獲得周王讚賞。

周襄王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準備用上卿禮儀設宴為管仲慶功,但管仲沒有接受。

最後他接受了下卿禮儀的待遇。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臨死前齊桓公問誰可以替代相位,管仲推薦了公孫隰朋,並要求齊桓公遠離開方、豎刁、易牙三人,管仲死後,繼任的公孫隰朋、兩位相國繼續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

管仲的後代被任命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管仲做啥了,為啥能夠成為妓女的祖師爺?

中國各行各業都有祖師爺,比如說木匠的祖師爺是魯班,商人的祖師爺是范蠡。對於這兩個行業的祖師爺很好理解,魯班木匠活賊好,范蠡會做買賣,成為祖師爺,經過歷代的高知一宣傳,成為祖師爺也無可厚非,但是管...

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

春秋|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3子、齊襄公弟,其母為衛國人...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

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

他不計前嫌,唯才是用,終成一代霸主!

春秋時期,齊國齊襄公在位期間,與其異母妹妹文姜亂倫,並派人殺死妹夫魯桓公,他荒淫無道、國政混亂。鮑叔牙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 便保護公子小白逃到了 莒國,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

管仲——還原一個千古名相的人生

管仲(?~前六四五年)名夷吾,字仲,齊國穎上(今安微穎上)人,史稱管子。管仲相齊四十年,是著稱於世的賢相,齊國就是因為他,才威震諸侯,成為春秋首霸,而他能成就這等偉業,與遇到鮑叔牙這個好朋友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