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死前,對一大臣說:你絕不是諸葛亮對手,以後一定要低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的劉備,雖為漢室後裔,因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到他這一代時,已經淪為普通百姓。
由於父親去世的比較早,劉備就與母親相依為命,並以織席販履為業,日子過的相當貧寒。
黃巾起義爆發後,年僅23歲的劉備看到了機會,帶著關羽和張飛鎮壓起義軍,因功被封為安喜縣縣尉,大小也是個官員。
此後的二十多年間,曹操、孫權等人先後稱霸一方,而劉備卻屢戰屢敗,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不得已先後投靠劉表、袁紹及曹操等人帳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46歲的時候,劉備在徐庶及水鏡先生的推薦下,三顧諸葛亮於茅廬之中,用真誠和淚水感動了諸葛亮,成功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
作為曠世奇才的諸葛亮,未出茅廬就已經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長期戰略目標,並且給出了具體的計劃。
在諸葛亮、龐統等人的輔佐下,劉備不但有了荊州這個穩定的後方,還得到了川蜀之地,建立了蜀漢政權,並登基稱帝。
從當初編草蓆的貧苦孩子,完成了屌絲的逆襲。
劉備剛坐上皇位,自信心相當膨脹,認為自己天下無敵,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堅決反對,帶著蜀國的大部分軍隊伐吳,只為了給死去的二弟關羽報仇。
夷陵之戰中,蜀漢大軍被東吳名將陸遜吊打,若不是陳到帶領白毦兵誓死保護,劉備本人也將命喪東吳。
僥倖逃到白帝城的劉備,因承受不住失敗的打擊,加上年事已高,於公元223年病逝於白帝城。
劉備臨死前,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反思,尤其是夷陵之戰中的慘敗,讓他自責不已。
客觀來說,劉備識人用人之眼光還是非常毒辣的,與大神諸葛亮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對魏延及馬謖的任用上即可看出。
劉備臨死前,為兒子劉禪留下了兩名託孤大臣,分別為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
首先,他將諸葛亮叫到床邊,然後對他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有人說,這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的忠心,但小編認為,劉備這番話是發自肺腑的,並非試探。
諸葛亮作為千古忠臣,壓根就沒想過自立,否則以他的才能,劉備也不是他的對手,何必欺負十幾歲的阿斗呢!
安排好諸葛亮之後,劉備又將尚書令李嚴叫了過來,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道:「正方(李嚴的字)啊,你文武兼備,智慮深遠,對朕忠心耿耿。
但是,丞相之才,十倍於朕,你絕非他的對手。
朕若不在,你一定要與丞相同心協力,如此便能名垂清史。
」劉備的意思就是,你絕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以後一定要低調做人,聽從丞相的話,否則下場將會很慘。
可是,李嚴自恃功高,目中無人,只想平穩處世求名,全不憂慮國家大事。
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北伐時,李嚴負責糧草的運輸,因為下雨耽誤了時日,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為了推卸責任反而怪罪諸葛亮的北伐行動。
諸葛亮忍無可忍,果斷將他廢為平民,流放梓潼郡。
起初,李嚴還一直期盼諸葛亮能再次起用他。
但是,直到諸葛亮於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都沒有起用他。
因李嚴太過高調,把其他大臣都得罪了,覺得此後更不會有人重用他,因此激憤發病,不久就病發而死。
若李嚴能夠聽從劉備臨終前的建議,不在諸葛亮背後搞小動作,下場肯定不會這麼慘。
劉備選擇諸葛亮輔助阿斗難道不怕他越權嗎:其實劉備還暗自留一手
公元223年,在夷陵大戰中戰敗的劉備,已經在白帝城休養了很長時間,不過,就在這一年,急火攻心的劉備最終還是死在了這裡,在臨終之際,他選擇諸葛亮、李嚴等人作為託孤重臣,輔佐阿斗,不過,劉備真的不怕...
劉備主動放棄荊州北伐應該更可行
劉備取漢中之後,218年前後,主動讓荊州給東吳,把荊州人口物資能轉移的儘量轉移到益州,勵精圖治鞏固益州,把南中和西部少數民族剿撫並用安頓好。與孫權保持密切關係,積極準備北伐。
三國之蜀漢 備終不為人下 其謀未可測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221年----223年在位3年,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販草鞋、草蓆為生。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
名相諸葛亮料事如神 為什麼會失算於上方谷?
漢末三國時期,劉備在諸葛亮等人封輔佐下,逐漸有了荊州之地,並以此為根基對外擴張。建安十八年,劉備在益州牧劉璋的邀請要率軍入蜀,身邊僅帶了軍事龐統及大將魏延等人,而諸葛亮、關羽及張飛都鎮守在荊州。...
劉備臨死還給諸葛亮下套?給諸葛亮取而代之之權是真心還是假意?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共有兩位接受託孤的大臣,他們分別是諸葛亮和李嚴,可是劉備最後卻只對諸葛亮這樣交代到:「你的才能是那曹丕的十倍還要多,我相信若是你的話,一定能成就大事。如果劉禪是可以輔佐的皇帝...
劉備東征之時,為何諸葛亮堅決不隨軍?而且不曾發一言以勸諫?
隆中對是諸葛亮定下來來,取荊益二州以圖天下,現在荊州丟了。難道他這個戰略制定人上去說。算了,荊州不要就不要了,給他們吧。劉備說行啊,你拿個辦法出來啊,下一步怎麼走。可諸葛亮有什麼辦法?他有辦法,...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揭秘諸葛亮沒去的真實原因
夷陵之戰又叫猇亭之戰,被後人譽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之中的最後一場,當時劉備傾全國之力對東吳發動戰役,結果出乎意料,東吳防禦成功,劉備則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逃到白帝城後惱羞...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有沒有殺諸葛亮之心?
一生流離失所的劉備政治生涯沒有固定的地盤,一群忠實的人聚集在他身邊是難得的。這些人包括關羽、張飛、簡雍、糜竺、趙雲等人。他們來自北方,形成了蜀漢政權的原始派系。但是派系的數量和軍事.政治力量是非...
為了這句話,諸葛亮恪盡職守、奮鬥到死!
公元221年5月15日,剛剛當上皇帝的劉備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一年前,結拜兄弟兼愛將關羽,被本是同盟陣營的東吳大將呂蒙、陸遜設計殺害,隨之失去的是荊州大片已經歸蜀的領土!兩個月後,為了給關羽報仇,...
劉備心中最佳託孤大臣,諸葛亮只能排第二,第一位太可惜
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退守永安,次年,劉備病危,感覺時日無多,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白帝城託孤」的故事。 說到劉備託孤,其實在劉備的心...
劉備夷陵兵敗病逝,內外交迫,蜀漢為什麼還能存活45年?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損兵折將,可以說基本上國力大傷,而次年,由於受不了這個打擊,劉備最終病逝,在外有強敵,內有叛亂,而且國力大傷的情況下,更是導致皇權不穩的時候,...
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後,曹魏群臣拍手叫好,唯有一人悶悶不樂
公元221年,劉備響應群臣的勸進表,以大漢天子自居,在成都正式稱帝,與魏、吳正式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劉備乃漢室宗親,自公元184年首斬黃巾以來,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在走過37年跌宕起伏的創業人...
腹有鱗甲——「重慶王」李嚴落馬始末
嘉陵江一路向南,劈山開路,氣勢磅礴,在幾次大拐彎後,於一座山城之間注入更為寬廣的長江。兩江相遇之處,讓這座城市在地圖上呈現出一個尖頭翹起的舌頭形狀,它在今日叫重慶,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代,叫江...
劉備白帝託孤的不止諸葛亮一人,還有一人,官職還大於諸葛亮
222年劉備在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的戰役中失敗而回,當時劉備是傾全國的力量,在夷陵大敗而回,撤退到了永安,永安就是白帝城,劉備圖吉利所以改的。諸葛亮大感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
劉備託孤諸葛亮是信任嗎?其實暴露出當時蜀漢的尷尬境地
特約作者:楊楊愛歷史自古以來,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都是一個美談,比如,大家一說起「禮賢下士」的楷模,就會想到這個。但是,我們需要想一想,劉備真的那麼信任諸葛亮嗎?
諸葛亮一生最致命的弱點,劉備沒看透,劉禪記在心裡,司馬懿一語道破
說到諸葛亮這個人,唐代大詩人杜甫有一句詩形容的最為貼切,「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短短四句詩,道出了諸葛亮一生的奮鬥與艱辛。作為三國之一蜀國丞相,在劉備...
世人敬仰,對手恐懼的諸葛孔明到底因何而死?
對於諸葛亮這個人,唐代大詩人杜甫有一句詩形容的最為貼切,「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短短四句詩,道出了諸葛亮一生的奮鬥與艱辛。作為蜀國丞相,在劉備身邊出謀...
劉備臨終前特意將此人召來,告誡他一條建議,他不聽結果激憤而亡
導語:劉備本是漢武帝的後代,但是由於推恩令的事實,到他出生的時候已經只是普通百姓罷了,沒有任何的皇室尊貴。而且因為父親早逝,劉備只好與母親相依為命,過著十分貧寒的生活。直到黃巾起義爆發,才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