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高平陵之變後,曹魏就名存實亡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顏釗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的正月初六,魏國首都洛陽爆發了一場改變中國歷史的政變。

告病在家多年的太傅司馬懿,趁曹魏皇帝曹芳與權臣曹爽共同出城,祭掃魏明帝高平陵時發動政變。

司馬懿借用曹魏郭太后名義下詔,命自己的親信接管洛陽城的軍隊,並關閉洛陽城門。

司馬懿完全控制洛陽後,即以郭太后之名,下詔罷免曹爽之職。

曹爽在得知政變消息後,呆若木雞不知如何是好。

最後,天真的曹爽聽信司馬懿的勸降之言,竟以為只要交出權力,就能保存富貴。

司馬懿待曹爽入城後,就將曹爽下獄處死,並夷滅三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變」。

「高平陵之變」,不僅是曹爽、曹羲兄弟的被殺,更代表著曹魏宗室勢力的衰退,司馬氏的徹底掌握曹魏政權。

首先,曹爽作為魏明帝的託孤大臣之一,其代表的是曹魏宗室勢力,而司馬懿主導的高平陵之變除對曹爽、曹羲一族進行打擊,更是藉由此事對曹魏皇室支持者的一次「大搜捕」。

政變發生後,支持皇室的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桓范等人,悉數被殺。

可以說高平陵之變消滅了曹爽勢力,更消滅了曹魏皇權的支持者,曹魏中央政權也就此司馬氏黨羽所掌控。

其次,司馬懿在政變發生後,迅速安插心腹,牢牢掌握住曹魏的三大軍鎮。

俗話說的好「槍槓子裡出政權」,司馬懿亦深諳此道,光掌握中央政權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掌握地方軍隊。

此時的曹魏政權,為拱衛首都防備蜀漢、孫吳,分別將軍隊部署於許昌、雍涼(關中)、鄴城(今河北臨漳)三地。

因此,司馬懿在政變後,迅速安排自己手下親信郭淮等人,接管三地兵權,以維持地方穩定。

最後,便是平定地方的叛亂。

高平陵之變後,雖然中央朝政與地方軍權皆為司馬氏集團所掌握,可總有人會對司馬氏的專權感到反感。

公元251年,曹魏太尉王凌就與兗州刺史令狐愚一同兵反叛,他們認為魏帝曹芳愚鈍,司馬氏又專權,應該推翻他們擁戴曹操之子曹彪為帝。

司馬懿得知後,迅速部署軍隊,並親自出征討伐,不出半年就平定了叛亂。

叛亂平定後,司馬氏不僅藉機再次屠殺了大批忠於曹魏的大臣,更將曹操之子曹彪賜死,同時把曹魏宗室諸王召至鄴城監管居住,以削弱其影響力。

雖然,隨著司馬懿去世,曹魏內部又曾發生兩次叛亂,不過因為司馬氏集團的坐大,曹魏皇權的衰弱,這些叛亂最終都未能成功。

總而言之,高平陵之變後,儘管曹魏內部爆發了數次反對司馬氏集團的叛亂,可這些小叛亂都無法有效阻止司馬氏在高平陵之變後,全面掌握曹魏的中央政權與地方軍權。

當這些叛亂被悉數平定後,曹魏諸帝自然也就只得成為司馬氏手中的提線木偶了。

參考資料: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與其說是司馬懿篡曹魏政權,不如說是曹氏讓權

最近吳秀波主演的虎嘯龍吟正在熱播,我也是挺喜歡裡面演員的表現。雖說正史中是貶司馬懿這個人的,認為他不忠,在中國人傳統文化里,講的是忠義孝,所以司馬懿架空曹氏政權,自己獨攬大權那一刻,他已經被定在...

司馬懿為什麼沒有自立為帝呢?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司馬懿不僅是一流的謀士,也是頂級的將軍。在漢獻帝在位時期,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

終為自己做嫁衣,歷史上兩次最成功的政變

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

高平陵之變經過

高平陵之變,亦稱高平陵政變、高平陵事變或正始之變,發生在三國時期的魏國,是魏國建立以後的一次重大政變。事件源自曹魏宗室曹爽和大臣司馬懿之間的權力鬥爭,最後以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遭族滅而結束。司馬...

高平陵政變是怎麼一回事?

起因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去世後,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並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曹爽排斥司馬懿,晉升司馬懿為太傅而奪去了他的實權。司馬懿無法參與政令決策,就裝出重病的樣子,令曹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