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陝西籍門生南大吉:一生不遺餘力推崇王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陽明一生弟子眾多,有豐富成就的不在少數。

而王陽明的著作《傳習錄》得以形成和刊刻,則應歸功於這眾多弟子中的一個——南大吉。

南大吉是明代重要學者之一,因王陽明曾為其座主而稱門生。

後來他在王陽明的家鄉浙江紹興任知府,兩人之間有了一些交往。

他深受陽明心學影響,歸鄉後在關中老家傳播其學,所以可算是將王學傳入關中的第一人,關中理學在此之後也漸成氣候。

3月12日,來自陝西師範大學的教授劉學智,在貴陽孔學堂舉行了一堂名為《南大吉與王陽明——兼談陽明心學對關學的影響》的講座,以王陽明的弟子南大吉為切入點,從師生日常交流和南大吉對陽明心學的傳承實踐等故事,側面展示了王陽明思想的深遠影響。

劉學智的精彩講座吸引了數百位聽眾,課後不少聽眾積極提問。

有觀眾提出,如何把道德教育落實於實踐?劉學智認為,首先應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對古人應懷有敬畏之情,在傳統教育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而對於如何扭轉社會利益至上的價值觀的問題,劉學智則表示,不僅要在法律規範上做要求,還應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到個人層面合力進行道德引導,一方面從我做起,發現良知,另一方面影響他人,創造良好氛圍。

深受名師影響

致力傳承王學

南大吉一生和王陽明的交集並不算多,和王交往之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學術理念。

最開始信奉程朱理學的南大吉可算是「學霸」一名,在明德正六年(1511年)赴京參加會試時,一舉拿下殿試的二甲進士,恰好王陽明是他的主考官,因「以座主稱門生」,南大吉自然成了王陽明的學生。

雖然拜了師,但南大吉並未一開始就接受王陽明的心學,而是在一番學習、理解、深悟,對王學由衷信從之後,才完全接受王學,最後發展到常常向王陽明請教學問。

轉眼10年過去,這10年里,南大吉和王陽明都各有發展,前者曾擔任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後者則得到兵部尚書王瓊的賞識和推薦,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直到明嘉靖元年(1522)春天,因為要為病故的父親王華守喪,王陽明才回到家鄉紹興,時年50歲。

而南大吉則在第二年出任紹興府會稽郡守。

王陽明在家鄉繼續堅持講學,弟子越來越多。

南大吉看到陽明弟子日漸增多,講學之所場地狹窄,於是特意整修了范仲淹、朱熹曾經講學的稽山書院,為陽明提供一個更為寬敞的講學之所。

如果說整修書院算是南大吉身為郡守的本職,那他對《傳習錄》做出的貢獻,則更能看出他對王陽明學說的高度推崇。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朝廷大力推崇程朱之學,而極力貶抑王學,南大吉卻逆流而上,命其弟南逢吉校續《傳習錄》,並分上下兩冊重新刊刻。

無論是整修書院供王陽明講學,還是頂住壓力續刻《傳習錄》,南大吉對陽明學在當時的傳播及後世的傳承,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師生交流學問

相忘於道化之中

既然極力推崇王陽明,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南大吉自然會常常向老師討教。

王陽明在《親民堂記》(乙酉)中,記錄了一次南大吉問政談話的內容。

南大吉路過陽明住所時,進去問政,王陽明直接告訴他:「政在親民。

」接著談到「親民」與「明德」、「至善」的關係,這次談話對南大吉啟發很大,他豁然明白了王學簡易之理,理解了「天地萬物為一體」之旨,並於這一年在他的蒞政之堂掛了一個匾,上寫「親民堂」。

南大吉因推崇陽明學而受到排擠,加之其性格剛正,與當朝權貴亦多有不合。

嘉靖五年(1526年)南大吉「入覲」,突然被貶黜,從紹興知府任上罷官回鄉。

然而,南大吉並未因被貶黜而放棄對學問的追求,王陽明評價他為「有道之士」,即持守人生大道,心中良知昭然,達到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南大吉回鄉後,也將陽明學帶到關中,他的心學思想受王學影響頗深,內容主要有「以致良知為宗旨」「以慎獨改過為致知工夫」和「相忘於道化」的境界追求這三點。

「以致良知為宗旨」,簡單來說就是要以心去學習,真正去體悟本體,也正是陽明學「致良知」的體現。

「以慎獨改過為致知工夫」,則體現在他在為政之任上,能時時反省自己,頗有「自誨之真」。

在大吉看來,天地之間,有大道存焉。

人與物雖皆由道而生,而惟人得其秀。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性以中為最佳,情以和為最佳。

性、情都以「中和」為最佳境界,所以「相忘於道化」。

從這三點看來,南大吉的心學思想與王學之間,有著不可忽視的密切關係。

王陽明的思想學術經過數百年的傳承和檢驗,加上一代代學子的繼承,今天人們才得以接觸到豐富、精深的王學經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談陽明心學

中國古代有兩個半完人,半個是曾國藩,一個是孔夫子,另一個則是王陽明。在談陽明先生之前,我必須得表明我的立場:吾一生俯首拜陽明。 我想寫王陽明是因為我讀《刻意練習》一書看到這樣一個論調「通過後天的...

尋跡王陽明,願「心學」不再飄走

劉孟達依稀記得,十幾年前在老市府上班時幾乎每天都要走過王衙弄,那條綿亘蜿蜒在明代呂府和伯府兩大建築群旮旯里的逼仄的長弄堂。它就坐落在新河弄的西側,連接著新河弄與上大路。像一條彎彎的扁擔,一頭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