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中,若曹爽聽從桓范的建議前往許昌,能否戰勝司馬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氏取代曹氏的轉折點,從此之後,司馬氏掌控了曹魏的大權。

雖然在中樞有李豐、夏侯玄等人挑戰司馬師,外鎮先後有淮南三叛,但都無力對抗司馬氏,慘遭失敗。

最終司馬氏成功篡位,建立晉朝。

在高平陵之變時,曹爽兄弟黨羽都隨少帝拜謁魏明帝曹睿之墓,在洛陽城中的太傅司馬懿、司徒高柔、太尉蔣濟等人趁機發動政變,封閉城門,占領營地。

在城外的曹爽等人得知事變發生後,大驚之下,不知所措。

這時,從城內出奔的大司農桓范建議曹爽:挾持天子到許昌,然後以天子詔令徵發四方軍鎮,來勤王反攻洛陽對陣司馬懿。

洛陽距許昌不過兩日路程,而且許昌是曹氏的大本營,兵多糧足。

司馬懿得知桓范出逃後,對蔣濟說:智囊跑了!蔣濟淡定的回答:桓范智慧是智慧,可曹爽是駑馬戀棧豆,一定不會用他的計策。

果然,曹爽心存僥倖,覺得投降也還可以當個富家翁,沒有採納桓范的建議,向司馬懿投降。

結果,曹爽兄弟、何晏、畢軌、李勝等親信連帶著桓范都被誅三族。

那麼,在高平陵之變中,若曹爽聽從桓范的建議前往許昌,能否戰勝司馬懿?

在高平陵之變發生前,曹爽架空了與他一起輔政的司馬懿,曹爽的政策與眾多曹魏老臣士族們都產生了衝突,打破了宗親和功勳的平衡。

因此,不滿的老臣們大都寄希望於名望、資歷、功勳無出其右的司馬懿身上。

這也是為什麼洛陽城的士族們都支持司馬懿、曹爽大驚失色的原因。

可對局勢真正有決定性影響的還是武力,當時的司馬懿就是個手無實權的太傅,真正握有大權的四方都督們,並不一定聽他的指揮。

支持司馬懿政變的是洛陽不滿曹爽的士族,不是外地的都督們。

所以即使在司馬家真正掌權後,外姓都督也是叛亂不斷。

前有曹家鐵桿王凌、令狐愚,後有曹爽親信毌丘儉、文欽,最後連司馬家的親家諸葛誕都起兵了。

此時的征東將軍是王凌,後來起兵反對司馬懿;征南將軍是王凌的族弟王昶,和司馬懿關係一般;征西將軍是曹爽親信、曹魏宗室夏侯玄,二把手還是宗室夏侯霸。

這些外地都督們很可能清一色的支持曹爽。

如果曹爽沒有放棄戰鬥,而是聽桓范的話,擁護皇帝退守許昌聯絡各地都督,不能說他一定能贏,但翻盤的希望還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跟隨曹爽的人中,畢軌是司隸校尉、李勝是荊州刺史,都是就近有軍權的。

距離洛陽最近的是鎮江淮的都督毌丘儉、文欽,那是曹爽一手提拔的親信。

哪怕只叫上他倆,跟司馬懿對峙一段時間,外地都督就會自動站隊到皇帝這面。

對峙時間越久,司馬懿越不妙,因為曹爽手中有皇帝這張牌。

如果司馬懿敢擁立新帝,只會死的更快。

魏明帝曹睿就曹芳這麼一個過繼的獨苗,司馬懿還沒掌權就敢廢曹芳純粹是自尋死路,更別提司馬懿本人還是曹睿指名的託孤大臣。

曹爽不知道他握著最大的政治優勢:皇帝,他還是輔政了10年的託孤大臣,名正言順。

外臣不了解洛陽的情況下,怎麼看都是司馬懿謀反。

只要他到許昌擁護皇帝登高一呼,外鎮都督相應,還是機會不小的。

曹爽會這麼快放棄的原因,一是士族朝臣幾乎都站在司馬懿那邊,把他鎮住了,政治上失勢;二是司馬懿是和他爹曹真同輩的宿將,北滅公孫,南平孟達,西距諸葛,曹爽沒那個信心跟司馬懿疆場對壘,軍事上不如;三是是蔣濟、尹大目、陳泰這些人跟他保證過,司馬懿只要權不要命,很傻很天真的曹爽以為退路很寬,就這麼放棄了,目光上短淺。

不過,這也說明了司馬懿老奸巨猾的程度,所有人甚至曹爽都以為老太傅是出來撥亂反正重振朝綱的,沒想到已經一隻腳進棺材的司馬懿居然翻臉無情,殺的滿朝噤聲。

四朝元老蔣濟因為司馬懿說了不算,違背諾言誅殺曹爽全家,生生被氣死了。

更可惜的就桓范這麼一個腦子清晰思路明確的聰明人,活生生被曹爽個沒出息的耽誤滅族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高平陵事變前司馬懿都做了哪些準備?

魏明帝曹叡於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逝世,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曹芳即位,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

高平陵政變對後世政局的影響

公元249年2月,曹魏帝國重臣司馬懿利用魏帝曹芳和大將軍曹爽等人外出都城祭謁高平陵之機,剷除了曹爽一黨,消除了由曹爽領導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為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打下了基礎,並對魏晉南北朝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