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與「升堂拜母」哪個才是真正的兄弟情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齊濟頭條號】特約嘉賓趙芸老師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重要的故事情節。

這個故事既成就劉關張三人「百年好和」的美好願景,又形成了幾百年來後人效仿的一段佳話。

這個故事直接影響了明、清兩個時代的年輕人組成各種幫會,這些幫會的主要特點就是結義。

可是「桃園三結義」只是羅貫中的「美好夢想」,而非歷史事實。

網絡圖

其實,《三國演義》的故事大部分來自於元代戲劇,並不是與《三國志》為同一時期的作品。

因為《三國演義》出自《三國志平話》。

羅貫中就是按照後者編寫了《三國演義》這部幻想中的劇作。

可以說,借鑑和抄襲了很多其中的內容。

話雖這樣說,但並無史料可以證明羅貫中存在「抄襲」的現象,也許只是:如果雷同純屬巧合。

在真正的歷史事實中,「桃園三結義」僅僅限於「恩若兄弟」,對於是否真正結拜並沒有留下過多文字。

既然劉備對於關羽和張飛恩若兄弟,難道他就不會對別人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劉備在請來諸葛亮之後,日日與他同吃同睡同勞動,一個碗裡吃飯、一張床上睡覺,對諸葛亮的好要遠遠超過對關羽、張飛的好!由此不難看出,其實只要是劉備自認為是有用的人才和自認的弟兄,他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

也許很多人會說這個例子不足以服人,那麼《三國志》記載:「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

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

眾多歸焉。

」劉備對待普通的士兵和普通的謀士都稱為自己的兄弟,也是與他們同吃同睡同勞動,對待他們與對待關羽和張飛並無多大差別。

從歷史事實可以看出,其實劉備對關羽和張飛仿佛做到多關心一些,因為他們是「先入為主」地早早投奔劉備,所以劉備對他們的感情自然要更深一些,對他們的關心也會不自覺地多一些。

不過,劉備對他們的感情只是君臣關係,這裡面並不包括兄弟情義。

而且,在關羽、張飛先後過世時,劉備並沒有像書裡面寫的那樣痛哭流涕,而是顯得很平靜,倒是法正死後,劉備大哭不止,而且一哭就是很多天。

寫到這裡,很多人又要說:即便是君臣關係,難道他們就沒有一點兄弟情義嗎?談到這一點,劉備做的真不如孫權和大都督周瑜!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三國志》中有明確記載:孫策得到張昭後,與之「升堂拜母」,一以委昭。

昭每得此方士大夫書疏,專歸美於昭。

什麼是升堂拜母呢?也就是兄弟二人結拜時的真正程序,也是必須要舉辦的一個儀式。

因為認一個兄弟是件大件,必須要得到母親的認可才能成為真正的兄弟。

所以,周瑜與孫策二人有過「升堂拜母」的情節,他們二人才是真正的兄弟。

而且,周瑜視孫策的媽媽為自己的母親,孫策的媽媽對周瑜說:「我視之如子也。

」也就是說,孫策的媽媽從心裡是承認有周瑜這個「兒子」的。

有了「兄弟」這層關係,孫策死後,他將孫權託付於周瑜和張昭。

這兩個既是「君子」又是「兄弟」還是「君臣」的特殊關係的二人組,將孫權推上了皇位,不僅幫助孫策保全了他打下的基業,而且,赤壁之戰結束後,此二人為江東做出了突然貢獻。

寫到這裡,我們再反過來看看劉備,他雖然與任何人都能稱做兄弟,但同時又與任何人都是君臣,做到為了所謂的「眾生皆平等」。

在兄弟面前無論是否是君臣都應該真心相待,這點劉備並沒有做到,而更多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而耍了很多技倆和手段。

而孫策在做人方面比劉備更有心得體會,他才是真正具備大智慧的人才。

由此可見,「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只是美好幻想,「升堂拜母」的兄弟情卻被小說的故事情節淹沒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史上並沒有記載桃園結義之說

三國史上並沒有記載桃園結義之說劉昌春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

闢謠大會:桃園三結義不過是小說家的藝術想像

《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便是「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祭告天地,焚香結拜,成為異姓兄弟,在亂世上留下一段盪氣迴腸的英雄傳說。這樣一個被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在...

千古佳話「桃園結義」竟不是真的

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同樣我們大眾印象中的桃園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