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心中的第一名將,創半年內連下七十餘城紀錄,無人能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戰國七雄中,齊、楚、秦三國乃是老牌大國,魏國衰敗之後,三相國繼實施變法,國力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天下一度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楚國在張儀和楚懷王的合力作用下,很快退出了爭霸的位置;而秦國在秦武王舉鼎暴斃、秦昭王登位之前出現了大面積流血事件,政治混亂、經濟遭受摧殘,發展勢頭有所下降。

只有齊國,在齊威王、齊宣王兩代君主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一家獨大,儼然霸主地位。

對於這一時期齊國的強大,可以通過一組戰績來體現:

一、公元前314年,齊軍悍然入侵燕國,僅用短短五十天時間便占領燕國首都薊,滅亡燕國。

二、公元前301年,齊國糾合魏、韓兩國軍隊大敗楚軍於垂沙,殺楚軍大將唐昧,奪楚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及以北之地。

三、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96年,齊軍與魏、韓兩國軍隊結成聯軍并力攻秦,破函谷關殺入到鹽氏(今山西運城),迫秦國割地議和後返回。

這是戰國時期山東六國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的記錄。

四、公元前286年,齊軍繞開其他諸國的干擾,一舉滅亡宋國。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霸氣十足的東方大國,竟然被燕國打得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不過半年時間,就丟失了七十餘城,國家一度瀕臨滅亡。

而燕國,原先卻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又曾被齊國滅亡,是在秦、趙、韓等國的幫助下才得以死灰復燃、鹹魚翻身的,其貧弱的國力在戰後重建中原本是那樣的舉步唯艱、那樣的脆弱不堪,然而,事實就擺在眼前,強大的齊國就被弱小的燕國打敗了。

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果。

催生出這個結果的人,乃是絕世名將樂毅。

樂毅身出名門,來頭很大,他有一個很剽悍的祖上,名叫樂羊。

樂羊在魏文侯時代擔任魏國將領,帶兵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君為了脅迫他退兵,殺了他的兒子,煮成肉羹送給他。

樂羊為示破城之志,慨然喝下肉羹,可謂驚世駭俗。

插一閒筆,初中語文課本里的一篇名為《樂羊子妻》的小短文,很多人以為這小短文里描寫的樂羊子就是樂毅的祖上樂羊,其實不是的。

《樂羊子妻》出自《後漢書.列女傳》),書中所記的樂羊子是東漢人,樂羊子妻後來因反抗強盜暴行而刎頸自盡,是出名的貞婦烈女。

樂羊滅掉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了他,樂氏子孫就在靈壽安了家。

被樂羊所滅的中山國曾一度復國,但又被趙武靈王滅掉了,作為樂家的後代,樂毅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精明強幹,通曉軍事,在趙國人的舉薦下出任趙國官職,但隨著趙國出現了沙丘之亂、趙武靈王被圍困餓死之事,他很快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

燕昭王借禮尊郭隗以招攬天下賢士時,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得到了燕昭王的超高規格款待。

樂毅推辭謙讓,一來二去,兩人很快成為了朋友。

這種朋友間的情誼並不是建立在臣子與國君間的關係之上的,而是互相欣賞、彼此仰慕。

在燕昭王的盛情相邀下,樂毅終於答應留在了燕國。

燕昭王驚喜之餘,任命他為亞卿,委以國政和兵權,為興燕滅齊做好了準備。

樂毅治燕期間,著力於協助燕昭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

針對齊強燕弱的現狀,樂毅淳淳告誡燕昭王說:「齊國,曾經是稱霸天下的大國,如今仍然保留著霸國的基業,地大人眾,若是要以燕國的一己之力單獨完成報仇大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聯合其餘諸國一起攻擊它。

於是,燕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別人去聯合楚國、魏國。

功夫不負有心人,樂毅的活動收到了成效。

公元前284年,齊國吞併宋國的行動觸動了各諸侯國的神經,趙、楚、韓、魏、燕結成了同盟,共同討伐齊國。

燕昭王傾舉國之兵而上,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賞識樂毅的軍事才能,乾脆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

由是,樂毅成為了五國聯軍的統帥。

樂毅率五國聯軍氣勢洶洶地撲向齊國。

齊愍王暗叫不好,親率齊軍主力在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布下陣勢迎戰。

兩軍相遇,勇者勝。

樂毅親臨戰陣,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

齊軍大敗,齊愍王被亂軍裹脅,倉皇逃回都城臨淄。

濟西大捷,趙、楚、韓、魏各諸侯國覺得打擊齊國的目的已經達到,都停止了攻擊,收歸本國軍隊。

樂毅卻不肯罷休,他收攏起燕國所有軍隊,準備猛搗臨淄,以畢其功於一役。

有人認為齊軍雖然敗退,但瘦小的駱駝比馬大,弱小的燕軍仍不足獨立滅齊,如果燕軍不能清醒看到這一點而被眼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一味長驅直入,最終會招致齊軍的強烈反撲,到時,場面將難以收拾。

贊成這個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但樂毅堅持自己的見解,一口咬定齊軍精銳已失,國內紛亂,燕齊雙方的強弱形勢已經發生了逆轉,只要燕軍繼續追擊,戰果一定會擴大。

顯然,樂毅的意見有很大的冒險成份。

但燕昭王最終還是選擇了支持樂毅。

也許,在燕昭王看來,一報還一報,齊國曾經破滅了燕國,那麼燕國也必須以其人之道還施予其人之身——破滅齊國,報仇雪恨!

樂毅於是率燕軍攆著齊愍王的尾巴打,一直打到齊都臨淄。

臨淄作為一國之都,城池高大、城牆堅固,就算齊軍只守不攻,躲在城裡不出,燕國沒花上三五年時間休想將城池拿下。

可惜齊愍王已經膽寒,無心固守,遂率少數臣僚倉皇逃往莒城(今山東省莒縣)。

這樣,樂毅沒費多少功夫就殺入了齊都臨淄,盡收齊國珍寶、財物、祭器。

聞此捷報,燕昭王仰天大笑,長出了一口惡氣。

不日,燕昭王親到前線犒賞、宴饗士兵。

為酬謝樂毅克齊大功,燕昭王將昌國(在今山東省淄川縣東南)城封給樂毅,號昌國君。

樂毅再接再厲,率領著燕軍馳騁在齊國的大地上,自北而南,手腳不停,半年內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地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東省平度市東南)三城還在齊國殘餘勢力的手中,其餘盡皆納入了燕國的版圖,燕國勢力空前膨脹。

不過,樂毅並不就此認為齊國已經成了燕國的一部分,因為,武力雖然可以打敗一個國家,但並不代表可以征服一個國家。

武力之外,還得通過政治、文德來感化和收服民心。

如果認為占領就等於擁有,絕對是大錯特錯。

所以,樂毅對已占領了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原有文化,安撫百姓,禮遇齊國各地的賢能之士,以此來同化齊國人民。

齊國百姓在戰亂中得此優待,喜出望外,無不心悅誠服。

樂毅以為,按照這種形勢發展,用不了多久,齊國全境可平。

然而,在畫邑,還是出現了一小段不和諧的插曲。

聽說齊國畫邑有個名叫王蠋的隱士,為了表現出對隱士應有的尊重,樂毅傳令燕軍必須遠離畫邑三十里之外,以免驚動大隱士的家小。

然後派人恭請王蠋歸燕。

王蠋卻是個直腸漢子,油鹽不進,一口回絕。

派去請王蠋的燕將也是個爆脾氣,看王蠋不識好歹,一下子就火了,怒吼道:「別給臉不要臉,你再磨磨唧唧,老子這就縱兵血洗畫邑!」

王蠋眼裡只有自己的千秋忠義之名,根本就不把畫邑百姓的生命放在心上,一副凜然大義的模樣,大聲叫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我王蠋雖不能援救國家存亡之危,卻斷不能助你等滅亡自己的國家,與其不義而生,不如就義而死!」說完,一條白練搭上樹枝頭,從容縊死。

燕將看王蠋這麼囂張,差點就要縱兵屠城,幸好樂毅知道得快,及時進行了制止。

經過此事,樂毅心有餘悸,生怕齊國再有幾個象王蠋這樣要名不要命的亡命之徒激起齊國民眾的鬥志、壞了自己的同化大事,趕緊下令厚葬王蠋,並修建了高大的墳墓。

同時,又在臨淄之郊祭祀齊桓公、管仲,旌表賢士門閭,更加注意收攬人心。

他把二十多位齊國賢士送到燕國,割燕國的土地作為他們的私人財產,又給上百位齊國名流在燕國都城加封爵位,以化解了齊國人的亡國之恨。

對於聊城、莒城、即墨三城,也放緩了進攻步伐,圍而不打,繼續在政治攻勢上大做文章。

樂毅這麼做,其實是很危險的。

他的危險不是來自齊國,而是來自燕國。

試想想,樂毅有破國之功,已經有許多人妒忌得要命了,又手掌舉國之兵,長居外國,就算那些妒忌他的人不在燕昭王跟前說他的壞話,燕昭王自己也該有想法了。

這時的樂毅對於燕昭王來說,已經是枝大於干、尾大不掉了。

事實也是如此,如果樂毅有不臣之心,只要振臂一呼,就可以率燕軍大軍據齊地而立,甚至滅掉燕國,獨享燕齊兩國之地。

不過,樂毅的心思主要還是放在怎麼攻占和消化齊國之上,還沒覺察到越來越濃重的危險氣息。

燕國朝廷內在燕昭王耳邊打小報告、說樂毅壞話的人越來越多,連大夫騎劫和太子樂資都加入到誹謗樂毅的行列中來了。

他們說,樂毅在六個月內就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市,卻棄莒城與即墨城不打,非攻不下城,而是不想攻。

究其用心,是想在養敵自重,通過敵人的存在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可謂居心叵測,假以時日,他非據齊地稱王不可。

燕昭王聽了,眉頭深鎖,再也坐不住了。

燕昭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他痛斥樂資說:「吾先王之仇,非樂毅不能報,即使樂毅真欲據齊地稱王,以他的功勞論,又有何不可?!」命人把樂資推下,狠狠打了一頓。

這還不算,燕昭王又賞賜給樂毅之妻王后之服,兒子以公子之服,並派持節到臨淄,正式拜樂毅為齊王。

樂毅大為感動,對天起誓,寧死不受封王之命,且更加盡心盡力地為燕國效勞。

燕昭王對樂毅的信任,實在讓人感動。

可是,燕昭王卻是個短命鬼,笞太子和封齊王之事過了不久,他就病死了。

繼位的就是被燕昭王狠揍了一頓的太子樂資,是為惠王。

因為這頓揍,燕惠王就更加忌恨樂毅了。

他這一登位,樂毅就沒有好果子吃了。

不過,鑒於樂毅兵權在握,燕惠王也沒有直接動粗,而是通過一系列別有用心的政治運作,將樂毅的兵權巧妙地過渡到自己的親信騎劫手中。

兵權一去,樂毅驀然驚覺自己已身處險境之中了。

他深知,再不走,滅頂之災很快就要降臨了。

於是,他長嘆了一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黯然西向投回了自己的故國趙國中去了。

趙惠王見樂毅回歸,驚呼喜從天降,隆重接見,封其為望觀津(在今河南省商丘東),號望諸君。

樂毅滅齊的威名已傳遍了天下,趙惠王得到了樂毅,得以震懾天下。

接替了樂毅全部工作的騎劫是個剛愎自用卻又寡思少謀的自大狂,他到了齊國,不由分說,一律廢除樂毅原來的戰略部署,進而反其道而行,對齊人施之以暴,激起了齊地人民的強烈反抗,很快就陷入了齊國軍民戰爭的海洋中去了。

據守即墨城的齊國田單率領城中齊軍奮起反攻,大破燕軍,殺死騎劫,追殲燕軍到黃河邊上,收復齊國所失之城邑,齊國很快興復。

燕惠王懊悔得腸子都青了。

他恨騎劫,恨他不該妖言惑眾、陷害忠良;也恨自己,恨自己不該鬼迷心竅,聽信饞言,以至痛失好局;更恨樂毅,恨樂毅不能堅持原則、據理力爭。

他想,如果樂毅能堅持原則、據理力爭,自己一定不會讓騎劫替換他,也就不會發生現在自己所不情願看到的結局了。

對於樂毅的奔趙行為,他更為怨恨,一點小小的委屈,就受不了了,就出奔外國,真是忘恩負義、卑鄙無恥!

怨恨之外,燕惠王更多的是擔心樂毅會這個時候進攻燕國。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他決定先發制人,派人責難樂毅,從道義上阻止樂毅這麼做。

不過,樂毅已不是燕臣,貿然派人前往責難,如果惹毛了,後果適得其反。

所以,責難之前,得先道歉。

燕國使者向樂毅致歉說:「先王以舉國之兵託付給將軍,將軍得以大敗齊軍,揚名海內。

現在先王雖然已經去世,但將軍不應該忘卻先王的知遇之恩。

現在的燕王初登大位,年紀輕,經驗不足,容易被左右奸佞小人的話所迷惑。

他之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不忍心看著將軍累年暴宿於曠野之外,調請將軍回國,一方面是想讓將軍得到調養,另一方面是想向將軍請教各項國事。

將軍卻誤聽傳言,以至棄燕奔趙。

當然,將軍這麼做,也是在為自己打算,情有可原,但將軍應該不會做出一些不利燕國的事來吧?」

樂毅沒有跟使者多說什麼,為了表白自己的心跡,他寫了一封長信,讓使者帶回交給燕惠王。

這封信,就是聞名於後世的《報燕惠王書》。

信雖是對燕惠王的責備所進行的反駁,卻顯得從容不迫、雍容大度,沒有指桑罵槐、含沙射影,更沒有直接的挖苦、嘲諷,甚至都沒有直接觸及到燕惠王的文字,只是全面剖白自己的心跡,反覆申訴與燕昭王曾經的魚水關係、魚水之情,不動聲色地讓燕惠王在字裡行間讀出他曾經的偏見。

這封書信文字雅潔,情感深沉,被《周文歸》評為:「行文委婉懇篤,洗心爽透淒其,乃奏疏之最優者。

燕惠王讀了此信,大感慚愧,且消除了樂毅領趙軍伐燕的擔心,將樂毅留在燕國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

樂毅穿梭於趙、燕兩國之間,為趙、燕兩國架起了一條友好的橋樑,趙、燕兩國重歸於好,均任用他為客卿。

樂毅本人老於趙國,得以善終。

從樂毅伐齊的過程來看,其不僅軍事出眾,外交手段和政治策略都極其高明,所以能夠攻必取、戰必勝。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遠勝於單以軍事取勝的戰神白起多矣。

這也無怪乎後世軍事、政治大家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將管仲視為千古第一賢相,而將樂毅視為天下第一名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個人沒有做到善始善終卻得到很多人的稱讚

善始善終是每個人的願望,但是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跟隨自己的意願做到善始善終,但如果能夠保持自己的本心,並且於人於己無害,對得起良心,那麼善始未必一定要善終。秦愍王趁著燕國...

樂毅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時人莫之許也」。諸葛亮在沒有出山以前,常常把自己比作是管仲、樂毅。諸葛亮為什麼要自比管仲、樂毅,因為管仲奉行春秋大義,希望能夠結束...

《史記》中的樂毅,一個歷史中的小傳奇

樂毅,他的祖先叫樂羊。  樂羊在魏文侯手下當將領,他帶兵攻取了中山國,魏文侯將靈壽封給了樂羊。  樂羊死後就葬在靈壽,他的後代子孫就在那裡安家落戶了。  中山國曾一度復國,到趙武靈王的時候又滅掉...

燕趙地靈出人傑 細數河北歷史名人⑩:樂毅

導語:河北自古屬燕趙之地,文化底蘊豐厚,地靈人傑。自古至今,有無數風流人物出現在這片土地上,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樂毅,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中山靈壽 (今河北靈壽西北)人。他曾統帥燕...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故事——田單復國

背景公元前314年,燕國公子子之發動叛亂,當時身為燕國太子的燕昭王與將軍市被攻打子之,雙方混戰數月,齊宣王見有機可乘就趁機發動攻擊,攻占燕都薊,斬殺子之和燕王噲,企圖滅燕。但後來齊軍被逼撤退。齊...

戰國名將樂毅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

田單大擺火牛陣 田單火牛陣成功的秘訣

田單大擺火牛陣,田單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說起他的話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大擺火牛陣,這是在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用火牛陣打敗燕軍的故事,這是非常經典的戰役,憑此他收復了七十餘城,被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