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牛陣大破燕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想當初齊宣王志得意滿地以為自己可以一鼓作氣滅掉燕國,從而使齊國稱霸天下,結果在燕國的抵抗和趙國的干涉下被迫撤軍。

沒想到風水輪流轉——燕昭王及其大將樂毅一手組建起五國聯軍一同伐齊,短短半年間包括都城臨淄在內的齊國七十多座城市紛紛陷落,最後只剩下莒城和即墨兩座孤城。

眼看形勢是一片大好之際人算不如天算——燕昭王死了,於是燕國滅齊的大計就像當年齊宣王滅燕的宏圖一樣突生波折,不禁令人感嘆: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此時燕軍攻打莒城遲遲不下,於是到即墨城下來試試運氣。

恰巧此時即墨城守將在戰鬥中受傷死了,即墨城裡有一個齊王的遠房親戚叫做田單,是帶過兵的。

城內百姓覺得田單有統帥的才能,於是推舉他擔任將軍。

田單很受軍民愛戴,在樂毅進攻下堅守了兩年。

躲在盾牌後面的人是永遠無法擊敗對手的,相反被擊敗的威脅則是時刻存在的,如果不出變故,田單的最終命運是為樂毅所俘虜。

然而歷史就是由無數必然和偶然共同構成的,變故到底還是出現了。

燕昭王之子燕惠王繼位後對樂毅並不信任,恰巧這時傳出樂毅想做齊王的謠言,於是燕惠王就派大將騎劫到齊國去代替了樂毅。

將士們對此很不服氣,可大伙兒敢怒而不敢言。

騎劫下令圍攻即墨,圍了好幾層。

可是城裡的田單,早已把決戰的步驟準備好了。

隔了不多天燕國兵將聽到附近老百姓在談論。

有的說:「以前樂將軍太好了,抓了俘虜還好好對待,城裡人當然用不到怕。

要是燕國人把俘虜的鼻子都削去,齊國人還敢打仗嗎?」有的說:「我的祖宗的墳都在城外,要是燕國軍隊真的創起墳來,可怎麼辦呢?」這些議論傳到騎劫耳朵里。

騎劫就真的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齊國城外的墳都刨了。

即墨城裡的人聽說燕國的軍隊這樣虐待俘虜,全都氣憤極了。

他們還在城頭上瞧見燕國的兵士刨他們的祖墳,恨得咬牙切齒,紛紛向田單請求,要跟燕國人拼個死活。

田單還打發幾個人裝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給騎劫送去金銀財寶,說:「城裡的糧食已經完了,不出幾天就要投降。

貴國大軍進城的時候,請將軍保全我們的家小。

」騎劫高興地接受了財物,滿口答應。

這樣一來,燕軍凈等著即墨人投降,認為用不到再打仗了。

田單挑選了一千多頭牛,把它們打扮起來。

牛身上披著一塊被子,上面畫著大紅大綠、希奇古怪的花樣。

牛角上捆著兩把尖刀,尾巴上繫著一捆浸透了油的葦束。

一天午夜田單下令鑿開十幾處城牆,把牛隊趕到城外,在牛尾巴上點上了火。

牛尾巴一燒著,一千多頭牛被燒得牛性子發作起來,朝著燕軍兵營方向猛衝過去。

齊軍的五千名「敢死隊」拿著大刀長矛,緊跟著牛隊,衝殺上去。

城裡,無數的老百姓都一起來到城頭,拿著銅壺、銅盆,狠命地敲打起來。

一時間,一陣震天動地的吶喊聲夾雜著鼓聲、銅器聲,驚醒了燕國人的睡夢。

大伙兒睡眼朦朧,只見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腦袋上長著刀的怪獸,已經衝過來了。

許多士兵嚇得腿都軟了,哪兒還想抵抗呢?別說那一千多頭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隊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國軍隊自己亂竄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計其數。

燕將騎劫坐著戰車,想殺出一條活路,哪兒沖得出去,結果被齊兵圍住,丟了性命。

齊軍乘勝反攻。

整個齊國都轟動起來了,那些被燕國占領地方的將士百姓,都紛紛起兵,殺了燕國的守將,迎接田單。

田單的軍隊打到哪兒,哪兒的百姓群起響應。

不到幾個月工夫就收復了被燕國和秦、趙、韓、魏四國占領的七十多座城。

當初五國伐齊之初在位的齊湣王以被楚國將領淖齒剝皮抽筋後弔死。

莒城的齊國大夫立齊湣王之子為新王,就是齊襄王。

田單把齊襄王從莒城迎回臨淄,齊國這才從幾乎亡國的境地中恢復過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向古人學習謀略之戰國樂毅、田單

樂毅,中山國人,自幼好習兵法,賢而有志,先仕於趙國,後投奔魏國。出使燕國時,樂毅感於燕昭王以禮相待,便留在了燕國,被奉為亞卿。樂毅治燕二十餘年,使燕國富國強兵,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歷史上將其與管仲...

諸葛亮的偶像對決大忽悠田單,……

燕昭王即位後,很想有一番作為,他勵精圖治,禮待賢士,使得很多賢才紛紛投奔於他。樂毅原是趙國人,趙武靈王死後,他來到魏國。可是樂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正巧聽到燕昭王招致天下賢才的消息,便來投奔。他談...

田單大擺火牛陣 田單火牛陣成功的秘訣

田單大擺火牛陣,田單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說起他的話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大擺火牛陣,這是在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用火牛陣打敗燕軍的故事,這是非常經典的戰役,憑此他收復了七十餘城,被齊...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故事——田單復國

背景公元前314年,燕國公子子之發動叛亂,當時身為燕國太子的燕昭王與將軍市被攻打子之,雙方混戰數月,齊宣王見有機可乘就趁機發動攻擊,攻占燕都薊,斬殺子之和燕王噲,企圖滅燕。但後來齊軍被逼撤退。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