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伐蜀,為什麼統軍主將是謀臣鍾會,而不是名將鄧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發現,自從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多次揮師北上,主動伐魏,在他之後,姜維也堅持北伐。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無功而返,但卻一直是主動出擊的一方。

反觀曹魏,在滅蜀之戰發生前則很少主動招惹蜀漢,畢竟蜀道難不是說說而已,即使蜀漢實力最弱,想要拿下卻不容易,所以他們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跟東吳較量。

然而就在時人都認為曹魏會先滅東吳的時候,司馬昭卻提出了占領蜀國的計劃,並在大多數朝臣持反對意見的情況下,毅然發動了滅蜀之戰。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與司馬昭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有關,公元249年,裝病在家韜光養晦的司馬懿突然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開啟了司馬家族把持朝政的時代。

然而公元251年就爆發了淮南一叛,司馬懿親征平叛之後不久便病逝了。

之後司馬師接過重任,隨即爆發了淮南二叛。

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當權,原本幫助司馬氏平叛多次的諸葛誕卻突然起兵,引發了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也就是淮南三叛。

司馬昭歷史九個月後終於穩定了局勢,被加封為晉公。

這時司馬昭平叛有功,並不著急發動戰爭,可是一件事情的發生,打亂了他的計劃——傀儡皇帝曹髦不甘被他控制,想要率兵誅殺他,結果被他的部下殺死。

司馬家族經過兩代三人的努力,終於把持了朝政,他也因平叛有功被加封為晉公,原本慢慢積累戰功就能夠像曹操一樣封王,甚至可以學曹丕,逼迫皇帝禪位。

可是此事之後,他大失民心,如果強行上位,則名不正且言不順,所以他選擇了以退為進,辭掉了晉公這一封號。

退容易,再進則很難,他需要等待機會,建立功勳。

此時魏國內部已經相對平定,他想要立戰功,只能拿吳蜀兩國開刀。

當時曹魏與東吳已經暗中較量多年,一直無法拿下,蜀漢又易守難攻,司馬昭也無法決斷到底該先攻哪方。

不過他想瞌睡的時候,有人送來了枕頭,公元262年,蜀漢大將軍姜維再一次北伐,被鄧艾擊敗,回國之後又誅殺宦官不成,只得到沓中屯田避禍。

此時姜維已經相當於蜀國的頂樑柱,他離開朝堂之後,司馬昭知道自己攻打蜀國的機會到來了。

畢竟他此時的目的並非滅蜀,而是在此戰中取得拿得出手的戰績。

可是了解他的人並不多,朝中大多數人都認為先攻蜀漢是不明智的選擇。

司馬昭當然不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口,他分析了魏蜀兩方的兵力,提出了兵分兩路的想法,並暗示可以輕輕滅掉蜀國,給諸位畫了一張大餅。

另外他為了說服眾人攻蜀,還列舉了不宜先滅孫吳的兩個原因:

一、攻打東吳需製造大量的船隻,此事不但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還需要時間,一時半會根本無法實現。

二、南方過於濕熱,而曹魏的士兵常年生活在北方,不適應當地的氣候,如果貿然攻打,很可能因為出現瘟疫而敗退。

雖然他的理由很充分,但是眾人依舊認為伐蜀不是明智的選擇,連剛剛擊敗姜維不久的鄧艾也持反對意見。

可是別人看不透的東西,鍾會看透了。

鍾會是名將鍾繇之子,他自幼聰慧,又是司馬家族的親信,所以他明白了司馬昭所圖之後,大力支持伐蜀,被司馬昭任命為鎮西將軍,率主力出征,而一直與蜀漢打交道的鄧艾則為征西將軍,統領偏軍與其配合。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司馬昭伐蜀的本心並非一統天下,而且獲取戰功,重獲晉公之位。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弒帝一事,蜀漢可能並不會在此時滅亡。

而鍾會能夠在此戰中擔任主帥,則是因為他是司馬氏親信,深得司馬昭倚重,又大力支持司馬昭的決定。

不過鄧艾通率的偏軍機動性較高,承擔著更重大的責任,或許這一點,也是司馬昭將沒有領兵經驗的鐘會,任命為主將的原因之一。

不過司馬昭雖倚重鍾會,卻也不是完全放心,他在大軍出發之前,又選取了監軍衛灌和護軍對出征之人進行監視,最終在鍾會反叛之時及時阻止了禍亂的發生。

由此可見,司馬昭不愧是能夠笑到最後的人物。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一書,小編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鄧艾——一個結巴的放牛娃

今天來說鄧艾,字士載,今河南人,而且有個特點,就是說話結巴。一想起鄧艾,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另兩個人,鍾會和姜維,這三個人在我腦海中是連成一體的,都是屬於三國後期的人物,而且三人之間的故事也非常...

自幼才華橫溢,被司馬氏賞識,破蜀國大將鍾會

今天小編跟大家聊聊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將領鍾會,鍾會,字士季。鍾會因為出生於士族,所以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不僅他勤奮好學,還聰慧過人,所以鍾會自幼的才名就非常有大。而此時鐘會的父親在當時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