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勸劉琦,不要蹈晉獻公前妻之子太子申生的覆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在出山以前,是很普通的一個文士,對曹操並無恩怨,和孫權這一邊也沒有什麼聯絡,雖則他的胞兄諸葛瑾已經由於孫權姐夫弘咨的介紹,在孫權身旁當了一名左參議之類的官。
諸葛亮究竟是那一省的人?我倘若說他不是河南省人,就難免為萬千的河南鄉親所不能寬恕。
實際上,依照今日戶籍辦法的規定,他應該是一位在河南省設有戶籍的中國國民。
倘若嚴格地按照生在什麼地方,才算是什麼地方的人,那末,他應該是山東人了。
他的出生地,是(今日沂水縣附近的)琅邪郡陽都縣。
更嚴格的算法,是算他的「近代祖先」,與「遠代祖父」。
他的近代祖先,是諸城縣的葛家。
這諸城縣的葛家,遷居到別的郡縣,喜歡自稱「諸葛」。
他的最古的祖先,是河南東部的葛國的國君,曾經與商朝的成湯作鄰居,被成湯討伐過。
所以,說來說去,他還是敝省河南的人。
也許,湖北省的朋友們會抗議。
理由是,諸葛亮所住的「隆中」不在別處,在湖北襄陽的西邊郊外。
河南人的答覆是:襄陽在當時離開我們的南陽太近。
而且,諸葛亮自己說過:「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諸葛亮從來不曾說過「躬耕襄陽」啊!
然而,像諸葛亮這樣我們都喜歡的人,就讓他多兼幾個省籍,有什麼不好呢?古希臘的大詩人荷馬,不是曾經有過七個國家聲稱荷馬是它們的國民麼?
諸葛亮之所以獲得一千七百多年以來這麼多人的喜歡,第一大概是由於他既忠且勇且智。
忠臣很多,勇將也不少,忠勇而兼有計謀的,便沒有幾個人比得上他了。
他而且頗有文才。
<隆中對>與<出師表>均足以確定他在中國散文史上的地位。
依我個人的愚見,他最感動我們的地方,是他對劉備的一份死生不渝的義氣。
他明知由於荊州南郡之失與關羽之死,消滅曹魏已不可能。
然而他依然出兵六次(所謂「六出祁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
他另有一點十分可愛的地方,是長得漂亮,一表人才(他所娶的太太傳說極丑,倘若真是如此,那就更足以顯出他的「偉大」。
我的父親曾經告訴我:「諸葛亮娶一個丑太太,是十分聰明的舉動。
否則,他就不能專心辦公了。
抗戰期間我在重慶,有一位熱心的朋友向我建議,公開演講時,說諸葛夫人是「三心牌」:見面的時候噁心,擺在家裡放心,想起來傷心。
其實,諸葛夫人並不難看,「難看」的謠言的主要來源,是黃承彥老太爺自己一封信。
黃老太爺在信中向諸葛亮說:「我有一個女兒,雖然長得難看一些,卻可以幫你做一些掃地煮飯之類的粗事。
」謠言的另一來源,可能是南陽的女孩子們或襄陽的女孩子們「同行相嫉」,見到諸葛夫人嫁得了那麼漂亮的小伙子,就妒火中燒,紛紛想像諸葛夫人的毛病,例如太高了,太矮了;眼睛大得像驢子,或小得像一條線;耳朵肥大像豬,或長長的像兔子;臉是馬臉,又麻;或臉是扁得像餅,鼻孔朝天,等等……這雖不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卻可以說得上是「仇人心中出無鹽」了)。
我應該把文章寫得略為平淡一些。
諸葛亮與他的夫人,未必是一對堪比於孫策與橋大小姐,或周瑜與橋二小姐之「一對璧人」;也未必是「郎才女貌」。
至少是,郎才而女不太醜罷。
一般老百姓另有他們喜歡諸葛亮的原因:諸葛亮會呼風喚雨(借東風),會製造自動的木牛流馬,也會把周瑜氣死,把王朗罵死。
這些,都是上了<三國演義>作者的當。
諸葛亮哪裡會有什麼呼風喚雨的能力呢?他也不曾製造出不需人力推動的木牛流馬;妙計他誠然有,而且很多,卻未必每一次都能勝利。
總之,只是比起一般的文臣武將,較有能力而已:不是天才,更不是「妖道」。
他生平不曾穿過那八卦袍,也沒有不分寒暑,手搖鵝毛扇子一柄。
他頭上戴的是不是有青絲帶的帽子(綸巾),也大有問題。
最先說諸葛亮「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的,是<三才圖會>的著者王圻。
王圻是明朝人。
宋朝的蘇軾,認為「手執羽扇.頭戴綸巾」的,是周瑜。
蘇軾在他的「赤壁懷古」一首<念奴嬌>詞里寫了:「遙想公瑾(周瑜)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
蘇軾比王圻早了好幾百年,離開三國時代較近,似乎他說的話要比王圻的「可靠」。
卻也未必。
蘇大先生的詩詞好,文章好,字也寫得好。
考據與考證的學問卻常常有毛病。
<赤壁賦>中的赤壁,並不是當年周瑜對曹操打仗之時的赤壁。
賦中有「東望夏口,西望武昌」的話,把這兩個城市的地理位置也說得很不精確。
他在「赤壁懷古」的這一首詞之中,說周瑜剛剛娶了「小喬」不久。
事實是,已經娶了她九年以上。
蘇軾不曾注意到「赤壁之戰」發生之時,並不是夏天,而是冬天。
周瑜不需要揮動他的「羽扇」。
那末,究竟是誰有「羽扇綸巾」?是宋朝蘇軾所說的周瑜呢?還是明朝王圻所說的諸葛亮呢?是不是王圻確有所本,而蘇軾並無所本?是不是王圻與蘇軾都不過是「說說罷了」,沒有下過什麼考據與考證的功夫?
倘若我們去請教京劇專家,他們的答覆就很容易叫我們立刻有「無可奈何的滿意」。
專家說:「歷史是歷史,戲是戲。
」「羽扇綸巾,諸葛亮在戲台上已經用了;就讓他用下去罷。
周瑜,有兩根野雞毛插在頭上,就不必也用羽扇綸巾了。
」
京劇之中的諸葛亮是老生,而周瑜是小生。
歷史上的諸葛亮卻比周瑜小上七歲。
當時,建安十三年,諸葛亮二十七歲,周瑜三十四歲。
京劇之中的諸葛亮,嘴唇上掛了很長很多的黑顏色的鬍子。
這個我當然反對,但是還可以容忍。
周瑜呢了,一位蓋世英雄,被專家們插野雞毛在他的頭上,披了粉紅色的袍子在他的身上,而且逼著他用娘娘腔說「小生」式的湖北話,真正豈有此理!
誠然,「歷史是歷史,戲是戲」。
但是,我們學歷史的人從來不敢糟蹋京劇家們的戲;為什麼京劇家們老是喜歡歪曲我們的歷史呢?
乘此機會,我代表敝同行若於人對三家電視台的某一些歷史連續劇的製作人、編劇人、導播人、登廣告的提倡人,同時附帶地提出相當嚴重的抗議。
抗議什麼呢?抗議你們把呂四娘送進了少林寺,和許多和尚混在—起!也抗議你們把雍正皇帝也寫得年輕英俊,一度迷惑了呂四娘。
對不起。
話歸本題,我們還是談談諸葛亮罷。
他家原姓葛,老家在徐州琅邪郡諸縣(山東諸城),遷居到陽都縣(沂水)。
他本人流落到荊州南陽郡的鄧縣。
漢朝的鄧縣故城一名「隆中」,不在今天的河南,而在今天的湖北,襄陽縣之西二十里。
他之所以流落,由於父親諸葛珪早死,隨了叔父諸葛玄到(江西南昌)豫章郡。
諸葛玄受劉表之任命,當過很短時間的豫章太守;被曹操派來的朱皓趕走,去了襄陽閒住;不久,病死。
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失了依靠,就作了農夫,在「隆中」長住下來。
請葛亮住在隆中,所過的生活是地地道道、半耕半讀的生活。
他不能不耕,因為叔父諸葛玄已死,他自己在劉表的衙門裡並無一官半職。
他不能不讀,因為志趣很遠很大。
他讀書的方法,是注重大的問題及其解決方略,而不肯浪費時間與精力在瑣碎的、咬文嚼宇的「小題目」上。
幾十年前,筆者曾經在巴黎請教過袁世斌(冠新>先生:「什麼樣的人,才可以辦大事?」袁先生說:「腦筋清楚,就可以辦大事。
」我又問;「怎麼樣的腦筋,才算得是清楚?」袁先生說;「清楚,就是有條理:懂得提綱挈領,把事情分出一個大小先後。
」
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可能便是如袁先生所說:研究出事情的大小先後,及其處理的方法。
他的三位同學,都和他不同,喜歡把書上的字句完全記住,完全背得。
這三位的姓名是:石韜、徐庶、孟建(他們的宇,是廣元、元直、公威。
諸葛亮自己的字,是孔明)。
諸葛亮曾經看出這三位同學的志願與能力,說他們將來可以做官,做到刺史、大守(後來石韜果然做到太守、「守典農校尉」。
漢朝的「守」字等於民國初年的「署理」二字。
如徐庶在長坂坡之役以後,因老母留在樊城,落入曹軍之手,而回到北方投了曹操,在曹操下邊做到了「右中郎將」與御史中丞。
孟建做到了涼州刺史、鎮東將軍)。
三位同學在當時問諸葛亮:「你自己的志願與能力呢?」諸葛亮不肯答覆,只是笑而不言。
他們三人,尤其是徐庶,其實也並不是不知道諸葛亮的志願與能力。
因為,他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管仲輔助齊桓公尊王攘夷;樂毅把亡掉了一大半的燕國,完全恢復,而且占領了齊國的十分之九。
諸葛亮有志於使得漢朝中興,於此可見)。
當時的一般人都認為諸葛亮太狂妄。
徐庶卻深信諸葛亮確有比得上管仲、樂毅的能力。
還有兩個人,也很深信諸葛亮是天才。
其中的一位姓崔,號州平(名叫什麼,現存的史料沒有記載),是(河北省蠡縣南邊的)博陵縣人,避亂住在荊州。
父親崔烈是名士,可惜花了錢買司徒與太尉的官位,聲譽一落干丈。
其後,因為大兒子崔鈞參加了袁紹的討伐董卓運動,崔烈被董卓關在牢里;董卓死後,被釋放;李催來到長安,崔烈死於李催之手。
崔州平是崔烈的小兒子。
諸葛亮的另一位知己,是長他一輩的親戚、襄陽人龐德公。
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是諸葛亮的姐夫。
龐德公說:「諸葛亮好比是一條臥龍」(睡著的龍,還不曾醒,醒了就會飛走)。
龐德公對於自己的侄兒龐統也很稱許。
說龐統是一隻鳳雛。
鳳雛,就是雛鳳,出生了不久的鳳凰,將來前途無量。
龐德公的一個朋友司馬徽,是潁川郡陽翟縣人,也流寓在襄陽,帶了家眷與龐家同住在洄湖之中的一個小島之上。
這個島,叫做魚梁島。
這位司馬徽頗有知人之明,龐德公稱他為「冰鏡」(<三國演義>的作者誤寫為「水鏡」)。
所謂冰鏡,意思是:司馬徽極冷靜,能夠冷眼觀人,冷得像冰,而看人看得准,像鏡子一樣。
司馬徽的經學、史學、子學,都有相當深的造詣。
遠方青年走來跟他念書的頗有幾位。
知名的有向朗、尹默、李仁。
這三人都在劉備取得益州以後,做了重要的官:向朗當了幾任太守,做過諸葛亮下面的「丞相長史」,及光祿勛、左將軍;尹默作過「勸學從事」、太子僕射(教劉禪讀<左傳>;李仁的兒子李譔了尚書令史、太子庶子、太子僕射(教劉禪的兒子)。
司馬徽似乎不曾做過諸葛亮的老師,他與諸葛亮的關係,是師友之間;在年齡上比諸葛亮長半輩。
習鑿齒在<襄陽耆舊記>裡面說:把諸葛亮介紹給劉備的,是司馬徽。
劉備走到了司馬徽家,專誠拜訪,向司馬徽請教對當時的局勢看法如何。
司馬徽說:「我不過是一個儒生,俗士,根本不識時務。
識得時務的,這裡有臥龍與鳳雛二人。
」劉備進一步再問:「誰是臥龍?誰是鳳雛?」司馬徽告訴他:「臥龍姓諸葛,名亮。
鳳雛姓龐,名統。
」
<三國志·諸葛亮傳>所記載的與此不同:劉備駐屯在南陽郡新野縣,遇到徐庶,對徐庶十分器重。
徐庶向劉備說:「有一位諸葛亮,是睡在家裡的一條龍。
將軍想不想見他?」劉備說:「你就帶他來見我罷。
」徐庶說:「諸葛亮這個人,不是可以被我帶來見你的。
你應該屈尊去拜訪他。
」
於是,劉備便去拜訪,前後拜訪了三次(這三次,未必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所說,第一次諸葛亮不在家,劉備遇到了崔州平;第二次諸葛亮又不在家,劉備在途中遇到了石廣元與孟公威;到了諸葛家.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離開諸葛家,遇到了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
最後,劉備在第三次拜訪之時,才見到了諸葛亮,暢談「時務」。
也許.劉備拜訪了諸葛亮三次,三次都見到了,而且也都暢談了。
第一次談得就很「投機」,所以第二次再來,第三次又來,前後談了三次以後,諸葛亮完全說服了劉備,劉備也說服了諸葛亮。
劉備答應諸葛亮,採納他所建議的政略與戰略;諸葛亮也答應了劉備,離開隆中的草廬,跟劉備去新野,從此為他效勞,到死為止)。
《三國演義》關於三顧「茅廬」的描寫,雖然極不正確而文筆十分精彩,也連帶地似乎不太費力而給讀者一一介紹了請葛亮的幾位好友與岳父黃承彥、弟弟諸葛均。
《三國演義》中的「茅廬」,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稱為「草廬」。
《出師表》中有這麼幾句話:「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微,學識鄙陋),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有了這《出師表》里的幾句話作為證據,魚豢在《魏略》之中所說,就不攻自破。
《魏略》說,不是劉備去拜訪諸葛亮,而是諸葛亮到了劉備那裡去「求見」。
見了以後,劉備因為從來不認識這個年輕的書生,對他不甚理睬。
諸葛亮偏要留在客廳,到了別的客人走了以後,他還不走。
劉備仍舊不太睬他,而拿起一隻剛剛有人送來的髦牛尾巴,編結這尾巴上的毛作消遣。
諸葛亮忍耐不住,就很冒失地說:「將軍有沒有別的遠大志願,還是就這樣以編結髦牛尾巴為滿足?」於是,劉備才丟下髦牛尾巴,向請葛亮說;「這是什麼話?我哪裡會以編結髦牛尾巴為滿足呢?我不過是弄著玩,解解悶而已。
」諸葛亮說:「將軍,你看鎮南(鎮南將軍劉表)比得上曹公嗎?」劉備說:「不如。
」諸葛亮又問:「您自己比得上曹公嗎?」劉備只得承認:「也不如。
」
《魏略》的這一段對話,很像是《戰國策》上策士的口氣。
很容易叫人倍以為真。
事實,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自古以來,像劉備那樣以一個爵為亭侯,官拜左將軍,作過徐州牧,年紀有了一大把的人,肯去拜訪—個二十七歲,姓名「不見經傳」,毫無資歷的年輕人諸葛亮,雖不能說絕對沒有,至少是很不常有。
這就是劉備非常人所及的地方。
諸葛亮在隆中,他在草廬里對劉備所說的一番話,已經被陳壽濃縮在《諸葛亮傳》之中。
他向劉備說:「自從有人發起討伐董卓以來,豪傑並起,各據一方,『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其中,最厲害的是曹操。
比起袁紹來,曹操的名氣小,兵少;他卻終於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
這不僅是天意,或時機,人謀也有關係。
曹操到了今天,兵有了一百萬;地位呢,掌握了朝廷,挾天於以令諸侯。
劉將軍,您是不可以在這個時候和曹操較量短長的。
」
諸葛亮繼續說:「另一位不可以和他較量的人,是孫權。
孫家的人割據江東,已經有了『三世』(陳壽所指的三世,是孫堅、孫策、孫權。
陳壽弄錯。
孫堅雖則是江東吳郡富春縣人,卻並不曾有機會回到家鄉,實行割據)。
孫權這個人不僅有易於防守的地盤(有長江之險),而且很得江東的民心。
劉將軍,您只可以和孫權做朋友,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
那末,該打誰的主意呢?該打劉表的主意。
劉表有了這大好的荊州,北有漢水、沔水;南有南海;向東,順長江而下,通到吳郡一帶;向西,通到巴郡、蜀郡。
劉表有了這可攻可守的荊州,卻毫無用武的能力。
「劉將軍,這似乎是老天爺安排好,給您做本錢的。
您是不是有興趣呢?」
荊州以外,另有一個州,也是好地方,而主持該州的州牧比劉表更無能力。
這另外一州,是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與陝西南部的益州;州牧劉璋是一個既糊塗而又懦弱的人。
益州的土地很肥沃,人民很殷實,劉璋卻不懂得如何保存這一大片土地,照顧那麼殷實的人民。
在益州的北部,漢中郡一帶,有居心叵測的張魯,而劉璋不加防備。
益州的才俊之士,早就想換掉劉璋,歡迎一個配得上作他們的州牧的人了。
「劉將軍,您不僅是漢室(景皇帝)的苗裔,而且信著於四海,聲望極高。
您本人又喜歡交結英雄,思賢若渴。
您便是一個配得上到益州去作州牧的人。
」
諸葛亮的結論是:倘若劉備能先取荊州,再占益州,便有了立足點。
然後把荊、益兩州的內政辦好,把邊界的要害守好,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夷,指雲南、貴州的各種夷人與苗族;越,指廣東、廣西與越南的越人),同時「結好孫權」(與孫權結盟,建立友好關係)。
這樣,便把腳跟站穩,可守可攻。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諸葛亮的這一番話,把當時中國的整個局勢分析得明白透徹;也把劉備所應該採取的步驟,設計得有條不紊。
其後,劉備得到他的幫助,完全按照這個計劃去進行,先取荊州,後取益州,然後荊、益兩州的兵同時出動,用鉗形攻勢對曹操作戰。
可惜,一則是曹操來得太快,沒有等到劉備拿下荊州就來;二則是劉備依靠了孫權的力量才抵住了曹操,因此而不得不把荊州的最好部分(武漢一帶的)江夏郡與(江陵宜昌一帶的)南郡,讓給了孫權;三則是雖然在周瑜死後,經過一番磨擦而向孫權用長沙換得了南郡,命令關羽由南郡攻取襄陽樊城,嚇得曹操想放棄許縣,劉備自己也攻占了漢中,對長安形成威脅。
卻不料因此而引起孫權的嫉妒與害怕,背棄了同盟的誓言,出兵偷襲關羽的後方,殺害關羽,釀成孫權、劉備二人在猇亭拼得你死我活!諸葛亮的隆中方案,終成泡影。
這些,留待以後細說。
現在,我們應該說一說,諸葛亮參加了劉備的陣營之後,有過什麼表現?他在赤壁之役,所扮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他參加了劉備陣營.起先並沒有立即獲得什麼重要的職位,如所謂軍師之類,因此也就不曾能夠有什麼驚人的表現(火燒博望坡之事,與他無關)。
劉備自己在當時只不過是一個空頭的「左將軍」,虛有其號的「宜城亭侯」,論實力僅有幾千名兵士,在地位上僅是劉表所收容的一員「客將」,既非州牧,亦非太守,新野一縣也並非他的「防區」,只是暫時的駐軍之地。
如此的一個劉備,怎麼能給諸葛亮什麼官做呢?
諸葛亮在劉備的軍營之中,倘若能有什麼名義,也只能是所謂「賓客」,相當於民國忉年的顧問、參議之流。
劉備對於這位二卜六七歲的賓客,確是十分器重,「情好日密」,天天見面,談個沒完,老朋友關羽、張飛二人看不順眼,說出酸溜溜的話,劉備也就老實對這兩人說:「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封丁侯的人,自稱為「孤」)。
劉備請關羽、張飛以後不必發牢騷;關、張二人也就乖乖地不再說什麼了。
劉、關、張都不是「一介武夫,未嘗學問」。
劉備作過經學家盧植的弟子,也就是大儒鄭玄的再傳弟子;關羽生平手不釋卷,喜歡讀《左氏春秋》(俗名《春秋左傳》);張飛呢,字寫得極好,而且也善畫美人。
諸葛亮書讀得當然不會很少,卻也未必讀得比劉、關、張三人都多。
為什麼劉備極喜歡與諸葛亮交談呢?可能是,諸葛亮長於分析,不僅言之有物,而且「頭頭是道」,對當前的局勢與隨時發生的大小問題,「獨具隻眼」。
在這個最初的一兩年,諸葛亮除了陪劉備閒談以外,有沒有替劉備辦過具體的事?我想,不會沒有。
像劉備這樣作過州牧,打過仗,經常掌握著若干人馬而有志於「打天下」的人,是不至於找到了人才而僅僅以談談為滿足的。
他當然有「用」這個人才之意,否則不能有耐心和他一談、再談、天天談。
既然有意於「用」這麼一個人才,自然就必須先拿一些小事來「試試」他的能力了。
可惜,《三國志》的《劉備傳》與《諸葛亮傳》,均沒有記載諸葛亮被「試用」的經過。
《諸葛亮傳》僅記載了劉琦向諸葛亮求救的故事。
劉琦是劉表的大兒子,失寵。
得寵的,是劉表的小兒子劉琮與劉琮的生母,亦即劉琦的後母蔡氏。
劉琦對自己的未來很焦慮,曾經向諸葛亮請教了好幾次,諸葛亮總是不肯給他出什麼主意。
最後,劉琦騙諸葛亮上樓;上樓以後,劉琦叫人搬走了梯子,然後向諸葛亮說:「今天你我二人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話從你的嘴裡說出來,只有我一個人的耳朵聽進了去,機密得很。
你現在可以說話了罷?」劉琦的如此安排,在動機上確是為了保持機密,而不是有意對諸葛亮威脅(諸葛亮也不是一個肯在威脅之下貢獻妙計的人)。
諸葛亮對劉琦輕描淡寫地說出下面的幾個字:「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左氏春秋》,很多人都念過,劉琦自然念過,然而別人與劉琦念了這申生與重耳的故事,只把它當作古時候申生與重耳的故事而已;諸葛亮念了,卻懂得把這個故事的教訓應用到「今天」劉琦與劉琮的實際問題上來。
諸葛亮勸劉琦,不要蹈晉獻公前妻之子太子申生的覆轍,坐待驪姬宰割,應該效法公子重耳,出亡。
不久,劉表的江夏(武漢)太守黃祖,被孫權擊敗,陣亡。
劉琦就向爸爸劉表求得了江夏太守的位置,離開襄陽,逃出了劉表後妻蔡氏的魔掌
龐統一生沒什麼實際成就,為什麼能與諸葛亮齊名?
論實際業績,龐統的確乏有些善於可陳,這很大程度上緣於他死得太早,還沒有來得及施展抱負,不過,就有限生命而言,龐統已經十分耀眼了。龐統是荊州名士龐德公的從子,龐德公在荊州影響力很大,是個劉表都請不...
天眼論史:帶你了解千古傳誦的智慧化身,蜀漢丞相諸葛亮(3)
劉備是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自稱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到劉備出生的時候,家境早已衰敗,幼年時是靠母親織草鞋勉強維持生活的。黃巾起義後,他在地主商人的支持下,同關羽、張飛等人組...
十年磨一劍:諸葛亮隱居南陽之謎
「諸葛大名垂宇宙」, 翻開中國歷史,南陽人所謂的「智聖」——諸葛亮占據著輝煌一頁,在民間,他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誠的典範,他的名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千百年來,流傳下來他很多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
諸葛亮智慧超群 未出茅廬知天下事
杜甫詠懷古蹟之五寫道: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對於詩人杜甫來說,諸葛亮的聲名縱貫宇宙,為萬...
為什麼孫權和曹操都不重用鳳雛龐統?只有劉備慧眼識英雄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龐統年輕時,為人樸鈍,未有識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龐德公對他卻十分看重,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潁川人司馬徽...
諸葛亮出山時告訴劉備,不可以得罪的兩個人是誰?
《三國演義》中的「茅廬」,請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稱為「草廬」。《出師表》中有這麼幾句話:「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徽,學識鄙陋),猥自枉屈,三...
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荊州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到自己帳下,從此兩人「情好日密」。大概是兩人過從甚密,這引起了劉備兩個老兄弟關羽和張www.donglishi.com飛的不高興,劉備解釋說:「我有了孔明,好像是魚兒有...
諸葛亮為何娶醜女為妻:純粹為了積攢政治資本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會想到三顧茅廬、白帝託孤、七擒孟獲、揮淚斬馬謖、獨創木牛流馬……千百年來,他被人們當作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在文學作品的渲染下,一個神秘莫測而近乎完美的智者形象出現在大家眼中。魯迅...
三國大騙局: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背後的騙局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南下依附同為漢室宗親的荊州牧劉表。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待之以上賓禮,讓劉備屯兵新野。次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擊曹,在葉縣遭到了夏侯惇、于禁、李典等軍的抵抗...
羅貫中為何如此偏愛諸葛亮?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碾壓東吳文臣、草船借箭抖機靈、借東風呼風喚雨、借關羽之手在華容道捉放曹、三氣周瑜把周瑜擠兌得一命嗚呼、七擒孟獲一勞永逸、空城計震退司馬懿,火燒上方谷惜敗於天。這些事...
諸葛亮出山後第一計,劉備沒有聽從,所以丟了天下
諸葛亮出山時,獻與劉備的草蘆對(通稱「隆中對」),一千八百年來眾說紛紜,多少千古名士、軍政大家對此都有過精闢論述。 贊之者多認為劉備半生苦戰,促居一縣,得此戰略規劃後,騰躍高飛開三國鼎立局面,可...
赤壁鏖兵的背後,劉備才是最大的陰謀家,連自己的侄子都被利用
題記:劉琦,不過是劉備取荊州埋下的一步暗棋,當赤壁之戰結束,荊州未定之時,劉琦還有一點利用價值,荊州平定之後,他只能駕鶴西遊,與自己的老爹團聚了。
周瑜反對劉備借荊州,為何孫權不僅借了荊州,連妹妹也給了劉備?
縱觀三國歷史,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一開始荊州為劉表所有,劉表死後,其子將荊州大部分領地都給了曹操,而曹操得到荊州對孫權和曹操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所以就有了吳蜀聯手。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退出荊州...
都說是伏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劉備為何卻任命龐統為縣令
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過一句話——「伏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可是事實卻是,即便諸葛亮、龐統二人都追隨了劉備,劉備最多也只是折騰出個僻守一隅的格局。這是為什麼呢?所有一切,與劉備對龐統的使用有關。...
「三顧茅廬」背後劉備的心思
三顧茅廬,向來被倚為美談,君臣佳話,「孤之有孔明,猶如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更顯示劉備對諸葛亮的器重,器重確實不錯,可惜非是器重才情,而是人脈。 縱觀劉備生前,諸葛亮在蜀漢地位不如關、張等...
三國顏值最低之人,和諸葛亮齊名,如果不早逝劉備能得天下嗎?
現實有時候告訴我們,長得太醜,是會影響你的應聘效果。面試官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覺得你顏值不太好,可能影響你的印象分。你要是不相信,我們來看看今天的主角——龐統的故事,你就會明白,有時候好的外表,...
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給劉琦出了個餿主意,劉琦還感激涕零
孫權在穩定了江東局面後,聽從魯肅、甘寧的建議,先後數次對荊州用兵。建安八年(203),西下攻擊劉表的江夏太守黃祖,「破其舟軍」;建安十二年,趁曹操北征,江東孫權再次打上門來。在江夏「虜其人民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