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三國人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喬

關於二喬,我知道他們的父親是喬玄,太尉。

也就是中央軍委主席。

亂世擾擾,太尉下崗。

女兒被幾個割據政權的小流氓看中,娶回家去。

我在想像周孫二郎抱得美人歸時,總是容易聯想到山大王去娶壓寨夫人。

據說二喬還歡天喜地,自以為得了郎君。

如此如此……

可是我在看三國志時,清楚的看到了這一句話:玄謂公(曹操)曰:吾閱人眾矣,無如公者。

請以後事托之。

這裡的後事,就是說他的妻子兒女了。

這樣一來,聯想到曹操的要娶二喬回銅雀,似乎也是順理成章。

我不知道如果讓喬玄在赤壁之戰時再來選擇一下兩個女兒的夫婿,他會做何選擇。

因為他早在赤壁戰前就過世了——演義中說他撮合劉孫婚姻,壓根是老羅胡吹。

我說這麼多,實際上很不識趣。

因為我實際上是在把一段完美的愛情故事拆散。

這就屬於居心叵測一類。

前蘇聯的電影有個固定模式,就是男女誤會,最後重歸於好。

對於這情節敢有置疑者就會被批評教育,甚至當政治犯。

這就是因為他們不夠識趣。

在一個完美的情境中,二喬與周孫的感情故事,湮沒於滔滔歷史之中,秀麗唯美,遠望去,就象一幅波光流動的水彩畫。

如此綺麗如此優雅。

真是英雄美人。

我只是偶爾想這麼一個問題。

周郎死時三十六。

孫郎死時二十六。

這兩位夫人,青春年少,而且又是國之貴戚,壽命長得很。

那漫漫長日,她們是如何度過的?

她們偉大的丈夫如流星逝去。

留下她們孤寂度日。

漫長故事。

我想到了曹操。

那個文章武略的豪傑。

他臨死前,讓他的妻妾們住在銅雀台,賣絲履度日。

這是他的吩咐。

我在讀這段時,略微感到一絲暖意。

江東佳人,綽約風姿。

身前生後,除了周郎和霸王,誰又真正把目光真正投注於她們身上?

我們在看歷史時,總是在一些優美的故事中,忘卻了她們的寂寞。

寂寞。

終究逝去。

不再回來。

杜牧曰: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露臉持續時間最長的男人

在三國中露臉延續時間最長的男人是誰?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會猜孔明、孟德或者劉備之類,甚至有人猜趙雲。

不過,就象娛樂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樣,我要嬉皮笑臉的說:錯!

然後神秘西西的給個答案:

廖化,廖元儉。

從第二十七回露臉一直到一一九回死掉,一共九十三回有他的名字。

那是大約公元200年到公元263年,一共63年時間。

廖化第一次出場是老羅苦心安排的伏筆。

關羽帶在橋頭很酷的和曹操告別了——人曹操都差點哭了,關羽還一副酷樣受不了——一轉頭,嫂子不見了。

這事細想是TMD真有喜劇效果。

關羽到處哭著喊著找嫂子,忽然,一彪人馬出現,廖化派人來把嫂子送上了。

只見:

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雲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

公問曰:「汝何人也?」 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

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

」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

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

恰才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

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

下山來。

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

今獻頭與將軍請罪。

」關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現在山中。

」關公教急取下山。

不移時,百餘人簇擁車仗前來。

關公下馬停刀,叉手於車前問候曰: 「二嫂受驚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將軍保全,已被杜遠所辱。

」關公問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遠劫上山去,就要與廖化各分一人為妻。

廖化問起根由,好生拜敬,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

這一段文字首先我們必須懷疑其真實性:這小子是做賊的,武藝也不是十分了得,居然還能盤踞在離許昌三十里地的地方,顯得曹操的治安保衛工作搞的很不好嘛——你能想像現在有一夥武裝匪徒盤踞在中南海十五公里處嗎?——其次,假使是真的,那麼我們也可以想像:廖化那年應該是十五六歲——否則他很難在六十二年後還隨姜維出征——劉備倆老婆至少三張了,廖化又不是謝停瘋,看不上兩個老女人是應該的。

然後為了攬交情或是為了避免兄弟們看老太婆反胃所以送下山來,順帶還請關羽帶他走。

不過關羽似乎洞悉了他的陰謀,沒收他。

廖化的第一次出場至此結束。

然後,一直迂迴到了大約四十多回後,也就是在六十回上下,廖化在劉備興兵入川之際出現了。

被安排為副將,助關羽守荊州。

然後,定成都,破漢中,都沒他的戲,連關羽這裡難得的好戲單刀赴會和水淹七軍都沒他什麼事。

一直到關羽走了麥城,廖化單騎出去要救兵被孟達彈掉,廖化「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也挺丑的。

然而,一直到諸葛亮出師北伐,我們看見了廖化的名字: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副將——飛衛將軍廖化。

飛衛將軍屬於雜號將軍。

順便提一下漢將軍制。

我個人的認識來看:

大將軍為最上

其下:車騎,驃騎,衛,三將軍並列

再下:前後左右四將軍

再下:四征(東南西北)、四平、四鎮、四安。

再下是雜號將軍:什麼定遠拉,討逆拉,什麼什麼的。

蜀漢:大將軍那時是諸葛亮,驃騎馬超已死。

車騎是劉琰(捎帶說一下,車騎夫人與劉阿斗有一腿)。

扯遠了。

廖化那時是個小將領。

算一下他那年已經年過四十了。

顯然未立過什麼大功勞。

六次北伐,廖化的功勞一次次的遞增,老將領一次次的死掉,終於在六出祁山時,廖化在木牛流馬一戰中,追擊司馬老兒到樹林,取的頭盔一個。

雖然魏延「口出怨言」,廖化還是取得了頭功。

我想那夜,廖化一定睡不著。

二十多年的從軍生涯,他終於得了個頭功。

大家如果讀了二十多年書一共才得了一次全班第一,一定也很興奮是不是?

然後,星落秋風五丈原,蜀漢龜縮十年後,249年——那年廖化至少過了六十了——他作為蜀漢年輕一代將領——也四十九歲了——姜維出師。

他的地位在軍中僅次於姜維和夏侯霸。

可以想像他當時的感覺。

這也就是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在姜維手下,他未必很得志。

姜維為人很好,但是有一點剛愎自用,獨斷專行。

而最大的問題是,他不是孔明。

孔明的威信是數十年積累而起,姜維卻是憑藉自己的自信。

我想,廖化在旁看著姜維發號施令時,會否恍惚想起三十年前的孔明,五十年前的關羽?在傳奇的將軍身邊做過事的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記憶。

然後蜀漢亡了。

廖化「憂憤而死。

結束了。

捎帶說一句,他死時已是車騎將軍。

我閉上眼睛想著這個人的經歷。

真的是聯翩起伏,恍如雲煙一樣。

他目睹了整個時代。

那時代的長壽者中,張昭只了解了上層社會,阿斗只了解了孔明出山後的時代。

那個時代留存的唯一一雙眼睛,或許就來自於這個人。

他生於黃巾起義前後,用他的雙眼淡然的巡視這個世界。

他做過山賊,做過軍人,了解了自上而下的整個社會體系。

或許他不自覺,但是他實際上已成為窺探時代的一雙眼睛。

從山賊,到飛衛將軍,到左將軍,到車騎將軍。

一步步輝煌上升的歷史,一部殘破而泛黃的史卷。

如是而已。

他目睹了一切,或許在新的時代會有新的驚喜,但他的心留在了過去,留在了他一直為之奮鬥的蜀。

於是他死了。

平和安靜的死了。

他所追慕的時代是關羽張飛趙雲孔明的時代,在荊州作為一個普通將領的時代。

在他死去的時刻,阿斗正在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也。

風雷動變化瞬息間,英雄淚如何說從頭?

單挑

看三國時,看見單挑總是很興奮,但見兩軍擂鼓如雷,旌旗蔽天,兩將各拍戰馬,刀槍並舉戰在一處,當真酣暢淋漓。

打三國遊戲時,一旦有機會與敵人單挑,則是戰鬥最高潮。

我最興奮的是打三國七時用趙雲與呂布挑,最後一個回合時,一招漫天飛舞把呂布挑了,那種興奮難以言喻。

但是說實話……三國時的人並不是白痴,哪來那麼多單挑?實際上,三國最早是戲劇來的,而戲劇里很注重將對將的單打,實則未必。

象三國演義里那麼多驚心動魄的單挑,在歷史上幾乎沒有。

歷朝名將,白起,李牧,王翦,蒙恬,劉秀,又有幾個人擅長單挑呢?將領畢竟是指揮能力作為第一要求的。

演義里的單挑,如三英呂布,馬超戰虎痴之類全是虛構,唯一一場真的,是關羽斬顏良,可那與歷史差距也很大。

演義里是:曹操與顏良對陣,列陣之後,關羽突襲得手。

但歷史上,張遼與關羽率騎兵援救白馬,路上遭遇顏良。

具體如是:

「羽于山上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軍之中。

一般經驗,騎馬是不用麾蓋的,所以顏良可能是坐在戰車上。

我的個人看法,那麼實在勝之不武。

張飛和關羽的勇猛確實有名,單挑能力在歷史上都是強的,而馬超「自負多力」,也是個猛將。

但是史書上沒提趙雲和黃忠,不過這兩人「強壯摯猛,並作爪牙」,那麼是猛將無疑。

而呂布的單挑能力似乎沒有多提,但是百發百中,極其嚇人,曾獨自斷後,「燕將數百無人敢近」。

曹操方面,其實夏侯敦的單挑很爛。

典韋許楮的勇猛是真的,但都是用兵盲,所以才不能成為首席大將。

曹操部下五虎將里,張遼、張頜、徐晃都是驍勇出名的,可見單挑很厲害,樂進則「勇毅無前」,那麼膽子很大,但單挑不知道。

于禁貌似更善統兵治軍。

其實曹操手下單挑最厲害的是……曹仁。

這一點或許沒多少人知道。

周郎打南郡時,一次蔣欽徐盛丁奉三大猛將圍攻,曹仁派牛金出馬,被圍,曹仁親自披甲,率百騎直入敵陣救牛金出去,一個人挑敗了東吳三大猛將。

陳嬌說:「將軍乃天人也!」確實不同凡響。

而且曹仁的騎兵指揮能力相當驚人,將才絕對在夏侯敦之上,在曹氏集團算得第一,可惜老羅偏心,把他寫成了白痴。

三國志注引里有一句:

「曹大司馬之勇,孟賁,夏育弗加焉。

……品其勇武,仁為首,張遼次之。

大致如是了。

十八路諸侯討董賊

在小說里,十八路諸侯討董賊是很浩大一事。

給我的感覺是:董賊剋扣了很多地方幹部和中央幹部的薪水,王老頭為了保證自己的財源讓董賊的秘書曹操去刺殺他,曹操沒成功,就一道煙溜回去家去了。

為了洗脫自己通緝犯的惡名索性把事情鬧大。

發檄文,召諸侯,十八家地方幹部召集武裝部隊討伐中央。

說好聽叫討逆,其實就是一次內戰。

與美國南北內戰的區別是沒有組成另一個政府而已——其實是成立的,韓馥和袁紹擁立了劉虞,不過那老頭沒敢而已……

十八路大軍殺氣騰騰的去打董賊,一上來就兵頓汜水。

大家急的團團轉時,關羽出來力挽狂瀾,溫酒斬華雄——說實話,一個已連戰兩陣的人你還挑不了他,實在丟臉。

所以關羽斬了華雄不足為奇,唯一特點就是快的嚇人了點——然後大家烏秧烏秧的殺到虎牢關——這裡我要鄙視老羅一下,其實汜水和虎牢是同一座關……可能老羅嫌只有一坐不過癮,於是憑空多了一座——又是遇到呂布,呼呼斬了幾個傻瓜,諸侯全傻了,還是三個通緝犯齊上趕跑了呂布。

董賊撤出洛陽。

諸侯做鳥獸散。

老羅寫這個十八路諸侯討董賊,給讀者的印象是:所謂的諸侯全是白痴。

那麼多人居然先困於華雄後頓於呂布。

如果沒有劉關張三人,諸侯攻勢就是一次徹底的失敗。

後來我翻了一下三國志,發現了更多的BUG。

首先,討董賊的一共只有十三路,不知道老羅哪裡又湊了五家——不過他加上了公孫瓚是為了便於三兄弟出場,不過事實上討董賊期間三兄弟全在幽州做通緝犯,自顧不暇,哪裡有空去和呂布叫板?其次,說是十八路諸侯連營N里,人馬有N萬,大有超越赤壁八十三萬曹軍之勢。

可事實上,真正與董賊交手的兩人而已,孫堅,曹操。

曹操在滎陽遭到伏擊大敗,而孫堅幾經挫折擊敗了董賊,卻兵頓洛陽。

而袁紹他們那幫人「置酒高會」,喝酒看 MM呢,壓根沒和董賊交手。

但聯繫一下三國後來的事跡,我逐漸發現,十八路諸侯討董賊的真正意義。

首先,請允許我羅嗦一下,把十八路諸侯報一下: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後來他們的下場,袁術在跋扈了一段後死的很慘,韓馥在聯軍解散後立刻被袁紹奪了冀州,豫州刺史那傢伙後來被曹操排擠了,劉岱被曹操收編,王匡好象被袁紹并吞,第六到十一鎮那些人先後被曹操壓制或吞滅,徐州刺史大家知道三讓徐州的事,不談,孫堅死於劉表之手,公孫瓚後來在官渡戰前死於袁紹。

馬騰活的長一點。

這些人乃是當時漢王朝的精英中的精英,卻在數年內完全土崩瓦解,在他們的血泊中,站起了曹操劉備和孫策這樣的新興勢力。

想起曹操那句話 「任賢唯舉」,是完全拋卻了門第觀念,他的手下人才之豐富凌駕於任何諸侯之上。

可以說,十八路諸侯討董賊,使所有諸侯開始意識到:舊王朝的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亂世真正開始了。

於是從十八路諸侯解散後,新一輪的勢力新分配立刻拉開了序幕,天下立刻開始了毫無秩序可言的弱肉強食。

而在這個時候,對舊時代拒絕最徹底的曹操就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十八路諸侯的討伐象徵了漢王朝實際的崩潰,象徵了亂世的開始,這就是我的結論。

最後談一下此次聯軍對曹操的影響。

曹操在聯軍期間寫下了「白骨露於夜,千里無雞鳴」的著名詩句,委婉的表達了對諸侯們的不滿。

可以說,那時的曹操多少有點匡扶天下的豪情和報國的壯志。

但在諸侯們的推委不前下,曹操看見了政客的真正虛偽本色。

曹操當時說了這麼一句話:

「豎子不足與謀!」

我仔細想那句話,分明可以感覺到其中的憤懣,藐視,更多的是悲傷。

或許從那一刻開始,曹操才真正看清了所謂的政客,所謂的天下,也明白了亂世的道路。

那個以前特立獨行執法嚴格的專心的小吏曹操至此結束,這一句無比哀傷的話宣稱了一個奸雄的產生。

他在那一剎那告別了以前所有的雄心所有的理想,剩下的是對亂世的征服之心。

這就是我的看法。

貂禪

中國古來的英雄所熱愛的,除了江山便是美人。

因為你如果對錢財孜孜不倦或者有其他啥的癖好,人家很容易就詬病你玩物喪志,可是對美人大有興趣是人之大欲也,沒什麼可說的。

而女人又是最可憐的。

中國歷史是男人胡寫的,而一旦到關鍵時刻,男人就懂得賴帳說是女人搞壞的。

周是褒姒笑沒的,商是妲己妖壞的,連武大郎都是潘金蓮風騷死的。

而董賊自然理所當然是被女人弄死的。

這就是中國人的邏輯。

公元191年,是年董賊57歲,而按照演義的安排,貂禪十六歲。

說實話,貂禪挺倒霉的,她只是院子裡嘆口氣,或許是因為少女懷春,或許是因為新衣服弄髒了,或許是因為月考考砸了,又或許是因為剛看了瓊瑤或者是亦舒的小說而在那裡自傷身世,王老頭就死過來罵:「賤人將有私情耶?」貂禪只好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

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長嘆。

不想為大人窺見。

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那也就是句客氣話。

我猜王老頭當時是這麼想的:「哈,這丫頭,跟我玩花伙哪?我就知道你在外頭有男朋友了。

我得不著我還就不讓你如意。

」當時就想出這麼一招來。

作為貂禪一方,很可能是這麼想的: 「啊,我能和呂布結婚嗎?萬人迷呂布?」於是就糊塗的肯了。

後來就是著名的連環計了。

貂禪的表現極佳。

以呂布如此帥哥,追他美女多了,卻還會對這個女孩子「神魂飄蕩」,可見貂禪沒有做公關是很可惜的。

而董賊直接說:「真神仙中人也!!」那麼貂禪的魅力無庸置疑了。

但下面就是對她極大的考驗。

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是一個很麻煩的事。

這兩個東西雖然白痴,但是畢竟有父子之名,只要前後一對質,很簡單的就可以把情況搞明白。

我考慮在此期間,董賊一直傾向於貂禪而不聽呂布可能有這個因素在裡面:董賊是陝西人,貂禪則是陝西米脂人,方言相近。

而呂布是九原人,地處蒙古,國語水平估計也就和陳冠希差不多,很難交流。

董賊死後,演義做了交代:「呂布至眉塢,先取了貂蟬。

」而後來貂禪又在下邳做了回蠢事,勸呂布休要突圍。

然後呂布死,貂禪不知所蹤。

以她的經歷,如果寫一本《我和兩個男人不得不說的故事》,那麼定能名震天下,不過可能年久失傳了。

畢竟美女作家的書一般是不長久的。

民間有諸般傳說,渲染貂禪和關羽的事,不多贅言了。

談一下貂禪的真名,在關漢卿的一個劇本里,她姓任,名紅昌。

因在宮中掌管貂禪帽,所以賜名貂禪。

我以前想貂禪的結局時,設想了很多,都不盡如人意。

現在一想,央視版的貂禪結局,倒是最好的:

紫陌紅塵,西風古道,風塵戀戀,老馬舊車。

貂禪身著紅裳,最後凝望了一眼那曾經風虎雲龍的長安城,然後黯然垂下車簾。

這一剎那,千年的風塵被她鎖在車外,天下已經與她無關。

呂布

終於還是寫到了這個人。

本來一直想把他留在最後幾個人寫,但轉念一想,還是現在寫了了事,否則自己牽腸掛肚也麻煩。

在演義中,呂布出場就非常威武不凡。

董賊當時氣焰張天,「廢立廢立」喊的驚天動地,丁原跳出來罵他,董賊臉上掛不住了,準備開刀時,李儒眼尖,瞅見丁原身後一人「身長九尺,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

」殺氣極重,李儒趕忙打圓場:「喝醉酒了哈哈哈」。

我估計當時如果李儒不出,董賊已經身手異處了。

然後就是第二天,董賊西涼鐵騎浩浩蕩蕩去和呂布交手,噼里啪啦的被呂布打的滿地找牙,董賊欺軟怕硬見風轉舵,立刻叫李肅出馬。

赤兔和金珠寶貝奉上,呂布立刻轉了臉色,喀嚓斬了丁原,然後到了董賊手下,又拜董賊為義父——此所謂三姓家奴也。

張飛發明這句話委實漂亮的很,也刻薄的過了分——從此便作為董賊的部下將領了。

然後是呂布最出彩的時候了。

十八路白痴人馬殺來拉,華雄被殺,董賊率兵到虎牢,呂布跳了出來,先斬方悅,又斬穆順,敗武安國——奇怪,這幾個人在華雄耀武揚威時幹嗎不去拼啊……——最後把遼東猛虎公孫瓚追的無處藏身。

所謂:

「溫侯呂布世無比,雄才四海夸英偉。

護軀銀鎧砌龍鱗,束髮金冠簪雉尾。

參差寶帶獸平吞,錯落錦袍飛鳳起。

龍駒跳踏起天風,畫戟熒煌射秋水。

出關搦戰誰敢當?諸侯膽裂心惶惶。

」果然天下無雙。

然後就是著名的三英戰呂布——竊以為,呂布先挑了四個人,這三個人撿現成便宜再不勝是說不過去了。

不過後來岳飛傳里有個雙槍陸文龍也是被所有猛將車輪戰也未敗,算得厲害——呂布就略微差一點點了,斗到後來好歹是過了百合,虛晃一戟就閃了。

這也是呂布僅有的兩次單打失敗之一。

然後,呂布就跌入了溫柔陷阱,做了一次借刀殺人用的刀。

整個事件沒什麼好說的,我只請大家注意一句話:

布曰:「誓當殺此老賊,以雪吾恥!」允急掩其口曰:「將軍勿言,恐累及老夫。

」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郁久居人下!」

這句話可以說是肺腑之言,也可以從中看出呂布人性化的一面。

雖然李肅對他那麼花言巧語,董賊也始終對他籠絡有加,他始終還是不甘心在董賊手下當一個殺人工具。

他的天下不是一個將領的天下,他有巨大的野心。

所以可以說,即使沒有貂禪,他也會殺了董賊。

一切只是早晚而已。

然後李郭破關,呂布沒有獨自逃跑,而是招呼王允一起走,並且「苦勸」。

這一點可以看出他還不是所謂「豺狼之性」。

多少有點義氣。

然後呂布陷入了流浪生涯。

一會兒幫這個一會兒幫那個,但主要在河北作戰。

尤其與黑山賊作戰時把號稱無敵的張燕打的落花流水。

可是袁紹等始終對他疑心重重,逼的他只好不斷跳槽。

某次跳槽還發生這種事:

「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由此可見他的驍勇實在已成了一種恐怖的威懾力,他是戰神,是魔鬼。

在那個時代而言,已經成了一個神話般的存在。

然後,發生了呂布生平最重要的事:他遇到了陳宮。

由陳宮策劃,呂布攻占了兗州,控制幾乎山東全境,然後全軍東出濮陽與曹操會戰。

有幾個經典戰例,反正曹操正面交戰屢敗,而用計則呂布相形見絀了。

須知曹操軍乃青州軍,天下著名的鐵軍,卻在與呂布作戰中屢敗,可見呂布西涼騎的驍勇和呂布本人對軍隊的重大影響。

可是在對付計策方面,呂布則一塌糊塗。

他的驍勇使他的信心過於膨脹,甚至迷信於自己的勇猛,於是就陷入了麻煩之中。

一直到後來被迫撤出兗州投奔徐州。

呂布在徐州過的也不算快樂。

雖然後來奔襲徐州奪了州牧,可是劉備為肘腋之禍根,袁術又常來糾纏。

逼的呂布還上演了三國里極精彩的一幕:

「轅門射戟」。

這一箭可以說震住了所有人——說實話,張飛動不動要和呂布斗三百回合,我倒懷疑他骨子裡對呂布卻是根深蒂固的恐懼。

就好象中國人越恐韓越嘴裡不怕韓國一樣。

而關羽從來對誰都沒有心理恐懼症。

但從這一箭開始,所有在場的人都會對呂布產生恐懼——這一箭也足見呂布的傲慢,我相信,雖然經過這一箭袁術劉備罷兵,但是雙方都已開始將矛頭不自覺的對準呂布,因為他們發現呂布的潛在威脅實在很驚人。

然後,曹操會集劉呂孫三家共打袁術,當時可以說是呂布一統中原的好機會。

可是曹操先算了一著,先用左將軍籠絡住了呂布順便安插了密探陳登——順便說一下,陳登是個高手——破了袁術,然後順理成章的開始打呂布。

從這一系列的策略而言,呂布著實是太幼稚了。

最後是著名的兵圍下邳了。

呂布屢次失去戰機,最後被一次莫名其妙的出賣擒了。

如此而已。

在被擒之後呂布的表現也不佳,幾乎是搖尾乞憐。

僅有的一句豪言是:

「布將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

」但那是描述自己投降後的宏偉藍圖,著實無意思。

簡單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呂布其人。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

」五原地處蒙古,可見呂布很可能有少數民族血統,那麼神箭飛騎的本事是天賦來的。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這一段猛一看跟董賊年輕時還真象。

年輕時因為驍勇而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做騎都尉(類似於典韋之於曹操),可是後來「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

」主簿者文書也,就是楊修做的活。

可見呂布是被老羅醜化成一個文盲的。

人家畢竟當過主簿也。

呂布個人的勇武,可以和項羽、袁達等傳奇猛將媲美,其戰績也堪稱了得。

而其陷入的悲劇則多少與項羽有相似處:過於迷信個人武力,無視政治手段,任用將領過於膽小等等。

一切的一切只因為他過於勇猛了。

勇猛成了他的最優秀的地方,從而使他放棄了其他的優點,大致如是。

考慮一下這個人,一個生在遊牧民族的地方的男人,小時候不大可能受系統的政治教育,他所有的政治經驗可能完全來自於在丁原手下的官職升遷等,但在仕官時,他更多的依靠了自己的勇武,而在手腕上是絕對不行的。

猛然之間,他踏進了亂世,踏上了亂世的舞台,他只能依靠他的勇武。

其實人們對他的詬病是他的背叛,即使他殺董賊是正義之舉。

受儒家思想毒害的舊勢力——袁紹、袁術、張藐等都對他避若蛇蠍。

可是亂世本來就沒有這麼多講究,任何事都必須以最終的政治利益出發,從這一角度而言,呂布只是選擇了最符合他利益的事。

從這一點來講,劉備和曹操其實和呂布是一類人:他們屏棄了一切繁文縟節和道義觀念,追求的是自己的天下。

可劉曹何等梟雄,他們做的骯髒的事都打著正義的幌子,而呂布則太誠實了,於是人們把矛頭對準了他。

其實他唯一做錯的,是他太不夠虛偽。

可以這麼說,呂布這種人的存在是亂世的必然,可是他的死亡也是亂世的必然。

沒有這種人,亂世不稱其為亂世,可是他如果不消亡,亂世無法結束。

他只是為亂世而生,在亂世中扮演一個可能很顯眼的配角,然後匆忙謝幕。

他的英姿固然瀟洒,他的能力固然驍勇出眾,可是他不懂得演戲,所以他只能謝幕。

陳壽如是說:

呂布有眾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

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其實「輕狡反覆,唯利是視」,哪一個亂世人物不是如此?只不過呂布始終是個孩子,以為用在草原的那一套就可以馳騁中原。

他太短視也太淺顯。

而「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倒是很客觀的說了一條歷史規律。

荊襄第一將

劉表這人我其實是有一點點欣賞的。

劉備說他「名稱八駿,威震九州」,名氣是大大地有。

換了當今,大致可以算是個文人軍閥。

三國時有文化氣息的軍閥不多。

劉備是個文盲,不談。

袁紹屬於很有文化氣息,但是那是他貴族教育和四世三公所決定的,而且用郭嘉的話說是「虛禮繁儀」。

曹操和張魯都還好,不過張魯總有點邪教的意思。

孫權是個打獵狂,不談。

劉表在這方面還是不錯的,荊襄多文人,於是直接導致這個文人省長對於軍事幾乎全盤交給蔡瑁大哥執掌。

荊州的軍事全由蔡瑁和蒯越搞了。

給人的感覺是謀士成群,大將全無。

倘若算大將,除去蔡瑁,恐怕就得算黃祖那老白痴了。

黃忠和魏延當時還在底層未被發掘呢……

然後,終於有個讓人眼前一亮的男人出現啦:

文聘。

荊州一幫文士,把個荊州弄的有點大袖翩翩的味道,士人成風。

看看:蒯越,蒯良,伊籍,王威,李矽,以至於諸葛亮的隱士兄弟們,居然沒一個血性漢子。

文聘的出現真乃是鶴立雞群也。

可惜三國里文聘出鏡不多。

比較經典的一次是給魏延當配角:

魏延只管招呼玄德軍馬入城。

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麼!」魏延大怒,挺槍躍馬,便來交戰。

兩下軍兵在城邊混殺,喊聲大震。

……魏延與文聘交戰,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

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與魏延打那麼久是什麼概念誰都知道的。

其驍勇當不輸於徐晃樂進之輩了。

而後曹操來了,荊州全體投降,投降儀式上,蔡瑁和張允丟盡了臉。

荊州群臣,惟有蒯越和文聘有面子。

曹操撫著蒯越的背說:「吾不喜得荊州,喜得異度也。

」這個評價極高了。

而文聘的表現,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同,今從三國志:

太祖征荊州,琮舉州降,呼聘欲與俱,聘曰:「聘不能全州,當待罪而已。

」太祖濟漢,聘乃詣太祖,太祖問曰:「來何遲邪?」聘曰:「先日不能輔弼劉荊州以奉國家,荊州雖沒,常願據守川漢,保全土境,生不負於孤弱,死無愧於地下,而計不得已,以至於此。

實懷悲慚,無顏早見耳。

」遂欷歔流涕。

太祖為之愴然,曰:「仲業,卿真忠臣也。

」厚禮待之。

降曹者多矣,能令曹操「愴然」者,印象里獨一無二了。

而即使這個人已成了曹操的「走狗」,老羅也沒有把他刻畫的一無是處:

(長板大戰):張飛引軍至,殺開一條血路,救玄德望東而走。

文聘當先攔住,玄德罵曰:「背主之賊,尚有何面目見人!」文聘羞慚滿面,引兵自投東北去了。

抓住玄德是什麼概念鬼都知道。

文聘如果捉了他曹操立馬封他荊州刺史都說不定。

在這裡文聘至少顯現了一個男兒應有的血性。

其意義多少讓人想起華容道。

他和關羽的性質沒兩樣,而且他未受過玄德的恩惠。

我看到這裡對文聘的崇敬油然而生。

這才是來去明白的男人。

還不象關羽那麼虛偽。

但是後來就沒面子了:在赤壁大戰那個火龍飛長江的晚上,文聘成了第一個受傷者:

聘立於船頭,大叫:「丞相鈞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拋住。

」眾軍齊喝:「快下了篷!」言未絕,弓弦響處,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

上大亂,各自奔回。

我想像曹操看見文聘這一倒,心裡剎那是什麼感情?以他的智慧立刻可以知道自己已被愚弄。

在那個決定時代的時刻,文聘不經意的做了一個特殊的見證人。

火燒赤壁。

後來文聘就擔任了江夏太守,一直與孫權作戰。

時有西文東張之說,東張指合肥的張遼。

後來記得哪本書上——但不是三國志上——有如下記載:

權以大軍圍城,甚急。

會雨,城潰。

聘乃大開四門,高臥於堂。

權不敢入,曰:「聘有北地忠臣之名,而做此態,必有伏兵。

吾其避之。

」乃退。

(大意如是)

這也就是傳說中的空城計了。

文聘其他的事,借三國志中的說一下:

太祖先定荊州,江夏與吳接,民心不安,乃以聘為江下太守,使典北兵,委以邊事,賜爵關內侯。

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近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

又攻羽重輜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

文帝踐阼,進爵長安鄉侯,假節。

與夏侯尚圍江陵,使聘別屯沔口,止石梵,自當一隊,御賊有功,遷後將軍,封新野侯。

孫權以五萬眾自圍聘於石陽,甚急。

聘堅守不動,權住二十餘日乃解去。

聘追擊破之。

增邑五百戶,並前千九百戶。

聘在江夏數十年,有威恩,名震敵國,賊不敢侵。

分聘戶邑封聘子岱為列侯,又賜聘從子厚爵關內侯。

聘薨,諡曰壯侯。

戰績不可謂不猛。

曹操一輩子都信任北人,用南人不多。

而文聘居然取得他的信任,衛護南界數十年,可見曹操對他的倚重。

而作為降將升到後將軍,曹操軍中僅有徐晃張合與他三人而已。

想像一下這個人的心路歷程。

在荊州,是戰神,是荊州人心目中呂布一般的猛將。

他並未與蔡瑁爭權,顯然只是想做好一個軍人的職責。

曹操來了,他投降之餘不失高風亮節。

但他不再是一個絕無僅有的人物,而成了一個地位不很高的二流武將。

而他只是面無表情的衛護邊疆,一次又一次的打退敵人的攻擊。

每個歷史人物都有一張臉譜。

臉譜大多簡單,可是內心卻潮流澎湃。

文聘是一張忠誠低調的臉。

可是,誰又知道這個荊襄第一將的內心?

華雄

華雄這個人名氣是很大的——比之什麼閻宇田會之類。

原因很簡單,他是一個偉大的死跑龍套的,襯託了三國中無與倫比的大將關羽,為後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看三國,先是看了連環畫,大致掌握了其中規律:越是拽的人越死得慘。

當時董賊聽說諸侯要彈劾他,正要拍人去扁,呂布說:「兒視關外諸侯如草荐!願提虎狼之師盡斬其首,懸於都門!」我一看這架勢心想估計呂布死定了。

因為牛皮吹得越大者下場越慘,此羅氏規律也。

我正琢磨誰砍的了呂布,只見一人身長九尺跳了出來。

關於身高咱們談一下。

三國一尺大約是現在23公分。

曹操七尺,161。

劉備七尺五,173。

諸葛亮和張飛趙雲都是八尺,184。

滿九尺的我印象里只有這幾個:關羽,呂布,王雙——就是二出祁山時開始打敗王平後來被魏反骨砍死的黑臉——鄂煥,就是雲南一個用戟的猛男,兀突骨——藤甲兵老大 ——還有就是華雄。

可見他還是一個很勇武高大的人物。

出場很酷。

先斬了鮑忠,又對付了孫堅——注意,似乎為了不搶關羽的風頭,沒安排孫華倆人單挑——然後把什麼俞涉潘鳳一股腦砍了。

當時袁紹那個熊樣:「可惜我上將顏良文丑不在……」色厲內荏。

於是,在這個關鍵時刻,關羽出場了。

然後就是溫酒斬華雄了。

華雄至此結束。

分析一下華雄此人,個性實在不鮮明,與顏良文丑沒啥分別,那種沒什麼頭腦的猛將。

其戰績彪炳,卻也只是關羽的一塊鋪路石。

我只是對他的幾句話感興趣。

一,他毛遂自薦時說:「殺雞焉用牛刀?」(牛刀指呂布)這麼說來他還是比較謙遜,自承不如呂布。

比之於張飛,本領不如呂布卻每日裡要把呂布殺了,似乎好那麼一點點。

二,他在對孫堅首戰不利之下,並未一味燥進,而是聽李肅的話夜襲,一舉端了孫堅。

這是非常成功的戰例。

說明他不剛愎自用,不象關羽。

翻一下史書,歷史上,關張沒有參加討董之戰,所以華雄乃是孫堅斬的。

但是華雄畢竟在和孫堅之戰(即陽人之戰,參看《三國志·吳書》)打的孫堅只有十多騎逃跑,算是很厲害了。

這樣一個將領,在歷史上算是優秀的,在演義里也算是厲害的,可是就因為要襯托關羽,只好被犧牲了。

但他運氣不錯,死在關羽手下,以至於他名氣也響。

比之於同樣與呂布戰十合而傷手的不為人知的武安國,他的運氣很好了。

最終還是印證那句話:想成名,除了自己厲害還得有人捧啊。

印象最深的女人

三國是男人的天下,紅樓是女人的天下,水滸是漢子的天下,儒林是書生的天下,聊齋是鬼的天下,西遊的妖的天下,封神榜是白痴的天下——我說這話有根據的,封神榜里一幫人智商普遍不高,對白造作,詩歌淫褻,動不動就「祭出法寶收入囊中」。

中國小說一向都太偏激太絕對,象人法國拉伯雷大師,寫《巨人傳》把龐大古艾寫那麼完美,還是如實寫了他撒尿及其他一系列不文明舉動,中國的小說里但凡寫英雄絕不寫他吃喝拉撒,不信您查去。

說遠了。

單說這三國,女人實在少的很,不過上場的都是美女。

二喬貂禪不必說,一些配角,例如孫郡主,趙夫人啥的。

而給我印象特深的,就是鄒氏。

話說曹操攻宛城,張繡自分必敗,直接聽賈文和的話降了,太平無事。

無巧不巧,曹操是個老色狼,當時喝醉了就問侄子:「城中有妓女否?」那侄子也不爭氣,還諂媚:「看見一個美女。

」「帶來!」於是拉來一看,是張繡嬸嬸。

我當時暗地一算年紀,不對啊,那年曹操四十二,張繡差不多四十上下,女人至少得有四十吧。

徐娘半老,當時心裡對曹操產生極大的唾棄情緒。

曹操說的話很無恥:「久聞大名願共枕席。

」那鄒氏居然不惱——請注意,想像一下,在街上一個擔任國家要職的老男人拉一個徐娘半老的阿姨:「吾與汝作愛何如?」回答百分之九十九是:「流氓!」而二千年前的鄒阿姨卻一口答應,還說:「城中不便,不如移兵城外」。

當時我真是嚇得不輕。

然後就是著名的育水事故。

典韋殞命,曹昂戰死。

曹操的絕影馬也完了。

戰爭的最後,其實我很想知道那個女人在哪裡。

按照覆巢無完卵的理論,她一定死在了亂軍之中。

抬頭一想,這也是她唯一合理的死法。

就象我始終寧願相信史記里說:西施在吳滅後被范蠡沉入了太湖而死;雖然,我的家鄉無錫還有范蠡與西施傳說中的故園。

我也在想典韋。

那個瘋子,那個虎狼,那個完全的殺人狂。

他是否明白他是死在一個女人的一句話中。

而我在猜度曹操的眼神。

當他正在營帳中春宵一刻時,陡然聽得殺聲捲地而來,回頭看見鄒氏那一笑——我猜的——他會是怎樣的心情?

唯一確定的是,曹操不會殺鄒氏。

在那個時刻,他會逃走,但不會殺鄒氏。

如果換了劉備,則定會先殺了鄒氏,仰天嘆曰:「皆備之過也!」假意要自殺,然後由張飛奪下他的刀,然後狼狽而逃。

因為曹操一向對比他強的人是很佩服的。

故事的尾聲很簡單。

大概三年後,官渡大戰前夕,張繡接受賈文和的意見投降。

曹操拉著賈老頭的手說:「使吾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翻譯:使我的信譽讓天下人信服者,就是你啊。

張繡後來在官渡戰中發揮了作用,後來大概在赤壁大戰前死去,封揚威將軍還不知是什麼。

賈文和一直活到魏國建立,封了太尉。

典韋的兒子典滿當了中郎將,默默無聞。

如是而已。

鄒氏,育水,宛城。

一切的一切只是大時代的一個過客,風雷耀動的時代里一滴雨水。

而那個女人,那個曹操和典韋都低估了的女人,不知是否有時會在這些男人,這些英雄的腦子裡偶爾占據一會兒地位。

即使歷史是由男人書就,但寫上一些標點的,也許真的是女人。

在前年我在榕樹下寫了幾個亂世佳人的系列篇,虞姬和董小宛什麼的,那篇寫董小宛的還在某本書上發表過。

一直想寫這個姓鄒的,但每次提筆,總是無從下手。

因為,始終無法猜出,她在想什麼。

叛將魏延

魏延在演義里首次登場,乃是真正風虎雲龍之時:曹操百萬大軍排山倒海而來,劉備殘軍拉著大隊百姓殺到襄陽,蔡瑁拒絕開城。

劍拔弩張之時,忽然:

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 「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

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然後劉備假仁義了一下,率軍閃了。

魏延與文聘單挑了幾個回合——注意此處,老羅不經意間在一出場就渲染了魏延的威武:能和文聘斗而且全身而退者,也算是高手了——畢竟文聘在劉表軍團中是屈指可數的猛將。

然後魏延很沒面子的去投韓玄了。

這一系列畫面給人的印象是:魏延是一個很正面的形象。

深有大志,而且善擇明主,勇武不凡。

大致如此。

雖然有背主之嫌,但是中國人的思維:你反好人就是叛賊,可是反壞人就是棄暗投明,應該鼓勵的。

所以大家看了這裡會對魏延有個好印象。

第二次出場就有名了。

黃忠要被斬首了,魏延出來英雄救美—— 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願隨我者便來!」眾視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

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沉於此。

當日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韓玄,袒臂一呼,相從者數百餘人。

黃忠攔當不住。

魏延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雲長。

厲害吧,一次很成功的內部政變。

但注意此段文字中,第一次對魏延有了評價:」玄怪其傲慢少禮「。

休小看此數字,含義巨大。

幾乎是蓋棺定論。

但這次魏延還是很酷的,救了黃忠,取了長沙——還有,能夠一呼間讓長沙人民反了韓玄,一方面借重了黃忠的魄力,一方面亦可見魏延的厲害——可是,之後就是諸葛亮忽然變臉,要殺魏延了:

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 獻其地,是不義也。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

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

我看了大大不以為然。

如果以此為標準,法正呢?孟達呢?馬超呢?劉備軍團叛將多矣,何故就對此人耿耿於懷?我後來看了三國志才知道此乃虛構。

老羅此處設這段話無非是要說諸葛亮有先見之明,其實是間接惡化了孔明的形象。

魏延歸了劉備後,屢立戰功,一直發展到他和黃忠隨劉備入川,已經由剛開始的降將一躍成為僅次於關張趙三大猛將的重要人物了。

後來在與冷苞鄧賢的作戰中還算有功勞——雖然多次被黃忠搭救——但多少是有功勞的,算得是猛將。

在孔明策劃的幾次軍事行動中,他都乾淨利落的完成任務。

可是後來與馬岱一戰頗沒面子:

魏延只道是馬超,舞刀躍馬迎之。

與岱戰不十合,岱敗走。

延趕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

但注意此後的一段:

馬岱大怒曰:「汝焉敢小覷我!」挺槍躍馬,直取張飛。

戰不十合,馬岱敗走。

雖然單挑不是簡單的加減法,但是畢竟能在十合中挑敗馬岱的人不是很多——魏延和張飛都是在十合中打敗馬岱,雖然考慮到馬岱與魏延挑時的詐敗因素,依然可以視為魏延勇武的象徵。

還有,可能魏延沒想到。

此時射他一箭的男人,二十年後還取了他的首級。

後來就是漢中之役。

魏延先是跟著張飛大破張合,然後在與曹操斜谷會戰中:

操招魏延歸降,延大罵。

……

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

操翻身落馬。

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

刺斜里閃出一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

……

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

魏延的功勞很大了。

射中曹操——之前審配和陳宮都有射中曹操麾蓋的記錄,但是射中本人印象里似乎沒有——而且大戰龐德——龐令名的勇武我不多談了,大家都清楚——真是驍勇無雙的猛將。

還有,此處曹操對魏延招降,魏延「大罵」。

可見其忠。

漢中平定後,魏延升任漢中太守——在三國志里有一段精彩無比的文章談論此事。

我一直奇怪,為何如此漂亮的傳奇沒有被老羅收錄,想來是因為魏延是叛將,不能美化他。

但無論如何,都很動人 :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 「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

要知道,漢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荊州。

而劉備不託馬超黃忠趙雲,獨托魏延,可見對他將才的信任。

而魏延之言——對不起我想再重複一遍,太帥了——「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實在氣吞山河。

而事實上,在他鎮守下,漢中固若金湯,確實如此。

要注意,他承受的壓力比關羽荊州大 ——關羽在荊州擁有絕對獨轄權,而且兵力強大。

而魏延在漢中是被控制使用的,可是在曹操那麼大的壓力下依然可以堅守。

不能說其將才超越關羽,但顯然沒有決定性差距。

三國的猛將陸續謝幕後,魏延和趙雲成為諸葛亮僅有的可依靠的人。

在平雲南之役,魏延起到了以老帶新的作用——把一些年輕將領拉到前台,而他依然是定海神針。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藤甲兵會戰中,他第一次擔任了丟人的角色——連丟十五個營寨,如鼠賊一般逃跑。

魏延「面有怨色」。

換了我也是。

舉世名將,當時天下屈指可數的猛將,居然要這麼丟人的逃竄。

當然不爽了。

我開始認為諸葛亮對魏延的這種使用,幾乎算得上折辱——此類活要王平高翔做豈非更適合?但後來一直到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時,卻有了一個新看法:

諸葛亮策劃了一個很漂亮的戰役:

要求幾個將領先與張合作戰,牽制其兵,另幾員將領做埋伏合擊。

而司馬老兒大軍擁來時,這些將領必須以少打多,強行與其周旋,而姜維率軍偷襲司馬老兒大營,迫使其退兵,所有人馬可以隨之掩殺。

在選擇那個負責獨戰張合和司馬的人時,諸葛亮說:「非智勇之將不能當此任。

」還「目視魏延」。

但此刻「延低首不語。

在三國志里是這麼說的:

後來此次戰鬥打的很成功。

我從中得出以下結論:

諸葛亮對魏延的最初希望是可以通過磨練和提攜——包括讓他守街亭附近,在北伐時任命他為前督部等——為自己培養一個接班人。

可能最初的想法,自己百年之後可以由魏延接任大將軍。

但是,在歷次實踐中,他都發現了魏延的一些致命弱點,這使他開始傾向於姜維。

對魏延表現出的某些問題他開始予以注意。

諸葛亮對於任何有小問題的人都不放過——例如李嚴,例如廖立——可是對於魏延卻無比寬容。

六出祁山時,有如此事:

權笑曰:「此人(指魏延)勇有餘。

而心不正。

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

孔明豈未知耶?」……

孔明嘆曰:「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

為惜其勇,故用之耳。

演義中這麼說,幾乎是蓋棺定論了。

《三國志》里對魏延的功績如是說:

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忿,有如水火。

還有,忘了說。

王雙是魏延斬的。

射殺張頜則是魏延又一次成功的引誘——其實,即使魏延和張頜強行單挑,應該也有勝算。

不知道老羅為何如是寫。

六次北伐與歷次一樣,魏延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又一次扮演了丟人角色——引誘司馬老兒入上方谷,可是一燒之下未曾成功。

然後就輪到了那件事:孔明死了。

演義里,魏延是先要求由自己統兵繼續與司馬老兒交戰,在楊儀和姜維、蔣琬商定退兵後悍然起兵追擊,然後被諸葛亮安排好的馬岱殺了。

一切都理所當然,一個有勇無謀的叛將被神機妙算的孔明殺了,著實呱呱叫,大快人心。

我最初也有此快感。

可是看了三國志後,越看心裡越不是滋味: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禕給延曰:「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

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有一些曲筆,但想來大家都看得明白。

諸葛亮是把魏延作為重要的斷後者,但考慮到一旦他不肯,那麼大軍自己進行。

而魏延與楊儀在此時彼此攻擊,誰對誰錯不知道——魏延是不肯給楊儀為下,要求自己獨立率軍北伐,而楊儀則是夥同了更多人反魏延。

而在彼此上書中,後主身邊的人都「保儀疑延」,這可能和平時魏延「剛而自矜」有關。

但我實在找不出魏延要謀反的意思,他的意思最多是不想讓諸葛亮的心血白費啊!

而楊儀則率軍追殺,殺了魏延——何必殺呢,為何不把他擒拿後拉回成都對質呢——還踩著魏延的頭說:「庸奴,復能做惡否?」還滅門。

這是什麼行徑?禽獸之行啊。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里都有個註腳:

楊儀自以為年宦先於蔣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賞,口出怨言,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將全師投魏,寧當寂寞如此耶!」後主大怒,命將楊儀下獄勘問,欲斬之。

蔣琬奏曰:「儀雖有罪,但日前隨丞相多立功勞,未可斬也,當廢為庶人。

」後主從之,遂貶楊儀赴漢嘉郡為民。

儀羞慚自刎而死。

你看楊儀是個什麼東西?如此豬狗不如的東西,我根本不相信他會是什麼好人。

《三國志》在《魏延傳》末尾說: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連陳壽都委婉的說:魏延是冤枉的。

可是老羅還是義無返顧的把魏延寫成了叛賊。

魏延死了。

蜀漢最後的五虎時代猛將消失。

姜維登上了前台,成為了蜀漢的一號人物。

29年後蜀漢滅亡。

屢敗於魏延之手的郭淮後來數次遏止了姜維的北伐作戰。

而魏延在史書中與楊儀放在了一起。

天意吧。

兩次說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一次救了黃忠,歸順了蜀漢,一次則很可能並不存在,卻使他死去,而且留下了千古罵名。

我想起楊儀踩在魏延頭上的那隻腳。

想起楊儀猙獰的嘴臉。

那又如何辦呢?那只是個叛將。

歷史就是歷史。

本來,如果他不「背叛」,他必定可以和關張馬黃趙並列在一起的。

以前看過一篇小說,魏延的一句話:

「我只是不想讓丞相的心血付之東流。

誠如所言。

我很關心的是,姜維看著魏延死時,想到了什麼?

這個年輕的男人,34歲的將領,從此看見了自己在這個國家的軍事近乎統治性的地位。

可是看到這個人,他會想到什麼?

什麼都無須說了。

叛將,老羅替陳壽做了蓋棺之論。

我只是常想起漢中之時,五虎具在,劉備獨選魏延後,「一軍皆驚」的情景。

還想得起那句話,叛賊的話: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

孫堅

說來慚愧,我知道孫家的人時,第一個是孫策,第二個是孫權,孫堅則是在很久之後才知道的。

因為我剛看三國是連環畫本。

孫堅早早的完蛋了,於是也沒注意他。

後來看了演義,才知道還有這號人物。

心裡一直有一個印象,孫堅遠不如他大兒子伯符。

看其出場,屠殺農民起義,多過分的傢伙。

然後就封了烏程侯,還什麼什麼長沙太守。

我當時對一南一北兩個猛將很看不起,一個公孫瓚,一個孫堅。

老把他們吹的猛虎猛虎,怎麼沒好戰績呢?

孫堅第一次出場,去碰華雄。

沒安排他和華雄單挑,可見華雄多少有點忌憚他。

說明孫堅江東猛虎的名字足以嚇唬人。

可是那麼遲鈍,被華雄和李肅那樣無謀之輩夜襲,我對他多少有點鄙視了。

及至看見他被華雄追,三箭不中,最後讓兄弟祖大榮替他死,我就對他完全採取鄙夷態度了。

試想,即使失敗,曠野中和華雄相遇,有膽量的就該上去和他單挑,身邊可有個幫手呢。

可他如喪家之犬逃之夭夭,讓個兄弟頂死,簡直就是一無是處。

後來就是他拿了玉璽,偷偷回江東,後來又發兵去打劉表,那段時間他挺順,劉表手下沒有猛將,劉表自己又是個愛搞文學的人,對軍事似乎也不大通,被他打的落花流水。

當時劉表日暮途窮之下,蒯良要求呂公突圍去要救兵。

注意,此時孫堅已操必勝之局,而劉表已幾無勝機。

可是,孫堅冒冒失失就追擊,被亂石打死在山下,那死的慘樣就別提了。

還交代一句:只活了三十七歲。

慘。

江東孫家至此沒落,孫策只得去給袁術當差。

一直到七年後才再整旗鼓。

現在想孫策過的日子,如此雄心勃勃的男人寄人籬下,其不快樂可以想見。

可以說,一個見小利忘命,幹大事惜身(用來形容袁紹的)的孫堅,就是我看演義後的感覺。

後來看了史書,知道了很多事。

比如,所謂十八路諸侯伐董,其實出動的只有孫曹二人。

曹操慘敗不談,孫堅自己在陽人首戰被華雄打的落花流水後,又糾集人馬與董賊會戰,斬華雄,敗呂布,破胡殄,戰績著實驚人。

至於後來的死於劉表之手,則基本上可以算是意外了。

可以說,其用兵術是很厲害的。

只不過老羅要突出關羽和三英呂布的緣故,才多少掩蓋了他的光芒。

另外,即使在演義中,孫堅也是一個不錯的人。

一直到入了洛陽,群雄離心,孫堅還在嘆惋:「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京城一空!」言訖,不覺淚下。

可見他確實還有點匡扶漢室的意思。

還是一個忠臣。

然後,他就無意中得到了玉璽。

可以說,玉璽是孫堅一生的悲劇。

得到玉璽後,孫堅的純厚忠心就不見了,他的野心被「受命於天」的誘惑迅速催化膨脹,他開始夢想天下。

然後他就死了。

他為之而死的玉璽於七年後被兒子給了袁術。

為了東山再起。

可以說,他什麼都沒有得到。

江東本來就是他的,他為玉璽而死,而他的兒子為了恢復江東,獻出了玉璽。

玉璽的象徵意義是天下的君王。

可是說實話,我覺得所有人都太高看了它,除了孫策。

玉璽是秦王做來顯示皇帝威儀的。

一個人如果想要自己的天下,為何要用前朝的玉璽呢?為何不自己印一方玉璽,創立自己的王朝?迷信於前朝的光榮,終究只是平庸而已。

項羽在看見秦始皇的車隊後,說:「彼可取而代也。

他就從來不迷信什麼。

他要的是自己的王朝。

孫堅為何不把玉璽隨手扔掉說:「彼可取而代也「呢?

或許從他小心翼翼的收起玉璽的剎那,一切都已註定。

而孫策卻用玉璽換了實在的東西:兵馬。

他懶得去搭理那些無聊的前朝東西。

他要的是天下。

廣闊的世界,正在孫策的眼前展開。

這也與曹操的一句名言相印證: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

這是孫堅的悲劇。

在玉璽態度上,他永遠輸給了他兒子。

也從此失去自己的王朝。

董卓

董卓手下的人,貌似除了李儒賈詡,基本都是白痴,四大心腹李郭樊張都是弱智。

而且向心力極弱。


後來就是貂禪事件。

整件事沒啥好說,絲絲入扣的計策。

但有句話給我很深印象:

李儒勸董賊賜貂禪於呂布,理由:「貂禪,一女子耳。

呂布,天下猛將也。

董賊:「汝之妻子肯與呂布否?」

當時我差點笑岔了氣,李儒的尷尬就甭提了。

然後他死了,被點了天燈,脂肪層很厚的樣子。

我翻了一下史書,年輕時董賊很孤傲的樣子,射箭和騎術都超一流,尤其是射箭——可能比呂布還好——有點象藥師。

後來聚集一群西涼子弟,逐漸成勢,最後帶出了一支很驍勇的鐵騎隊。

三國時騎兵最牛,馬超和呂布憑什麼嚇人,就是因為騎兵。

這支騎兵隊為以後呂布爭霸中原留下了基礎。

後來的事大致和演義上一樣。

還是一個很有成就的同志。

說實話,廢皇帝,曹操也做過;專權,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

身在亂世,作為政治人物,做一些很陰險的事無可厚非,好歹他不如劉大耳虛偽。

那麼,最終使他的評價如此之低的,一方面是他本人的問題——暴虐,兇殘——但是細想,張飛其實也暴虐的很,可是為何寫的那麼好?

輿論總是有其導向。

董賊也許沒有傳說中那麼壞,只是他很不幸的作為了叛賊,而又不象曹操般成功,於是他成為了成者王侯敗者賊的最終典型。

說到最後,忍不住有點可憐他。

算了,還是叫他董卓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那些鬧過最大的笑話

董卓,董卓把持朝政,進宮發現了司徒王允的陰謀,頓時大感情況不妙,馬上向乾兒子兼護衛隊長呂布喊出了那句話,吾兒奉先何在,未曾想到,呂布已經被王允利用貂蟬策反成功,董卓被自己的乾兒子呂布用方天畫戟一...

貂蟬之死與呂布關羽無關 竟是他幹的!

公元191年,是年董賊57歲,而按照演義的安排,貂禪十六歲。說實話,貂禪挺倒霉的,她只是院子裡嘆口氣,或許是因為少女懷春,或許是因為新衣服弄髒了,,又或許是因為剛看了瓊瑤或者是亦舒的小說而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