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為什麼司馬昭要殺鄧艾和鍾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嚴格來說,鄧艾和鍾會都不是直接死在司馬昭手裡,但是這個問題依然成立,因為他們最終的結局,確乎是司馬昭造成的。

先回顧魏伐蜀漢之役,在司馬昭的戰略計劃中,鄧艾率領的西路軍和諸葛緒率領的中路軍是截擊姜維所部的偏師,滅蜀漢的主力自然是鍾會率領的東路軍,在具體安排上也是如此,但不想陰錯陽差、戰局演變,鍾會主力和姜維主力僵持於劍閣, 當時的狀態鍾會已經準備撤兵:

姜維列營守險,會攻之,不能克;糧道險遠,軍食乏,欲引還。

如果不是鄧艾冒險從陰平道直驅江油,滅蜀漢根本無從談起。

因而蜀漢滅亡之後,鄧艾的狀態是獨建奇功、志得意滿:他上書向司馬昭建議封后主劉禪為扶風王來給東吳君臣做示範——要知道曹魏長期實行的爵位制度是同姓有王、公(鄉公)、侯(亭侯)、伯(亭伯)四等,異姓只有侯(縣、鄉、亭)一等,滅蜀漢後司馬昭以特殊地位才受封晉公,次年才進爵晉王,而鄧艾本人也只是縣侯(鄧侯),這就是一個縣侯向公爵建言封敵國投降的君主為王,看到這個牛逼哄哄的自說自話的文書,司馬昭估計已經醉了。

(鄧艾劇照)

而鍾會的狀態是又妒又恨:如果按照鄧艾的套路進行下去,自己就毫無功績了,但從鍾會角度,好在姜維所部蜀漢主力是向鍾會投降的,鍾會便厚待姜維等,皆權還其印綬節蓋,用這些來作為自己的資本(也因此後來被姜維利用)。

(鍾會劇照)

司馬昭曾經讓監軍衛瓘告訴鄧艾:

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有事應當上報給我,不宜馬上實行。

結果鄧艾又一番大道理:

……若待國命,往復道途,延引日月。

《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

」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

《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國家計也!

總之就是我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報告您在執行實在來不及……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司馬昭的內心想法自然就更多了。

這一年十二月乙卯,司馬昭用魏元帝曹奐的名義下詔書褒獎鄧艾、鍾會兩人,給鄧艾的詔書其內容是這樣的:

艾曜威奮武,深入虜庭,斬將搴旗,梟其鯨鯢,使僭號之主,稽首系頸,歷世逋誅,一朝而平。

兵不逾時,戰不終日,雲徹席捲,盪定巴蜀。

雖白起破強楚,韓信克勁趙,吳漢擒子陽,亞夫滅七國,計功論美,不足比勛也。

其以艾為大尉,增邑二萬戶,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戶。

話貌似都是好話,獎賞也實在(太尉是三公之一,封邑也是實惠),但是舉了四個前代功臣,除了吳漢,三個都是著名的被誅殺的功臣,話裡有話,意在言外。

給鍾會的詔書內容是這樣的:

會所向摧弊,前無強敵,緘制眾城,網羅進逸。

蜀之豪帥,面縛歸命,謀無遺策,舉無廢功。

凡所降誅,動以萬計,全勝獨克,有徵無戰。

拓平西夏,方隅清晏。

其以會為司徒,進封縣侯。

增邑萬戶。

封予二人亭侯,邑各千戶。

司徒也是三公之一,鍾會更進封縣侯,但所謂的凡所降誅,動以萬計,全勝獨克,有徵無戰對於因人成事的鐘會,不啻是暗暗的諷刺。

從詔書給予的封賞也可以看出一些問題,鄧艾和鍾會占了三公中的兩個,鄧艾(197-264)年近七十,崇功報德,表面似還合適,鍾會(225-264)只有四十不到,就當到名義上的宰相,今後何以為繼,司馬昭未始沒有去思量。

總之,從某種意義上,這兩份詔書都是臉上笑嘻嘻,心裡MMP。

景元四年十二月乙卯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景元五年正月壬辰,詔以檻車征鄧艾,壬辰是正月初一。

檻車征鄧艾就是以待罪之人看待鄧艾,此時與下詔封他為太尉、增邑二萬戶才相隔6天,所以當初的詔書本身無疑主要是煙霧彈。

鄧艾屬於冤死,後來司馬氏心裡很清楚,但直到西晉武帝朝給鄧艾部分平反任用鄧艾孫子的時候,依然強調鄧艾本身還是有罪的,始終不肯給予徹底的昭雪,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整死鄧艾就是司馬昭的既定方針。

再看司馬昭這時的戰略布局:

晉公昭恐艾不從命,敕鍾會進軍成都,又遣賈充將兵入斜谷。

昭自將大軍從帝幸長安,以諸王公皆在鄴,乃以山濤為行軍司馬,鎮鄴。

讓鍾會進軍成都是對付可能不服生變的鄧艾,那麼賈充率兵入斜谷,司馬昭本人和皇帝一起到長安,則完全是為了對付鍾會,山濤鎮守鄴城穩定後方,更說明甚至有準備與鍾會軍決戰的最壞打算。

司馬昭之前曾經對擔心沒有家屬作為人質的鐘會(鍾會沒有妻子和親生兒子)會叛亂的西曹屬邵悌說:

惟鍾會與人意同,今遣會伐蜀,蜀必可滅。

滅蜀之後,就如卿慮,何憂其不能辦邪?夫蜀已破亡,遺民震恐,不足與共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

會若作惡,只自滅族耳。

卿不須憂此,慎勿使人聞也!

司馬昭的所謂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其實還包括鍾會軍中他早就布下的暗樁:持節監鄧艾、鍾會軍事的廷尉衛瓘,擔任將軍幕府長史(參謀長)的司馬懿的女婿、自己的妹夫杜預,鍾會的護軍、司馬懿左右親信胡奮的弟弟胡烈,鄧艾的護軍田續,此外夏侯淵的兒子夏侯和、司馬師妻子的堂侄羊琇,後來也都堅決反對鍾會,說明事情的走向是按照司馬昭的預判而進行。

等到司馬昭將要前往長安的時候,邵悌又說:

鍾會所統兵五六倍於鄧艾,但可敕會取艾,不須自行。

司馬昭說:

卿忘前言邪,而雲不須行乎?雖然,所言不可宣也。

我要自當以信意待人,但人不當負我耳,我豈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賈護軍問我:」頗疑鍾會不?「還答言:」如今遣卿行,寧可復疑卿邪?「賈亦無以易我語也。

我到長安,則自了矣。

司馬昭到底對鍾會是怎麼一個態度和早就有的布局安排,也已經很清楚了。

史書還記載:

或以問參相國軍事平原劉寔曰:「鍾、鄧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還。

」客問其故,寔笑而不答。

劉寔的參相國軍事,就是參司馬昭軍事,作為知機者,他了解司馬昭之心,於是早就知道了鄧艾、鍾會的命運。

具體到兩人,鄧艾是功高不賞、含冤而死,鍾會本身有異志並不能算冤枉,但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司馬昭所逼死。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歡迎評論互動,感恩點讚關注!

11評論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撫州市王冠實業有限公司副總05-04 07:37

33贊

鄧艾、鍾會兩人的死因分開說。

首先說鄧艾,鄧艾死於三個原因:

1、自身原因。

司馬昭欲伐蜀,鄧艾表示反對,說時機不成熟,僅鍾會支持司馬昭,司馬昭強行伐蜀,令鄧艾為西路軍,鄧艾這個人在軍事上能力出眾,但在政治近乎白痴,多次對司馬昭的意見表示反對。

要知道司馬昭要的是聽話的臣子。

劉禪投降後,鄧艾幹了啥事。

一是封官加爵,不僅封自己人,還封蜀國降將,還上書司馬昭對劉禪的處置指手劃腳。

二是築台以表戰功,將魏陣亡將士與蜀漢陣亡將士埋在一起,不知鄧艾怎麼想的,將交戰雙方敵我的將士埋在一起,不知他手下活著的將士做何感想。

2、司馬昭的猜忌。

鄧艾在滅蜀成功後立奇功,司馬昭封鄧艾為太尉,位居三公,增食邑兩萬食,絕對是高官厚祿,並告知鄧艾凡事不得自做主張,要上報,可鄧艾居然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做主張將蜀漢舊封官,然後封官許願,犯了司馬昭的忌憚。

司馬昭肯定想:你鄧艾封那麼多官幹嘛,想培養自己的勢力嗎?鄧艾又不太聽話,前有王凌、文欽、毋丘儉、諸葛延之亂,司馬昭能讓鄧艾擁兵自重嗎?

鄧艾又向司馬昭提出伐吳,當初伐蜀鄧艾不同意,結果成功了又想伐吳。

伐蜀成功鄧艾官居太尉,你又想伐吳,要成功了再封什麼官?司馬昭才是魏公,太尉已是三公,位居人臣之極,已封無可封,只有殺之。

3、同事參奏謀反。

司馬昭放在鄧艾身邊的參軍田續、伐蜀主將鍾會、監軍衛瓘都上書司馬昭說鄧艾謀反,司馬昭本已有殺心,現在就順水推舟,令衛瓘捉拿鄧艾父子,後在鍾會謀反之亂平定後,被衛瓘派出去的田續殺死。

鄧艾並未謀反,死於居功自傲、自做主張、不聽命令、政治白痴、不善為人。

再看鐘會,鍾會就是死於謀反,於亂軍之中被殺,那鍾會為何要謀反?什麼時侯想謀反?

眾知周知,司馬昭伐蜀,僅鍾會一人支持,並且鍾會是伐蜀主將,統領全軍,後被姜維堵在劍閣,都準備撤軍了,此時鐘會應該無謀反之心。

後鄧艾奇兵渡陰平,逼成都,劉禪投降,鄧艾先進的成都,而鍾會遠在劍閣,當時姜維向鍾會投降,姜維投降後力勸鍾會自立,反司馬昭,並且此時伐蜀首功的鄧艾也被司馬昭下令抓捕,應該是此時起的謀反之心。

鍾會謀反有四個原因:

1、擁兵自重。

鄧艾被抓後,整個益州魏最高將領就是鍾會,手握20萬大軍,鍾會擔心受猜忌。

並且戰爭結束後,司馬昭肯定不會讓他手握重兵,遠離政治中心。

2、兔死狐悲。

鄧艾未謀反,且伐蜀立下大功。

都被司馬昭抓了,鍾會心裡明白,下一個就是自己,還不如反了。

3、姜維力勸。

鍾會起謀反之意起於姜維,主要是在姜維投降後從劍閣到成都的這段路上,從到成都的第二天就開始謀反可以看出。

4、大環境使然。

曹丕篡漢自立魏,司馬篡魏準備自立晉,都是通過武力搶奪前朝的江山,鍾會覺得自己也可以,顯然高估了自已。

鍾會之死應該是司馬昭死料未及的,主要是自己做死,之所以失敗,有幾個原因:倉促行事,未做周密安排。

聽信姜維之言,未正確估計形勢。

謀反名義莫名其妙,未給將領及士兵做思想工作,任謠言傳播,無力控制手下軍隊,謀反僅三天死於亂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降鍾會姜維謀大計,誅鄧艾衛瓘報私仇

綿竹一戰,諸葛瞻戰死,姜維軍隊遠在百里之外的劍閣與鍾會相持不下,成都已經是門戶大開。此時蜀國朝廷卻很熱鬧,兵臨城下,君臣開始討論怎麼逃命,是投奔孫吳呢,還是逃到南中呢,或者向鄧艾投降。有的人說孫...

從放牛娃到太尉:鄧艾之死——三國第一冤案

景元五年(公元264年)剛過正月十五,在曹魏都城洛陽的刑場上,幾個男子被斬首示眾。被斬首者正是一月前因滅蜀漢有功而被任命為太尉的鄧艾的幾個兒子。鄧艾的家產被查沒,妻子和孫子被發配至西域。而主犯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