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的第一任丈夫,是周瑜的兒子騎都尉周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去世之時,虛歲六十六,死於頭風;劉備去世之時,虛歲六十三,死於痢疾與併發症;孫權去世之時,虛歲七十一,也是死於「風疾」。

所謂風疾,是血壓過高所引起的各種毛病(頭風是其中的一種)。

  責任大、事情多,而性情又急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血壓弄得過高,倘若又有不良習慣,例如喝酒,那就更麻煩了。

  孫權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好酒之人,而且喜歡「鬧酒」。

他生平好客,常常舉行宴會,總想叫所有的參加宴會之人都喝得七歪八倒,甚至爛醉如泥。

  孫權兄弟四人,加上一個姐姐,都是母親「吳國太」一人所生。

吳國太的弟弟,孫權的舅舅,叫做吳景。

吳景追隨孫堅,參加了若干戰役。

孫堅死後,在袁術下面當過丹陽郡太守與廣陵郡太守,幫助過孫策,孫策對袁術絕交以後,吳景就和孫策在一起,孫策打仗順利,把丹陽郡又交給了吳景。

再其後,孫權當家,吳景又做了孫權的輔佐。

  曹操與劉備均不曾有這樣的一個好舅舅。

他們也沒有兄弟輩,像孫權所有的孫策,及孫翊、孫匡(比父親,曹、劉二人也是比不過孫權的)。

  曹操不是沒有兄弟,見於陳壽「武文世王公傳」的有曹紹、曹彬、曹玉。

這三人都死得很早,不曾留下子嗣。

曹操把自己的兒子曹整、曹均、曹徽分別過繼給這三個弟弟。

  劉備有沒有哥哥弟弟,在史料上找不到記載。

陳壽的《先主傳》說他的父親叫做劉弘,是涿郡的孝廉,當過范縣縣令,去世之時,劉備的年紀很小,和母親相依為命,「販履織席為業」,很像是不僅沒有弟弟,連一個成年的、能謀生的哥哥也沒有。

  再進一步來說,曹操雖沒有親兄弟在左右,究竟還有堂兄弟曹仁、曹洪之流,與似乎是表兄弟的夏侯惇、夏侯淵。

劉備呢,簡直是「六親無靠」,只有倚仗那兩位雖未必正式結拜,而感情上卻是有如骨肉的關羽、張飛了。

  孫權有一個好哥哥孫策,與兩個頗為能幹的弟弟,孫翊、孫匡。

可惜,孫翊於建安八年,官居丹陽太守之時,被左右殺害,未能展其長才。

他死時,虛歲僅有二十歲,孫匡,一向為孫權所鍾愛,很年輕的時候便被本郡舉為孝廉,本州舉為茂才。

可惜,他也只活到了二十歲便死了,不是被人殺害,而是病死。

  孫權的堂兄弟很多,伯父孫羌有五個兒子,叔父孫靜也有五個兒子,一共十位。

其中,以孫羌的兒子孫賁與孫輔最為重要,分別做了豫章太守及廬陵大守。

  孫權自己有過七個兒子:登、慮、和、霸、奮、休、亮。

在這七個兒子裡面,孫和先被立為太子,其後被廢。

孫亮在孫權死後,繼位為皇帝,他年紀最小,也最受寵愛。

孫亮被孫綝廢掉,孫休繼位。

到了孫休去世,皇冠便落到孫和的兒子孫皓的頭上。

  如此的皇位繼承次序,反映出孫家的事不比曹家單純。

  孫權的「夫人」很多,而王后與皇后的名義,他一直拖延著不肯頒賜給其中的一人,直至自己快死之時,在死前的一年,太元元年(公元251年)才立了潘氏夫人為皇后。

連帶地,太子孫和不曾犯罪也竟然被他廢了,改立了乳臭未乾的孫亮。

  君主時代的太子,號稱「國本」。

有了好的太子,國家便有了好的前途。

孫權不曾懂得這個道理。

  孫權的「糟糠之妻」,是歷史家謝承的姐姐、徐縣縣令謝褒的女兒,謝夫人。

謝家是會稽郡山陰縣世家,和孫家門當戶對,謝承寫過一部《後漢書》,也做過武陵郡太守。

主持這婚事的,是孫權的母親,吳太夫人(吳國太)。

  謝夫人死得早,不曾留下兒女。

  第二位夫人,是吳郡富春縣的徐夫人,和孫權是小同鄉,而且是極近的血親,徐夫人的祖母,是孫權的姑母,孫堅的妹妹(徐夫人的祖父,是徐真,孫堅的好朋友;徐夫人的父親,單名一個琨字,官居偏將軍,跟隨孫堅、孫策打過很多次仗,於討伐黃祖之時陣亡)。

  徐夫人原為吳郡的一位陸尚之妻;陸尚死後,被孫權聘來為妃(輩分很不合適)。

過了不久,孫權嫌她太喜歡吃醋,便把她擱置在吳郡郡治(蘇州),一擱就擱了十幾年。

  孫權做了「吳王」之時,理應立一位夫人做「王后」。

徐夫人在現有的夫人之中進宮最早,而且一直撫養了被立為王太子的孫登,群臣很主張立她為王后。

  當時,孫權心中所想立的,卻是原籍臨淮郡、寄居在廬江郡的步夫人。

步夫人有很多優點:她極美,又極不喜歡吃醋,常常推薦別的女人給孫權。

她又是丞相步騭的同族;並且也是孫權的兩個女兒的母親。

  孫權倘若有決斷,索性立了步夫人為王后,以後於稱帝之時再升她為皇后,則宮廷之內倒也簡單化了。

然而孫權一拖再拖,拖了十幾年,拖到步夫人去世以後,才在赤烏元年(公元238年)追贈步夫人以皇后之號。

  孫權的真正皇后,是會稽郡句章縣的女子潘氏。

潘氏得寵,似乎是在步夫人死了以後,她的父親犯了罪,被殺。

她和一個姐姐,都被罰為女奴,押進宮裡的「織室」,織布製衣。

孫權不知怎地,興致高,到織室來巡視,便看中了這位潘氏,和她生了兒子孫亮,不僅立她為夫人,又終於在立了孫亮為太子以後,立她為皇后。

  潘夫人性情很「妒」。

妒本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一種權利。

然而在清朝及其以前的中國,由於一夫多妻是合法的,女人便喪失了妒的權利。

善妒,成為一種罪名。

  當年,徐夫人善妒,孫權把她打入冷宮。

現在潘皇后善妒,孫權一切依她的意思辦理:把她的姐姐嫁走,也把來自琅邪郡的王夫人冷落了,憂悶而死。

  這位來自琅邪郡的王夫人,生過一個兒子,名叫孫和,一度做了太子,被廢。

另有一位王夫人,是南陽郡人,也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孫休,其後於孫亮被廢之時,繼孫亮做了皇帝。

  孫權七個兒子,最小的兩個當了皇帝,其餘的五個落空。

  最年長的一個孫登,不知是哪一位夫人所生,由徐夫人撫養長大,在黃武元年(公元222年)被立為吳王太子。

到了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自稱皇帝,這位孫登,又被升立為皇太子。

  孫權很花了一番心思,選擇了大臣的子弟給孫登作為輔佐: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張昭的兒子張休,顧雍的兒子顧譚,陳武的兒子陳表,以諸葛恪作為「左輔」,張休作為「右弼」,顧譚作為「經正都尉」,陳表做「翼正都尉」。

  關於諸葛瑾、張昭、顧雍,我在前文已經說過不少。

陳武是孫策的愛將,「所向無前」,其後做了孫權的五校尉的督(司令),相當於漢朝制度中的「北軍中侯」,統率五個營的守衛宮殿的禁軍。

孫權和他最有感情,也對他最為信任,升他為偏將軍。

他在建安二十年跟隨孫權去攻合肥,不幸陣亡。

陳表頗有父風,做了太子孫登的翼正都尉以後,也帶兵作戰,統率孫權的一支稱為「無難士」的勁旅,做「無難右部督」,其後也升到偏將軍。

  孫權交給孫登的四位輔佐,個個都了不起。

諸葛恪氣魄大。

張休喜歡讀書,孫權叫他向父親張昭學《漢書》,然後轉教給孫登。

顧譚判斷力強,辦事敏捷。

  除了這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四位輔佐以外,孫權又給了孫登以四位「賓客」:謝景、范慎、刁玄、羊衜(道)。

這四人,都是名士。

  孫權而且用實際的工作訓練孫登,派他鎮守武昌,叫「上大將軍」陸遜,做他的幫手。

  孫登的為人,也確是很理想。

他對輔佐他的人,都極有禮貌,對人民知道愛護;對父親與撫養他的徐夫人又十分孝順。

  可惜,他當了二十一年的太子,活到三十三歲便死(死前,他上疏給孫權,保薦了許多人才,也力勸孫權改定法律,化嚴為寬)。

當時,是赤烏四年(公元241年)。

孫權自己的年齡,是虛歲六十歲。

  孫登之死,是孫權的不幸,也是吳國的不幸。

  孫權的第二個兒子孫慮,死於孫登之前。

死時,年二十歲,做過「鎮軍大將軍」,開府於今日九江之西的「半洲」;雖則時間很短,卻也表現得不錯。

  孫權的第三個兒子孫和,於赤烏五年被立為太子。

他是琅邪人王夫人所生,跟中書令闞澤念過書。

陸遜以下的大臣都很擁護他。

  可惜,他的母親王夫人與孫權的大女兒、徐夫人所生的魯班公主處得不好。

魯班公主在孫權面前說孫和的壞話,孫權竟然把孫和的太子名義廢了,流放到今日浙江長興縣西南的故鄣縣。

這時候,是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孫權的虛歲是六十九歲。

  有兩位軍官,無難督陳正與五營督陳象,上書給孫權,引用晉獻公廢掉太子申生的故事,勸孫權收回成命。

孫權太怒,把這兩位姓陳的全族都殺了。

  另有兩位大臣,驃騎將軍朱據和尚書僕射屈晃,率領很多文武官吏,都自己捆綁了來到宮門口磕頭苦諫。

孫權叫人把朱據、屈晃牽進大殿,每人打了一百棍子。

  孫權的大女兒魯班公主,與潘夫人勾結在一起。

魯班公主而且已經把婆家全氏的一個小姐,嫁給了這位小小皇子。

  孫亮被立為太子不到一年,潘夫人就被孫權升為皇后。

孫權一生,只立了這麼一個皇后。

  又過了不到一年,孫權去世,孫亮繼位,這時候,已經是神鳳元年(公元252年)的四月了。

  孫權七個兒子,除了孫登、孫慮、孫和、孫亮,其餘的三個是孫霸、孫奮、孫休。

  孫霸是一位姓謝的姬(姨太太)所生。

這個謝姬與謝夫人不是一人。

孫霸在赤烏五年孫和被立為太子之時,受封為魯王。

他是當時幾位皇子之中,唯一獲得王爵的人。

因此,就有一些無聊分子,想攀未來之龍,附未來之鳳,施展出挑撥離間的鬼蜮伎倆,使得這位魯王與太子孫和形成兩個壁壘。

  無聊分子的首領,是全琮的第二個兒子全寄。

  全琮娶了孫權的大女兒魯班公主。

這個全寄,卻不是魯班公主所生(魯班公主所生的,是全琮的第三個兒子全吳)。

  然而,魯班公主倒是很支持全寄與魯王孫霸的。

原因是,她與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是死對頭。

  孫權很厭煩自己的兩個兒子形同敵國,終於最後把雙方都懲罰了;廢掉了孫和的太子名義,把孫和關起了;同時,把孫霸的魯王名義也廢掉了,面且「賜死」。

自古以來,捨得殺親生兒子的皇帝不多,漢武帝是一個。

孫權也是這麼一個。

  孫權把全寄,以及與全寄一夥兒做出破壞孫家內部團結的人,都抓來砍頭。

  孫權的第五個兒子,叫做孫奮,與魯王孫霸同母;也是謝夫人所生。

  孫奮在太元二年,亦即孫權死前不久,受封為齊王,住在武昌;孫權派了一位老臣,大司馬呂岱,負責輔導他。

孫奮在武昌不肯聽呂岱的輔導,而且大膽妄為,調撥國家的軍隊給自己建築宮殿。

  孫亮即位以後,諸葛恪執政,用孫亮的名義,把孫奮遷到豫章郡的郡治南昌。

孫奮竟然抗命。

這分明是向諸葛恪所主持的吳國朝廷挑戰。

  諸葛恪有的是兵,吃得消這位孫奮的挑戰。

他寫了一封長信給孫奮,勸他「深以魯王為戒」;警告他,倘若「棄忘先帝(孫權)法教,懷輕慢之心」,那末,「臣下寧負大王,不敢負先帝遺詔;寧為大王所怨疾,豈敢忘尊主(孫亮)之威,而令詔敕不行於藩臣邪?」

  孫奮念懂了這封長信的意思,不敢繼續抗命,乖乖地遷往南昌。

  不久,諸葛恪被孫峻殺害,孫奮聽到消息,以為有了他渾水摸魚的機會,就故態復萌,擅自離開南昌,想到建業(南京)去活動一番。

他走到蕪湖,被朝廷的軍隊擋住、逮捕。

朝廷的新執政者孫峻,以皇帝孫亮的名義,把他廢為庶人,安置在章安縣(今日浙江黃巖縣的章安鎮)。

  到了建衡二年(公元270年),皇帝孫皓由於死了心愛的左夫人,哀傷過度,有幾個月不曾出來上朝。

很多人以為孫皓已死,並且謠傳繼位的皇帝可能是孫奮。

  孫奮這時候還在章安,已經於太平三年(公元258年)被封為章安侯。

他的母親謝夫人的墳墓留在南昌。

當時的豫章太守張俊竟然動了投機之心,把孫奮母親的墓大加「掃除」,向孫奮討好。

  孫皓接到報告,叫人把張俊處以「車裂」之刑,殺掉張俊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孫奮本人與五個兒子,也被孫皓叫人殺了。

  孫皓是廢太子孫和的兒子,也是吳目的第四個皇帝。

第一個皇帝是孫權,第二個皇帝是孫亮,第三個皇帝是孫亮的異母兄孫休。

  孫休於太平三年(公元258年)九月,孫亮被權臣孫綝廢掉之時,被迎立為皇帝。

當皇帝當了六個年頭,在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七月去世。

去世的時候,虛歲三十。

  寫到這裡,關於孫權的七個兒子,可說是都有了交代。

我把這七個人的一生,再簡述一次:

  (一)孫登,於公元229年被立為太子,死於公元241年。

  (二)孫慮,早死。

  (三)孫和,公元242年被立為太子,公元250年被廢,安置在「故鄣」;次年,徙封為南陽王,住在長沙。

  (四)孫霸,於公元242年被封為魯王,公元251年被廢,賜死。

  (五)孫奮,公元252年被封為齊王,公元267年,被殺,五個兒子同時處死。

  (六)孫休,在公元258年即位,公元264年去世。

  (七)孫亮,公元252年即位為帝,公元258年被廢。

  把孫權的兒子說完以後,也要說說他的女兒。

他的女兒有三個:大女兒名字叫做魯班,稱為魯班公主,又稱全公主;乳名卻是「大虎」。

中間的一個女兒,不知道叫做什麼名字。

小女兒叫做魯育,稱為魯育公主,又稱朱公主,乳名是「小虎」。

大虎與小虎,均為步夫人所生。

中間的一個女兒,是誰所生.我們不知道。

  我們所知道的,關於中間的那個女兒的事,只有這麼一點:她嫁給了一位書法家劉纂,死在劉纂以前。

劉纂以小虎為續弦夫人。

當時,小虎已經嫁過一次;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建義校尉朱據(朱據積功升至驃騎將軍,於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被奸臣孫弘,用偽造的孫權詔書賜死)。

  大虎的第一任丈夫,是周瑜的兒子騎都尉周循。

周循死得早。

大虎的第二任丈夫,是衛將軍全琮。

全琮後來升官升到「右大司馬、左軍師」,在赤烏十年正月去世。

  大虎的為人很不好。

她不喜歡來自琅邪郡的王夫人,連帶地也不喜歡王夫人的兒子、被立為太子的孫和。

她不斷地在孫權面前,說王夫人與孫和的壞話,弄得孫和的太子名義被廢,王夫人失寵,愁悶而死。

  大虎而且與權臣孫峻私通,叫孫峻殺死了小虎(小虎是她的同父同母的妹妹)。

小虎的丈夫朱據,被奸臣孫弘害死;朱據的兩個兒子朱熊、朱損,被皇帝孫亮下令叫老將丁奉捕殺——都是這狼心狗肺的大虎(魯班公主)搞的鬼!

  權臣孫峻,其實也是孫家的人,在輩分上是大虎的本家侄子。

孫峻的曾祖孫靜,是孫堅的胞弟。

孫峻所做的一件最該死的事,是在建興二年(公元253年)殺害諸葛瑾的兒子、大將軍諸葛恪。

  孫權的哥哥孫策,留下一個兒子,叫做孫紹,襲封吳侯,其後改封為上虞侯。

有人批評孫權,說他情薄。

他的江山,本是哥哥打下來的。

他雖不必於侄兒成年以後,把江山雙手轉讓,卻至少該給侄兒多一點實惠,例如封為王爵。

我倒以為封王也大可不必。

多送「幾千戶」年俸,實在是應該的。

  孫紹的兒子,死於孫皓之手。

這個,我以後再為細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講講三國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孫權篇

今天來講講孫權,孫權作為國君,家事兒和東吳錯綜複雜的政局糾纏在一起,挺難寫的。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