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臥龍能夠一飛沖天,鳳雛卻沒有涅槃,差距究竟在哪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趣的是,在三國那個風起雲湧、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亂世,幾乎每一個著名人物都有一個稱謂,比如,說曹操是「奸雄」,說劉備是「梟雄」,說荀彧是「王佐之才」,說袁術是「冢中枯骨」,說諸葛亮是「管樂之才」。

這個一般出於名士名人之口的評語,後來就會逐漸被大家所公認,而這一公認的稱謂,就像一枚馳名商標一樣,給這個人物身上罩上一層耀眼的神秘光環。

同樣的道理,龐統就因為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的一句評語「南州士之冠冕」,而聞名天下。

後來又因為水鏡先生的一句話,讓世人對龐統寄予厚望。

那句話就是:「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這句話中的臥龍指的是諸葛亮,而鳳雛就是龐統。

其實,這句話有點過譽了。

劉備後來兩人都得了,也沒實現平生夙願。

那麼龐統是何許人也?他的才華和智慧真的能和諸葛孔明相媲美嗎?

01

首先,龐統從長相和外表上就輸給了諸葛亮。

據史書《三國志》記載:龐統(179—214),字士元,東漢末年荊州襄陽郡(今湖北省襄陽市)人。

少時樸鈍,未有識者。

說明他小時候是一個粗糙魯莽而愚鈍的人。

但《三國演義》中卻明明白白地說他是一個很醜陋的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這大概就是「少時樸鈍,未有識者」的另一種解釋或者具體化吧。

這就是說龐統年輕的時候並不出名,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長得丑,其貌不揚,給人的第一印象不佳;另一個原因大概就是不注重打扮和修飾,給人以愚、陋、鈍的感覺。

孔明比龐統小兩歲,劉備三顧茅廬,第一次見到孔明時,則看到:「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這樣一對照,龐統的外貌長相、衣著打扮不僅輸給了諸葛孔明,而且輸得很慘,幾乎沒有可比性。

02

其次,獻「連環計」這件事很可疑,不一定是龐統的功勞。

龐統的名氣大,其實幹的事兒、立的功績並不大,可以說,與他的名聲幾乎是不匹配的。

龐統出道以來,先是被周瑜僱傭來做說客欺騙了曹操一次,在赤壁之戰前夕,他向曹操獻了個連環計,將曹操的戰船用鎖鏈鎖在了一起,表面看來,是為曹軍著想,其實用心很險惡,為周瑜實施火攻計劃奠定了基礎,最終使八十多萬曹軍葬身火海,而無處可逃!但我一直認為這個連環計是曹操自己想出來的,根本不是龐統獻的,因為《三國志》上就沒有記載,後來孫權也曾經說過:「此時乃曹操自欲釘船,未必此人之功也」

況且,就算是龐統刻意到曹營來獻計,憑曹操的奸詐狡猾和其手下程昱等一幫文臣謀士的慧眼,怎麼能夠得逞呢?

就像諸葛亮登七星壇祭東風一樣,裝神弄鬼,故弄玄虛。

「獻連環計」,大概也是羅貫中為了小說的故事有趣好看,而虛構出來的噱頭吧。

因此,將這一功勞記在龐統名下就值得商榷或者非常可疑了。

03

再次,從「耒陽縣鳳雛理事」這件事來看,說明他是一個好高騖遠的人。

雖然龐統懷揣兩位大名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但在應聘時卻屢屢碰壁,先是不為吳侯孫權看好,由於他長得丑,說話狂妄,不懂禮數,被認為是「狂士」一個。

後來他又跑到劉備面前來應聘,劉備又嫌他長得丑,心裡雖然不喜歡,但劉備為了顧全自己求賢若渴的名聲,還是給龐統了一點面子,招聘他去耒陽縣當一個縣令。

有道是,身體和面貌是父母給的,長得丑不是你的錯,但是狂妄而不懂禮教就是你的錯了!

但心高氣傲的龐統龐士元到了耒陽縣後,不僅消極怠工,不理政事,將縣事盡廢,而且還終日飲酒作樂,過上了醉生夢死的生活。

儘管魯肅和孔明都說,龐士元非百里之才。

況且,就算你有千里之才、萬里之才,但連一個小小的縣城都治理不好的人,也只能說是紙上談兵般的「吹牛」了!

所以,你得做出來讓大家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出來,拿成績說話,讓大家知道你確實是千里之才。

我們傳統的儒家思想認為,幹什麼事,都應該從小事做起,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

而且古語也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但我們的龐統先生卻不這麼認為,他因為懷才不遇的牴觸情緒,或者說宏偉抱負沒有實現的失落感,而將耒陽縣的縣事盡廢,什麼也不干,整天飲酒作樂,這難道不是心比天高,好高騖遠,又是什麼?

儘管小說高度誇張地寫道,他後來在一天時間之內處理了百日內積壓的政務和公事。

但我一直認為,那種在短時間裡浮躁而草率地處理公務的質量,是讓人不敢恭維的。

而且,我仍然認為他是一個心高氣傲和好高騖遠的人。

因為他缺乏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那種平和的心態。

換位思考,我想如果劉備把諸葛亮派到耒陽縣做縣令,憑孔明的智慧和勤勉,他一定會事必親恭,鞠躬盡瘁,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完美的,就算退一步講,孔明心裡不高興,但他絕不會像龐統那樣醉生夢死!

04

第四,遺恨落鳳坡,說明他是一個狂飆冒進的人。

龐統輔佐劉備入川取益州,雖然也出了許多好主意,可以說奇謀妙計吧,但建功寥寥,奪取了涪城,大概能算做他的功勞吧。

後來又不聽孔明忠告,建功心切,狂飆突進,進攻雒城,不幸遭遇張任伏擊,被亂箭射死於落鳳坡,死時年僅36歲。

在「取雒城」這一戰役中,《三國演義》中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說是孔明在荊州夜觀天象,發現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凶多吉少。

於是孔明就趕緊給劉備寫了一封信,讓劉備囑咐時任副軍師中郎將的龐統小心謹慎行事。

按理說,這是一封忠告信,如果龐統能虛心接納忠言的話,會重新思考和策劃自己的作戰計劃和作戰方略,好使自己的作戰策略更加精密和可行,這樣,其取勝的把握就會更大一些。

但恰恰相反,龐統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疏漏,來重新制定作戰方略,反而說這是孔明的蠱惑人心之語,認為孔明怕他取了西川,搶了頭功。

於是他晝夜不停行軍趕路,在夏末秋初之際,在兩山逼窄的叢林峽谷中狂飆突進,犯了兵家之大忌,中了劉璋部將張任的埋伏,不僅自己被亂箭射死,而且所帶兵馬也全軍覆沒。

從這一事件來看,他不僅心胸狹窄,不聽良言忠告,而且剛愎自用,魯莽行事,真不配做這個「副軍師中郎將」。

真是辜負了孔明的一番美意推薦啊!

05

如果說龐統的功勞、業績,比如「獻連環計」、「奪涪城」等等,放在整個三國歷史中,或者蜀漢政權的建立過程中來看,不值得稱道,只不過是小菜一碟的話,那麼,《三國志·龐統傳》記載他的兩個小故事倒值得欣賞和品味一番。

一個是說他年輕時「性好人倫,勤於長養。

每所稱述,多過其才」,就是說龐統生性注重人倫道德,致力於贍養撫育之責。

當他稱讚別人時,往往超過那個人的實際才能。

也就是說他善於欣賞別人。

於是就有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如今天下大亂,正道日漸衰微,好人少而壞人多,要想改善社會風氣,弘揚道義,就要多讚揚、多欣賞人們的善行和長處,以此向社會推廣教化,這樣就會使行善的人越來越多。

第二個故事是說,劉備奪取了涪城,大擺筵宴,置酒作樂,有些得意忘形。

龐統直言不諱地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

」劉備當時已經醉了,聽了龐統的話很不爽,就說:「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並大聲呵斥龐統,將其逐出酒宴。

後來,他後悔了,請龐統重新入席。

但龐統全然沒有道歉的意思,吃喝自如。

於是劉備對他說,剛才咱倆的爭論,究竟是誰不對?龐統說,你我都錯了!

從這兩件事情來看,龐統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善於欣賞別人的人,也是一個雖然有點狂傲,但卻是一個直言敢諫,不卑不亢、不屈服於權貴的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孔明算對天算錯人,導致鳳雛死於落鳳坡

杜甫有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緬懷諸葛亮的。的確,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可謂是第一大謀士,善於用兵布陣,劉備依靠他,便從一個兵少將寡的小諸侯,慢慢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建立起了蜀國政權。

劉備兼得臥龍鳳雛,為何還是沒安天下?

《三國演義》里最霸氣的一句話出自水鏡先生:「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比較幸運,先是三顧茅廬得了臥龍孔明,後又得了鳳雛龐統。可三國中劉備實力還是最弱,也最先滅亡。離司馬徽那句流傳千古...

三國演義中鳳雛龐統怎麼死的:鳳雛活到了幾歲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老先生早已明言:「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眾所周知,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那麼,鳳雛是誰?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詳細介紹了鳳雛是誰。鳳雛就是三國謀士龐統。了解龐統簡介得...

劉備謀士鳳雛龐統都為蜀做了哪些貢獻

劉備謀士龐統都做了哪些貢獻龐統被人們稱為鳳雛,與被人們稱為臥龍的諸葛亮齊名。龐統因為長相醜陋,以至於自己的才能一直都沒有被當權者重視,鬱郁不得志。直到後來跟隨了劉備,自己的才能的得到了施展的機會...

得了龍鳳都不能平天下,劉備是有多廢柴?

諸葛亮和龐統,是《三國演義》中評價最高的兩位謀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而鳳雛就是龐統。當時的劉備聽到臥龍、鳳雛的大名,應...